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翻检相关史料文献,对沈名荪、程景傅、黄金台、许燕珍、郑兆龙、林滋秀等六位清代曲家生平进行考述,可推知:沈名荪生于顺治五年(1648)前后,康熙二十九年(1690)中举,康熙五十二年(1713)谒选,康熙五十七年(1718)得攸县令,引见被斥,卒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或稍后;程景傅生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卒于嘉庆八年(1803)、九年(1804)间;黄金台生于乾隆二年(1737)前,乾隆十七年(1752)作《灵台记填词》;许燕珍生于乾隆三年(1738),卒于嘉庆七年(1802)后;郑兆龙生于乾隆七年(1742),卒于嘉庆九年(1804);林滋秀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卒于道光十三年(1833)。 关 键 词:清代 六位曲家 生平事迹 考述 主持人:朱万曙 主持人语:2011年底,我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清戏曲〉整理编纂及文献研究》获准立项。项目立项以来,我在组织各方面专家开展整理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围绕项目思考一些问题。我在《〈全清戏曲〉整理编纂的理念》(《文艺研究》2017年第7期)一文中专门列了“以整理推动研究,以研究提升整理质量”作为六个理念之一。认为,“和元明两代戏曲相比,清代戏曲剧本文献呈现出两个大的特点,一是数量大,二是类型复杂。因此,整理清代戏曲剧本文献面临需要研究的问题更多。例如作品归属问题、作家的生卒年问题、传奇和杂剧文体交互渗透问题,等等。上个世纪,邓长风的《明清戏曲家考略》及其续编、三编,以及柯愈春、张增元等学者都曾经挖掘了不少清代戏曲家和文献。但清代戏曲作家作品量众数多,还有许多戏曲家的生平没有考证清楚,有许多作品的版本也有待调查。”还指出,“另外一方面,由于清代离我们时间较近,有很多戏曲家的别集仍然得到保存,这就为本课题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条件。除了作品的研究之外,我们可以将戏曲家的戏曲作品和其别集结合起来,进行互证研究,厘清作家的生平,准确把握其戏曲创作的心态。”实际情况也是如此。近几年来,参与《全清戏曲》整理的诸多博士、硕士多以清代戏曲文献为论文选题,有的以某一位戏曲家为研究对象,有的以某些稀见作品或版本为研究对象,或大或小、或浅或深地取得了突破,深化了对清代戏曲的研究。 江淮论坛杂志社大雅美意,在本期特设专栏,刊载一组项目组成员的研究论文,集中展示项目研究的成果。王汉民教授的《六位清代戏曲家生平考述》一文在陆萼庭、邓长风等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沈名荪、程景傅、黄金台、许燕珍、郑兆龙、林滋秀等六位清代曲家的生平又多有发现,或补其缺漏,或正其讹误。朱雯博士的《稀见清代传奇剧本〈灵台记〉叙论》一文对藏于四川省图书馆、长期为学者所未获见的《灵台记》做了详细介绍和评论,认为作者用戏曲的形式写成了一部“心传”。富有趣味的是,王汉民教授的文章根据纪大奎《双桂堂稿续稿》中的传记资料,对邓长风关于《灵台记》作者为浙江平湖人黄金台的考证提出了新说,认为该剧的作者是江西临川人黄金台,纪大奎传记里说黄金台用作品“喻心学要旨”,与朱雯文章的观点也恰相呼应。