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新时代媒体融合与文化传播——全国政协委员郭媛媛专访

http://www.newdu.com 2019-07-29 人民政协报 张丽 参加讨论

    
    郭媛媛
    
    《高等教育教学与传播专业人才培养》 郭媛媛 著
    编者按:
    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离不开创作者与研究者,也离不开传播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那么,文化传播者就是在播撒根与魂。新时代新挑战新作为,特别是在媒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将中华文化传播开来,值得思考与研究。本期学术周刊邀请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郭媛媛进行专访。
    顺应网络特性,寻求创新发展
    记者:侵权盗版是新闻出版领域的“顽疾”,特别是互联网下的侵权盗版行为,严重影响了优质文化内容的创作、创新,影响了文化传播质量。您认为,应如何加强版权保护力度?
    郭媛媛:基于网络技术的开放性、链接性,即时传输、海量存储,知识瞬间聚合、主体多方联动等特性,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难题可以说是一个时代问题。我认为,主要矛盾在于网络环境共享无原则,著作权人主体分享有条件。这两者其实都是促进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要素,但迅猛发展的新技术所带来的社会新空间,与传统社会既有模式出现了某种不兼容,用传统的思维与方法去定义问题、解决问题,是无法真正解决好著作权相关问题的。
    基于特有的社会情境、发展阶段、客观任务等,既要顾及传统现实环境的规约,也要顾及网络技术新环境的赋权,以尽可能相互和平嵌入的方式共同发力,在技术能量和著作权主体创新能量发挥的促进、平衡间,找到最佳路径。
    首先要强化前置处置的立体防范。网络技术时代,是文化元素成为资源的时代。著作权保护以版权为基础,其核心——知识原创在被资源化后,因网络而实现价值无限增值的同时,网络技术支持即时复制、衍生功能,使著作权保护更加困难。结合网络、信息技术支持的海量存储、搜索引擎功能,可以调整著作权保护思路:从著作权源头先行防范侵权盗版,在进一步厘清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保护内容、形式、标准、边界基础上,统一建立原创作品和产品、著作权人的国家数据库;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参与受保护作品与产品的日常管理、追踪、甄别、预警以及数据处理、分类等工作;一经发现有侵权迹象,由人工智能通过联网设备向侵权人发出侵权警告,并上报相关部门备案。
    其次,开展三方协同的联动监管。在综合防范措施以外,对文化创意、生产主体及其生产行为有一定监管,以及时制止侵权事件、处置侵权行为。为做好此项工作,应围绕著作权保护建立健全内外协同联动监管的工作体系与机制:政府管理部门以文件下发的方式,要求文化生产企业建章立制,建立尊重著作权、防范知识侵权、杜绝侵权行为的规则及纲领,构建著作权违规、违法自查自纠工作体系、机制,形成年度著作权问题自查自纠汇报、备案制度;酌情增加相关行业协会围绕著作权问题进行行业内侵权人与事的互查互究功能,即时发现、提醒;政府相关部门结合人工智能全程追踪及其他信息筛查情况,对文化企业、产品、市场,开展线上线下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保持著作权保护的外部监管始终在线。围绕著作权保护相互协同配合,三方由此形成各有侧重、内外联动的监管体系。
    另外,还要突出技术治理的综合处置。网络既是社会生活与工作的基础平台、现实环境,其技术力量也成为经济、行政、法律手段以外的文化管理新工具。将网络、信息以至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著作权保护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完善。比如建立网络失信数据库,将侵权者列入网络失信名单、计入网络失信档案;严禁侵权作品、产品进入文化流通、买卖、网络传播等环节,加大对侵权责任人、集体的经济处罚力度;进一步补充、完善、升级、细化基于原创元素为基础的网络著作权保护条例、法规,对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严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个人或集体,及时限制其线上信息传播权,并线下运用法律手段予以追溯和惩处。
    记者:大数据、网络化时代,媒体深度融合,如何突破传统模式,寻求高质发展?
    郭媛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媒体融合多次发表重要论述。特别是今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到媒体一线举行有关媒体融合的集体学习,对媒体生态建构“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深度融合新局面,提出要求、给出方向。这对中国媒体及生态的建设发展,吹响了总号角,对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做好全媒体时代新闻舆论工作,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意义。
    由网络、数字引领的新媒体技术本质,要求平台联动互通、资源开放共享,由此带来媒体融合高度的复杂性。媒体“全”融合,是信息传播平台建设,还是媒体及行业工作的改变升级,更是新闻传播新的“空间”建构,实际加强了媒体的互联互通、融合发力。主流媒体的媒体融合,在开展工作结构、体系、机制等重构中,需要在经济效益考虑以外,着力建设健康、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在此我认为应以“空间”意识认识、把控好网络舆论的“制空权”。
    在中国社会既有传播体系中,主流媒体拥有文化传播与宣传的组织优势。面对网络空间民间个体传播力量的异军突起,现有主流媒体应建设紧密联系之网。一要加强层级合作———不同级别主流媒体努力寻求无缝对接的互动,融合不同传播平台,贯通工作渠道,形成协同工作体系与机制;二要加强同级联动——左右连成一片,在策划选题、开发内容产品项目等方面,聚合媒体的传播之力,形成竞合局面。这就需要强化主流媒体传播共同体意识,建立主流媒体协同工作网络,实现基于网络平台主流媒体的上下左右有机联系的工作融合,特别是要做好在舆情防控与处置、主流信息生产与传播中的连通、互动、协作工作,建构网络舆论空间的“防空网”“火力网”。
