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打造当代中国的阐释学学派——2019年“中国阐释学理论与实践”高级研修班侧记

http://www.newdu.com 2019-07-19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雨楠 参加讨论

    2019年7月13日,“中国阐释学理论与实践”高级研修班结业仪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张江教授为完成学习和研讨任务的每一位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本次研修班历时一周,旨在培养中国阐释学研究的中坚力量,打造当代中国阐释学学派。国内阐释学领域9位权威学者先后为学员授课11次,开展专题讨论2次,来自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文史哲不同学科的40余位青年学者参加了学习和研讨。研修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承办。
    
    会议现场 本网记者 张雨楠/摄
    在简短的结业仪式上,张江教授表示,以中国理论阐释中国经验、以中国道路印证中国理论、创建具有新时代特质的中国阐释学派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开办阐释学高级研修班是推进这项崇高事业的重要举措。今后,要就阐释学的一般理论问题与学科专业问题集中研讨,切实把当代中国的阐释学研究推向深入,以切实的学理研究成果贡献于新时代。他希望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在教学研究过程中,能够自觉运用科学的阐释学原理和方法,把当代中国阐释学普及开来,以之为推手,从而推进当代中国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
    在晚间举行的座谈会上,学员们畅所欲言,对参加这次研讨班的收获给予了充分肯定。
    古今中外阐释学理论的汇通与融合
    研修班所邀请的老师来自不同学科背景。他们有些古典学养深厚,有些西学造诣精深;有些擅长理论建构,有些精于文献考据,代表了阐释学丰富的学术面向,为学员打开了古今中外跨学科、跨领域、跨时段的宽阔学术视野与思想空间。
    沈阳师范大学赵耀认为,张江教授从“阐”与“诠”的词源学考辨出发,强调中国阐释学要从中国文化传统出发,为中国传统学术资源的现代更新指明了方向,为中国现代学术话语的理论建构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原创理论获得世界的接受与认同提供了可能。
    扬州大学于琮提出,张江教授提出的“强制阐释论”是对当下文学评论的重要警醒。词学研究专家施议对先生批评学界或者力证易安为爱国词人,或者以有色眼镜将其作视为艳词,这种强制阐释是在“词外讨生活”,是“‘知人论世’之现代化操作”与“‘以意逆志’之机械化运用”。他建议关注文本话语,“从知音作者入手”,从“造语与铺叙”细细研究,探寻“易安体”,为李清照其人其词历史定位。
    国防科技大学王勉对李春青教授将《孟子》“以意逆志”的思想解读为建基于主体间性的对话深有触动。李春青教授对朱注“逆,未至而迎之”进行了创造性的解释。“迎”并非读者对于作者意图的单方面探寻,而是作者与读者的相向而行,这意味着借助于阐释,过去的作者与现在的读者之间建立了对话,两个主体之间展开了平等的交流。
    西南大学张雨谈到李红岩研究员的“通人”之说对他的触动时说,阐释学当然是方法,但这是指向“真实”的方法,而不是只指向“事实”的方法。阐释学可以进入历史、进入文学、进入艺术,最根本的是,阐释学是理解世界的方法,决不能只停留在碎片化的知识上,而是应当“阐”与“诠”相结合、理与事相结合、诗与史相结合,从而真正打通知识壁垒,实现人类理性的升华。
    多学科视野中的阐释学方法
    研修班的学员来自不同学科,彰显了阐释学发展蓬勃的活力和作为一般方法论的广泛适用性;人文学科的不同领域与分支都应当高度重视阐释学,注意阐释的一般规律性问题。
    江苏师范大学温德朝从事的是文学空间叙事理论研究,他认为,阐释理论的空间性特征至少表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读者与作者、文本的交往对话,二是同一文化圈中不同读者的交往对话,三是跨文化语境中的交往对话,第三种情况因语言翻译、文化背景、社会习俗、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限制,更容易产生“强制阐释”。正视阐释学的空间性特征,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者意图,进而编织无限丰富开放的文本意义之链。
    山东师范大学张利增找到了阐释学与自己的研究领域——哲学咨询的结合点。阐释学寻求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这里的文本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文本,也包括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语言及世界。哲学咨询通过阐释学方法揭示来访者生活经验的意义,使来访者达到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从而帮助来访者解决和应对其问题,由此,哲学咨询是一种阐释活动。
    南宁师范大学颜小芳从自己研究的符号学的角度看待阐释学方法,她认为,从哲学角度看,符号学具有深刻的解释特性,符号学已不再停留仅对意义形式做静态描述,而是走向人的主体、精神与价值领域,与解释的流动性相融合。阐释学要想成为科学的方法论,其结果也将会越来越靠近符号学,甚至借助符号学的力量,完成它的科学论转变。
    北京大学博士生徐俊菲主要研究中西方戏剧舞台空间的差异,通过几天的研修,她对阐释学的框架、研究思路和理论建构有了一定的了解,她发现,对中西方舞台差异的解读可以从“阐诠辨”的角度切入,对中西方哲学观、戏剧戏曲文本、时空观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也许会开拓出一个全新的视野。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王雨萧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她认为,阐释学是中国哲学很重要的一种研究路径,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进程即是在不断的阐释与创新中得以发展的。中国哲学离不开“概念”二字,而对概念的研究则需要阐释学的知识。例如“吾丧我”中的“吾”和“我”是否不同?如何不同?“学而时习之”的“学”与“习”是否不同?如何不同?张江的文章对此均有具有启发性的拈示。中国哲学的研究过程可以说是对中国阐释学的一种实践。
    构建与发展当代中国的阐释学
    研究阐释学,追踪辨析古今中外丰富的阐释学资源,探讨阐释的一般规律性问题,揭示“理解”的内在属性,凡此种种,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构建与发展当代中国的阐释学。在科学的阐释学视野与学理支撑下,古老的中国智慧会焕发出当代的神采,丰富的中国实践会彰显出创造的光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张向荣认为,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的阐释学也是建立在诗性的基础上。然而,它一点也不缺少问题意识、生命价值和人类思想。中国阐释学包容而富有张力,融汇了西方阐释学的方法论优势,又蕴含中国诗学的宇宙智慧。因此,中国的阐释学发展必将在强调民族诗性审美要义的基础上,与西方方法论携手走向更加融通的思想共同体。
    西北大学李有军提出,构建与发展当代中国的阐释学是基于中国本土场域的话语生产与理论建构,立足中国阐释学的主体性存在,才能构成与西方阐释学对话的可能。中国自古有巫史、巫觋、巫傩等文化传统,构成了早期神人对话的最早“阐释者”。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巫史等渐次演变为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文知识分子”,成为阐释并建构世界意义的主体。在张江教授从文字学“阐”“诠”基础上,可进一步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中巫能通鬼神并传谕于人的文化传统,构成中国阐释学学术研究的增长点。
    华中科技大学邵华认为,中国阐释学要成为一门学问,必然具有普遍性,为此需要广泛地借鉴国外阐释学已有的成果,尤其是翻译研究长期受到忽视的方法论方面的著作,另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对中国传统的阐释学思想进行总结提炼。中国阐释学的建构应该立足于当代世界学术发展的背景,紧密结合阐释实践,借鉴中西传统阐释学的概念、范畴和思想,提出新的创见,在中西古今的对话中推动阐释学事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