石琰是清中叶比较重要的一位戏曲家,但学界对其生平一直未有清晰了解,王银洁博士的《清代戏曲家石琰生平、家世与交游考》一文通过石琰之孙石钧《清素堂文集》所收《先大父恂斋公行略》,较为全面地考订了他的生平、家世、交游等情况,有助于认识和理解其《石恂斋传奇四种》及《二度梅传奇》。清乾嘉之际赣籍剧作家孙馨祖尚未引起学界注意,黄胜江副研究员的《清中叶文人曲家孙馨祖考略》一文通过《万载田心孙氏族谱》、《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万载县志》、《刑案汇览》、《新疆赋序》等文献,对孙馨祖的生平、行实、著述做了详细稽考,有助于江右地域文化之整体研讨。我想,正需要通过这些对文献的挖掘、甄别、分析,《全清戏曲》的编纂才会保证质量,同时,也必将推动清代戏曲研究的深入。 陆萼庭、邓长风等学者对清代戏曲家生平多有考证,对清代戏曲研究颇多贡献。本人在检阅清代文献时,亦发现一些清代戏曲家的生平史料,或对前人研究有所补益。这里将沈名荪、程景傅、黄金台、许燕珍、郑兆龙、林滋秀六位曲家之生平略加考述,供研究者参考。 一、沈名荪 《曲海总目提要》卷二二著录沈名荪《凤鸾俦》传奇①。沈名荪,阮元《两浙輶轩录》卷六有小传:“沈名荪,字磵芳,一字磵房,钱唐人,康熙庚午举人,著《梵夹集》。”[1]《梵夹集》今存清康熙刻本,八卷,复旦大学图书馆藏。卷首有查慎行、赵昱序,查慎行序中云沈名荪:“起孤生,绩学能文,弱冠有声场屋。既而家贫亲老,奔走四方,资馆俸以致养。年逾强仕,始举京兆秋试,五上春官不第。去作选人,久之得长沙攸县令,随以年老见斥,殁于京师。”[2]沈名荪生卒年不详。《梵夹集》卷八有《戊戌三月十七生日,英郎复奉余游城南,憩薄聿修草桥别野,和壁间诗幅韵》诗,邓长风以为是集中唯一的自寿诗,因而推测“很可能是他七十岁生日所作”,“假如此一推测不错,则沈名荪当生于1649年”。[3]203事实上,此诗并不是《梵夹集》中唯一的自寿诗,卷八另有《丁酉三月十七生日,英郎命车携壶榼,奉余游城南散怀,随所历得五绝句》。 《梵夹集》卷五有《余十二岁时梦步月,广衢清旷非人间世。衢间石凤对峙,高可三丈,北望影影似有殿阙,东北隅丰碑矗起,晶莹晃目而无字。常耿耿不去怀。今戊寅七月望后三日之夜,复梦如前,醒占二绝以纪异云》:“荡荡天衢似镜光,当头团月照来凉。无人最好徘徊地,对立双高石凤凰。”“一梦经怀四十年,重登旧境故依然。五云阁吏书碑手,或有前身未了缘。”戊寅,康熙三十七年(1698)。如果诗中的“四十年”是实指,则二绝句作于五十二岁前后,可推知沈名荪生于顺治三年(1646)。沈名荪《丁酉三月十七生日,英郎命车携壶榼,奉余游城南散怀,随所历得五绝句》诗作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从中举到丁酉年二十八年,其诗中云“惆怅卅年凡五过”,乃取其成数,估计“一梦经怀四十年”亦是成数。如果以丁酉三月十七为沈名荪七十岁生日,则可知其生于1648年前后,与邓长风的推论相去不远,亦与纪梦诗相吻合。 沈名荪,康熙二十九年(1690)庚午中举,后五次参加进士考试,均未中,不得已参与选官。其《梵夹集》卷六有《丙戌榜前梦罗昭谏见过(自此遂绝意春官)》二绝句,从诗题注可知沈名荪康熙四十五年(1706)丙戌后不再参加进士考试。但沈名荪似并没有马上参与选官。其好友汤右曾《怀清堂集》卷十五有《僧房阒寂,偶忆东坡“白发相望两故人”句,因念磵房甫至,悔余将归,隔越数百里不得见也。怅然各寄一首》二诗,第一诗赠沈名荪,诗中注云:“磵房方谒选吏部。”[4]诗作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五月,可知沈名荪这一年才参与选官。章藻功《思绮堂文集》卷九有《哭沈磵芳文》,文中注云:“磵芳旅食京华二十余载,戊戌秋谒选得攸县令,引见时,以衰老去官。”[5]可知沈名荪谒选五年后才得官,引见被斥。邓长风推测沈名荪卒年“或即在戊戌当年”,亦未确。