    此外,借助网络平台、空间的技术支持,每个主流媒体还需重新找准自身定位和特色,在以融媒体形式做好平台升级、改造、重构工作的同时,开展融合平台上资源整合和内容产品生产、开发及分发工作,使每个主流媒体独立而富有联动性、内容产品和形式方法丰富多样。不同层面的媒体既要在传播内容上有区分、侧重,同时媒体之间还要信息资源共享即分、主题内容联动设置、形式表达各表一枝、传播发布同频覆盖,以保证主流文化传播“兵强马壮”“弹药充足”。
    同时,在大是大非、影响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需要凝聚共识和提振国民士气的时候,在消弭网络杂音和负能量等方面,主流媒体应统一声调,顺应网络即时性、互动性、日常性等传播特性,以充满正能量的主流设置,符合网络空间表达领先性、生动性、丰富性等特点的内容,短、平、快的形式等,形成强大的同频、集成声量,及时与网民共鸣、共情、共振,牢牢把控网络舆论制高点。
    找准全媒特点,实现协同互动
    记者:在媒体深度融合中,文化传播面临哪些新的挑战与机遇?文化传播者需要哪些转型?
    郭媛媛:全媒体时代以“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为体现,“无所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要更好理解和做好当下的信息传播与新闻发布工作,我们需要对5G以后所指向的“全媒”时代的特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是,“真虚融合”“空间叠加”正在进程中。我们必须意识到,在新技术的支持下,虚存图景对人类影响越来越大,人的意识越来越比肢体繁忙。通过端口,无所不在地连接,使人的存在在虚实中转换,也被虚或实切割,形成虚的或实的碎片,真相已经越来越难以辨识。
    二是,信息传播与新闻发布应建立的认识。建立于实体世界的规则已出现式微趋势,这是以社会新闻为主要内容的信息传播和新闻发布能继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背景下开展信息传播和新闻发布工作,需要有新的理念和认识,即媒介在时空中的“全覆盖”布局、传播媒介在线的“全连接”结构、信息传受开展的“全宇宙”概念、传播主体存在的“全在场”状态。
    这就需要主流信息传播与新闻发布工作制定新策略。比如在真虚融合和空间叠加这一阶段,继续保持一定的数量和规模。打破旧有媒体的层级、单元等界限,实现协同作业。媒体运行甘于“基”,即回到基点、做好基础性建设、成为基本性单元;甘于“微”,即微传播、微发布应成为共识和实在;甘于“即”,即抢占即时信息和即时发布的优势;甘于“常”,即俯身降姿,实现常规常态传播与发布。
    基于新的虚实叠加的空间性文明建设特点,全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和新闻发布,从现在开始,文化工作者需要以更前瞻的意识和方式,找准定位,做好建设,延续功能,发挥作用。
    讲好有共性的中国故事
    记者: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期间看望文化艺术界和社会科学界政协委员时指出,希望“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对此,文化传播者应该如何进行有效生动地表达?在国际舞台上,文化传播者如何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郭媛媛:讲中国故事是我们的立场,但如何讲并讲好中国故事,则需要结合复杂局面,直面不同的受众,积极加以思考并采取有效策略才能做好。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政府、媒体及民众等共同发力,并通过各自通道发好自己声音。同时,作为传播主体,媒体如何发声并实现中国故事有效国际传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三个层面的故事主题和内容:
    (一)讲国际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面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自然资源枯竭等影响人类种族生存的问题,无论哪个国家、什么民族,我们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在国际社会上,中国需要讲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人类的生存、发展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的故事。人类的存在高于一切,作为命运共同体一部分,中国需要提出自己的思考,提供国家方案,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在国际社会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既顺应时代和人类共同需要,也是中国发展之后有力量的一种表达。
    (二)讲国家之间利益共享共荣的故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每一个国家都需要以开放的姿态,自觉成为全球产业链上的一环。国家与国家的客观分野,国与国发展的不平衡,都可能造成相互之间的利益纷争。而在我们国家释放善意,以自己最大的诚意,组织并参与和更多国家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时候,我们需要开诚布公地讲国与国之间利益共享、民族文化相互尊重,最终要促进国家和国家之间共同繁荣的故事。在中国发展模式得到更多认同,经验、成果可以共享的时候,中国可以以自信的姿态,真实地讲好与其他国家平等以待、互利互惠的故事。
    (三)讲有共通性的人性与民情故事。即使国家与国家之间存在历史、现实、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但不同国家的人却在人性和民情上,有很多相似、相通之处。比如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追求家庭幸福、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都有舍己为人、珍爱世间生灵的品性等。讲故事要讲听众有共鸣并愿意听的故事,具有共通性的人性与民情,一方面能消弭因历史、现实、国家、文化、立场等的不同,所带来的理解、接受障碍或阻碍,一方面也体现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共具的美好和珍贵。
    对于当前的中国发展,做好国际文化传播工作非常重要。其间,如果我们只讲自己要传播的故事,而不顾及国际受众的接受心理、程度和要求,即使气势如虹,那也是自说自话,无法达成传播的实效。讲好与人类、其他国家和各国民众有“共”性———共同、共享、共通———的中国故事,可以成为实现良好国际文化传播的一种选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