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脑文本和脑概念的形成机制与文学伦理学批评(2)

http://www.newdu.com 2019-07-12 《外国文学研究》2017年第 聂珍钊 参加讨论

    二、讲述故事与口头文学的文本
    脑文本是口头文学的文本,也是游吟诗人讲述或演唱的文本。没有脑文本,口头文学就不存在,更不用说口头文学的流传了。因此,只有从脑文本入手,才能真正分析口头文学的发生、流传以及是如何从口头到书写符号的文本化过程。
    由于脑文本的存在,口头文学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文学的口头传播方式和口头传播的文学。口耳相传解释的是某种文学的口头传播方式,定义的是文学的传播而不是文学的存在。口耳相传这种传播方式本身不是文学的存在,传播的文学才是文学的存在。口耳相传和口耳相传的文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口头文学只能解释曾经有一种文学经过口头传播的方式流传下来,或者说经过口头流传的文学后来用书写符号记录下来,变成了书面文学。那么,这种经过口头流传的文学如何存在呢?它是以脑文本的方式存在的。事实是,以脑文本方式存在的文学不仅通过口头表达流传下来,而且还借助书写符号完成了从口头文学到书写文学的文本化过程。例如,游吟诗人通过口头表达把存储在大脑中的荷马史诗的脑文本讲述出来,一个接受过教育并具有书写能力的人用书写符号把荷马史诗的脑文本书写下来,就形成了荷马史诗的书写文本。荷马史诗的书写文本就是书面文学。在这个过程中,口头表达只是一种文学的表达方式,是文学文本化过程中的媒介。但无论如何,口头表达本身并不是文学。所以,口头文学只是文学的表达和传播方式而不是一种文学存在,只有存储在大脑中的文学脑文本才是口头文学的存在。
    口头文学同文学的口头翻译十分类似。例如,中国清末文人林纾不懂外文,然而他却依靠精通外文的朋友的口译,用文字把外国文学故事书写下来,数量竟然达180多部。林纾的朋友通过口头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实际上就是通过口头讲述外国文学文本,这在形式上同欧洲的游吟诗人讲述荷马史诗没有本质区别,可以将其称为口头文学。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林纾的朋友根据文学作品的文本讲述,欧洲的游吟诗人根据存储在大脑中的脑文本讲述。但无论是林纾的朋友还是游吟诗人,他们口述故事都需要有文本,只是文本形式不同,前者依据的是已经书面化的文学文本,后者依据的是通过口耳相传的脑文本。无论依据什么文本形式,有一点十分清楚,他们的口头讲述本身并不是文学。
    林纾的朋友根据已经存在的用英文书写的文本讲述故事是翻译讲述,没有这个英文文本,林纾的朋友既不能翻译也无法讲述。这同欧洲游吟诗人需要有脑文本才能讲述是一样的。如果没有脑文本的存在,他们都无法讲述故事。显然,在讲述故事和已有的文本关系中,必须有一种文本存在,讲述是为了把已有的文本转换成口头语言,让听众能够接受和理解。这种转换既可以来自书写文本,也可来源于脑文本。
    因此,根据林纾的朋友按照英文文本讲述故事的逻辑,游吟诗人讲述故事必然有其文本:脑文本。如果没有这个预先存在的文本,游吟诗人是无法讲述故事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