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五周年之际,由晋察冀军区政治部出版的《晋察冀画报》正式发声。边区物资匮乏,为何还要抽调人力、物力办报?发刊词抚今追昔,指陈缘起:“整整五年了,晋察冀边区的人民与八路军,站在抗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最前线”,“从日寇的铁蹄践踏之下,收拾起这一片祖国的山河”,继而通过“不断的斗争,建设,使这块根据地成长壮大”,“使它成为华北敌后抗战的坚强堡垒”。“这是伟大年代的斗争的史诗!这是伟大人民的斗争的史诗!我们需要把这些现实的运动,现实的生活,记录出来,反映出来,用以激发战斗意志,坚固胜利信心”。战时,宣传亦属斗争,基于此,“边区的摄影工作者,美术工作者,文艺工作者,以及科学技术专家们”立足地方,着眼全局,“在这民族抗战的节日,我们献出这第一件礼物”。 以“新闻摄影”为主体 因属“画报”,创刊号在形式上自然以“新闻摄影”即“图像”为主体,此外还开设美术、文艺等栏目,前者包括木刻、漫画,后者则涵盖诗歌、小说、报告、通讯等作品,这一整体格局在日后基本保持不变。内容方面,刊物自创办始就力争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全面展示边区,信息量大,涉及面广。以“新闻摄影”为例,仅创刊号就发布照片100余张,主题包括:“坚持华北敌后抗战保卫晋察冀边区的八路军”“一千五百万人民在战斗中生活在战斗中锻炼”“团结·抗战·民主”“生产进行曲”“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纪念国际反法西斯伟大战友诺尔曼·白求恩博士”“烈士之血革命之花”“血的控诉”“在华日人反战同盟晋察冀支部与华北朝鲜青年联合会晋察冀分会活动特辑”“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这些图片,既有作战场面又有生活景象,既含生产运动又含文化生活,既表我方牺牲亦写敌人凶残,既讲中国军民亦拍国际友人,题材、人物丰富多样,场景及表情真实、生动,边区近况如在眼前。在报社同人的努力下,《晋察冀画报》与现实紧密贴合。通览各期,封面、封底之摄影多战斗或劳作场面,诸如《塞上风云》《沙源铁骑》《冀中平原上的爆炸战》《滦河晓渡》《农家之夜(纺纱图)》《八路军帮助人民收割》《夺堡(冀中平原战斗写真)》《破浪前进(白洋淀水上游击队战斗写真之一)》等,客观再现了边区日常生活。也正因生存环境的紧张、艰苦,《晋察冀画报》采取不定期出刊的策略,1943年1月、5月、9月发行第2、3、4期,1944年3月、8月、11月发行第5、6、7期,1945年4月、12月发行第8期及第9、10合期。 以“画”为手段 《晋察冀画报》以“画”为手段,其性质仍属强调新闻性的“报”,故刊物注意反映与边区关系密切的时事要闻。例如,1943年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召开,刊物予以高度关注,相关报道由三部分组成。首先,编者介绍大会召开背景及意义:“五年来,我们人民的抗日民主政权,执行了各种正确的政策,建立了各种正确的制度,从这里我们望见了新中国的远景。而边区参议会大会的开幕在边区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政权建设上是走上了新的阶段。”第二部分为核心,有摄影作品30余幅,或展示会场情形,如《隆重的开幕典礼》《严肃紧张的大会场》,或聚焦参会代表,如《文艺界参议员》《妇女参议员之一部》,或拍摄会中活动,如《参议员检阅子弟兵》《参议员参观工矿局创制的弹羊毛机》。总之,大会全景与局部、议程概况与细节、参会集体与个人,尽在其中。同时,这组图文还有一亮点值得注意,《参议员检阅子弟兵》配文非寻常简介而是一首情绪饱满、节奏铿锵的新诗,这与照片里“铁的子弟兵”相得益彰。第三部分系两篇书写会议见闻感受的文章,报道由此收尾。整体来看,编者利用文字、图片交替报道大会情形,图片具体、可观,文字细致、可感,图文互补,其宣传效果应胜过单一模式。 报道时政,《晋察冀画报》不仅新闻嗅觉敏锐,政治站位亦高。1943年9月,刊物特辟“‘八一’纪念特辑”,通过十余幅图片回顾“红军时代的生活”以“纪念八路军新四军诞生十六周年”。