汤右曾《怀清堂集》卷十八有《大雪后一日九恒磵房同集寓斋感成一篇》,诗作于戊戌(1718),稍前有《小雪后八日宿聿修学士苑西新居》,知大雪节令时沈名荪仍与汤右曾等雅集赋诗。《梵夹集》卷八《姜上均越两月补,引见亦斥,和其前见慰韵奉宽》诗中有“烧灯过了河冰解,愿买归艎趁早春”,可知己亥(1719)春天仍在世。《梵夹集》卷八有《得攸县,引见被斥,归途马上口占留别同年宋鄢陵》《退吏》《被斥后同年姜上均有诗见慰,和答,时上均同选得蒲圻,病足未引见》《余被斥之攸县,以同门陈南垓补之,口占道喜》多首诗提及谒选被斥之事。陈溥,字南陔,《同治攸县志》卷三十五《职官》有其任职记载:“陈溥,浙江天台进士,五十八年任。”《怀清堂集》卷十八《树下一首》作于己亥(1719)五月,诗后注:“四十年前屋主人为傅雨臣中丞,沈磵房大令尝假馆焉,余每往来谈宴于此。”从诗注来看,沈名荪似仍在世。赵昱序作于沈名荪卒后,署“康熙辛丑九月”,沈名荪当卒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 沈名荪一生功名不顺,游幕为生。《梵夹集》卷八《雁门关》诗注“戊辰(1688)、己巳(1689)壬申(1692)、癸酉(1693)皆在岭南,岭上有莱阳童子书‘雁回人远’四大字石碑”,可知沈名荪中举前后在岭南谋生。之后到过山西晋阳、江苏彭城、山东济南等地。 沈名荪《凤鸾俦》传奇,“演华登娶楼月迎、王弱青二美女为妻妾,故名《凤鸾俦》”。[6]《梵夹集》卷五有和友人诗:“廿年牢落旧缘稀,歌谱曾摹赐浴妃。曲项琵琶细腰鼓,都随残梦付依微(诗中道余《华清赐浴》乐府,故及)。”从诗注可知,沈名荪还著有《华清赐浴》。 二、程景傅 《今乐考证》“著录十国朝院本”著录程命三《还妇篇》传奇。程命三,名景傅,《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卷二十六《人物志》有小传:“程景傅,字命三。年甫冠,即偕兄景伊游学于金絅轩先生之门。学日益进,屡试报罢。以贡授宣城训导,教士以敦行为本。年六十归田,徙宅为家祠,僦居他所。平生一以引导后学为己任,多士景从如云,掇名者以籍计。尤熟于乡邦掌故,修纂邑乘,咸资考订。性好吟咏,年逾八旬,犹偕汤铭书、汪萍洲、杨靖叔为四老同甲会,优游乡里,称人瑞云。著有《自怡诗集》、《霖岩杂著》,皆刊行。”②卷三十三《艺文志》著录其《还妇篇》传奇。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卷十二误以“程景传”出目。[7]1397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认为程景傅“生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卒年不详”。[8]赵怀玉《亦有生斋集》诗卷八有《程广文丈景傅七十》诗,编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癸卯[9];赵翼《瓯北集》卷三十六有《寿程霖岩丈八十》诗,编年乾隆五十八年(1793)癸丑,均可推知其生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 程景傅的卒年亦可据赵怀玉、赵翼等人诗文大致考定。赵翼《瓯北集》卷四十二有《挽汪屏周》诗,诗中云:“吾乡四老人,近年失其二。(程霖岩、汤蓉溪、杨静叔与君同甲午生,皆八旬以外,有四老人会)杨汤今已故,惟君寿而康……”[10]诗编年庚申,即嘉庆五年(1800),可知程景傅仍在世,年八十七。赵怀玉《亦有生斋集》文集卷四有《息养斋诗序》,序中云:“乾隆壬寅癸卯间,里中六人共举吟社,太守蒋君辛仲先生其一也,其五人则程学博命三、庄文学勉余、大令蜚英、进士皋直及余而已。