这些照片大致按时间排列,内容主要为红军将士的军事训练、生活娱乐、军民关系、长征影像及“改编东渡出师抗日”的场面,借此,八路军的成长经历与光荣传统可见一斑。更为关键的是,编者以纪念“八一”为契机,推出《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同志》《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同志》及《八路军将领》等人物摄影,同时另配《毛泽东同志略历》一篇,图文并茂地展示中国共产党、八路军领导人风采。 记录边区抗战影像 记录边区抗战影像,《晋察冀画报》不止紧盯八路军,广大群众亦是拍摄焦点。《生产战线上的妇女儿童》共计照片7张,分别聚焦活跃在纺纱、修渠、运输、种植、饲养等工作中的边区妇孺,她们形象质朴、表情自然,整个画面充满泥土气息。类似场景,在边区并不少见,这里的“妇女和儿童,几年来在坚持敌后抗战,在反‘扫荡’、反‘蚕食’与敌人进行剧烈的斗争中都起了伟大的作用;在建设根据地的事业上、在后方勤务、在家庭生活与经济建设上也建树了辉煌的成绩”。民众之于抗战的贡献绝不局限于生产,《钢铁的团结 反扫荡中的八路军与老百姓》就反映了当地百姓在对敌作战时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晋察冀的人民除了配合军队作战,在紧急情况中进行收获耕作之外,还积极承担了战地救护与担架运输等抗战勤务。愈是在艰苦严酷的关头,我军队与人民的团结愈是坚强牢固。”窥一斑而见全豹,上述两作不仅展现了晋察冀民众保家卫国的爱国热情,同时也是边区军民鱼水关系的真实写照。 高举爱国大旗 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晋察冀画报》的新闻摄影主要取材于本土,但也不乏国际元素。《强大的苏联红军》含照片6张,镜头对准参加红场阅兵的斯大林及陆海空各兵种将士。其附文从十月革命谈到反法西斯战争,顺势宣传社会主义及民族解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一望而知。创作思路大致相同,即以边区医疗卫生事业为背景,通过展示外国友人的工作场景讲述其事迹,进而赞颂其国际共产主义精神。《援助盟邦飞行员白格里欧》是一则体现国际人道主义的新闻。第十四航空队为中国而战,其迫降飞行员白格里欧又被晋察冀军民救助、照顾,在边区,他深切感受到八路军“大无畏的精神,因而完成极多,所用甚少”,由此,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愈发充满信心。上述报道,或直击外国现场,或发掘当地的外国人故事,以之提倡国际合作,宣传世界进步思想,显示出刊物开阔的眼界、思路。当然,这些蕴含国际元素的新闻、事件落脚点仍在本土,它们同样也折射出共产党、八路军艰苦奋斗之精神。 《晋察冀画报》创刊之际,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为之题词:“五年的抗战,晋察冀的人们究竟做了些什么?一切活生生的事实都显露在这小小的画刊里:它告诉了全国同胞,他们在敌后是如何的坚决英勇的保卫着自己的祖国;同时也告诉了全世界的正义人士,他们在东方在如何的艰难困苦中抵抗着日本强盗!”边区行政委员会主任宋劭文则题曰:“晋察冀的活报”。带着这样的嘱托与期望,刊物同人克服困难不怕牺牲,努力拍摄这里的战斗与生活、士兵与民众。借助这些影像,它展示了当地军民的英勇无畏,暴露了侵略者的凶残狠毒。同时,作为宣传战线的尖兵,技术日益精进的《晋察冀画报》不忘初心,始终立场鲜明地高举爱国大旗,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为抗战事业写下光彩一笔。 时过境迁,当年鲜活的画报或许有些褪色,然而,照片定格时那一副副坚毅的面孔、一队队前进的身影、一片片蓬勃的土地,所有这些用光影镌刻的动人情景,早已成为中华民族记忆的一部分,它至今提醒来者,牢记历史,勿忘自强。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世纪中国反侵略战争小说研究”(17AZW01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