自余闻风入社,时有增加,而此六人未尝更易。每浃旬必一举,拈题赋诗,征经史作新令,往往流连达旦。惜乎仅及二年而止。乙巳,余自京师归,光景已不可复得。癸亥奉先君子讳旋里,诸君则相继殂谢。方君之殁也,怀玉犹在丧中,未能以一言志悼,耿耿至今。”从赵怀玉“癸亥奉先君子讳旋里,诸君则相继殂谢”语来看,程景傅当卒于嘉庆八年(1803)癸亥或之后不久,享年九十以上。 程景傅一生科举不顺,晚年以廪生官安徽宣城训导。《光绪宣城县志》卷十一《官师》有其任职记载:“程景傅,阳湖人,廪生,乾隆四十年任。”其后任顾梁,“金匮人,岁贡,乾隆四十六年任,卒官”。[11]清顾宗泰《月满楼诗文集》诗集卷二十有《程霖岩广文自宣城寄见怀之什,次韵却报》诗[12],此诗编年乙未(1775),可知程景傅正在宣城任上。乾隆四十年(1775),程景傅62岁,《道光武进阳湖合志》云其“年六十归田”,估计是约数。程景傅自宣城训导归里后,乾隆四十七年(1782)前后,与蒋辛仲、庄勉余、庄蜚英等人结诗社。 七十岁后,双目失明,诗笔不辍。赵怀玉《亦有生斋集》诗卷十有《二盲诗翁歌》,诗小序云:“二盲诗翁歌,为程广文命三、庄大令蜚英作也。两翁年皆逾七十,皆好诗,往岁同在社中,今先后并瞽,歌以广之。”《瓯北集》卷二十八《自西干村移居郡城顾塘桥即事》诗注云:“城中程霖岩、蒋立庵辈诗社甚盛。恰近东坡旧寓楼。坡公晚年殁于顾塘桥。”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与汤蓉溪、杨静叔、汪屏周举同甲会,赵翼《瓯北集》卷三十五有《程霖岩、汤蓉溪、杨静叔、汪屏周四人皆甲午生,举同甲会,绘图纪盛,次韵奉题》诗纪之。 《还妇篇传奇》,本事不详。赵怀玉有《蝶恋花·题程命三丈〈还妇编传奇〉》词:“沙际鸳鸯双顾影。十斛明珠,难买芳心肯。不是当筵教合镜,看花泪眼何人省。赢得梨园歌玉茗,摩诘诗工,此曲还相等。多事人间犹说饼,宁王笛已千秋冷。”[13]《亦有生斋集》未见此词。 三、黄金台 邓长风《十四位清代浙江戏曲家生平考略》著录《灵台记》传奇,并对作者黄金台生平进行考述,认为:“黄金台,字鹤楼,浙江平湖人。著《灵台记》传奇,戏曲书录皆失载,而此剧今存。”[14]《灵台记》传奇作者,邓长风以为是浙江平湖黄金台,误。事实上,《灵台记》传奇的作者乃江西临川的黄金台。纪大奎《双桂堂稿续稿》卷十二《县志处士传补》有黄觉及其子黄金台小传: 黄觉,字删若,号区山,邑庠生,居县东新店。弱冠潜心理学,事后母以孝闻。壮岁失偶,遂不再娶。夙有文名。乾隆甲子乡试,两主司得觉卷,俱叹赏。继以议元不合副夺卷去。觉自是澹意进取,益闭户读书自乐,著有《四书掠要》、《诗说探原》、《区山梦草》等书。子金台,邑庠生,著《灵台记填词》,喻心学要旨,人多传诵。③ 《道光临川县志》卷二十二之六《人物·处士》[15]、《同治临川县志》卷四十七[16]、《光绪抚州府志》卷六十九[17]等的黄觉小传均袭用纪大奎所撰小传。从小传可知,黄金台,江西临川黄觉之子,著《灵台记填词》。黄觉,乾隆九年(1744)甲子乡试落第后,澹意进取。 《灵台记填词》,今存清乾隆间刻本,四川省图书馆藏。剧本分上下卷,署“麯曲词客黄金台编著”。卷首有《前言》八则及章栋、罗寅、黄作求、陈殊儒、王朝玺、陈青照、车瑶、黄钟禹等人题词。黄作求,《双桂堂稿续稿》卷十二有小传:“黄作求,字配京,号定夫,郡庠生,安贫力学。尝断炊,有友人适相访,惟见其闭户读书,不减袁安高卧之致。著有《心易》二卷,《唾余草》二卷,嘉庆己巳卒,年七十三。”己巳,嘉庆十四年(1809),可知黄作求生于乾隆二年(1737)。从黄作求题词署“宗弟作求野客”来看,黄金台或长于黄作求,生于乾隆二年前。《前言》中云:“声律之学,知音颇希。余壬申岁试,得遇章子柱材于羊城,纵谈达旦,颇闻其略。”壬申,乾隆十七年(1752)。章栋(字柱材)题词中有“羊城沽酒重相见,分韵填词两不休”、“灵台匝月写心编,维画羲书尽管弦”句,罗寅题词中有“会有天风同着力,吹将佳调遍春城”句,《灵台记填词》当作于乾隆十七年(1752),作者时在广州。从作者羊城岁试来看,黄金台或随父在广东等地游幕。《灵台记填词》谱孔若虚(字具明)的科举功名故事:“[庆清朝慢]孔生具明,簪缨家世,文章更自超群。奈遇知交妒害,计欲偷春。劝说潜游远地,陡然惹起兵氛。奸谋狠,盗名叛逆,煽惑三军。家离散,人窜伏,灵台上,紊乱且纷纭。改念泥金高第,听报逡巡。自请提兵征剿,家蟊国贼化纠棼。功成处,悉珠还浦,泰然天君。”(第一出《经始》)[18] 四、许燕珍 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据《安徽通志》著录许燕珍《保贞蓑》《红绡咏》二剧。[7]1476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辑录《光绪庐州府志》卷六十许燕珍小传。[19]这里征引《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六十《列女传·才媛》小传如下: 无为庠生汪镇妻许氏,名燕珍,字俨琼,合肥许齐卓之女。幼随父龙溪县任。喜读书,工吟咏,闽中佳山水悉入奚囊,以才女称。适汪氏,夫亦能诗。每当温清之暇,红豆记歌,乌丝缀句,闺房韵事,媲美鸥波。佳句多采入《随园诗话》中,而《元夜竹枝》尤传人口。著有《黹余小草》。词曲尤精,有《保贞蓑》《红绡咏》乐府行世。(《通志》、《随园诗话》、《采访册》)[20] 据《光绪续修庐州府志》卷三十一《选举表二·拔贡》,许齐卓雍正十三年(1735)拔贡。《乾隆龙溪县志》卷十二《职官·国朝知县》有许齐卓任职记载:“许齐卓,合肥人,拔贡,十五年任。”后任为陶敦和,“常熟人,戊午举人,二十一年任,升叙州同知”。[21]可知许齐卓乾隆十五年(1750)任龙溪县知县,如《乾隆龙溪县志》无漏列,则许齐卓在任六年。许燕珍“幼随父龙溪县任”,则当生于乾隆初年。《黹余小草》今存乾隆三十三年(1768)汪镇(人镇)序刻本,卷首有汪镇、汪濬序。汪镇序中云许燕珍“丁丑春偕予归濡江,温清之暇,薪米之余,间一作五七字,辄清俊可喜”,可知许燕珍丁丑春嫁汪镇。汪濬序中云许燕珍“待字二十年中,不离砚匣笔床之侧”,[22]可知许燕珍二十岁嫁汪镇。丁丑,乾隆二十二年(1757),则可知许燕珍生于乾隆三年(1738)。乾隆十五年(1750),许燕珍十三岁,随父至龙溪县任。凌廷堪《校礼堂诗集》卷十三有《题许节妇〈黹余草〉(名燕珍)二首》,诗编年壬戌,即嘉庆七年(1802)。《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三百二十一《列女》中有“诸生汪镇妻许氏”。从许燕珍被称节妇,可知其夫汪镇早丧,嘉庆七年(1802)或在世,享年当在六十五以上。 五、郑兆龙 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著录郑兆龙《大金钱》传奇,认为郑兆龙“生于清乾隆七年(1742),卒于嘉庆八年以后,十一年以前(1803-1806)。生平待考”。[23]邓长风《二十九位清代戏曲家的生平材料》辑出《光绪镇海县志》卷二十四郑兆龙小传,并推测其生卒年:“假如郑兆龙‘以诗就正于沈’是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前后,则其生或在乾隆初。”[3]318 事实上,郑兆龙的卒年可考知,生平事迹亦可略知。郑兆龙《仅存诗钞》,上海图书馆存道光二十年木活字本。卷首有俞飞鹏序,序中云: 岁在甲子,鹏年方舞勺,负笈于先生之门。时先生齿届杖乡。提命之暇,理读《离骚》《史》《汉》唐宋诸贤之文,彻夜达旦,亹亹不倦。及臧否古人今物,纵论诗古文词,自抒伟论,出人意表。令闻之者忘食与寝,狂喜不置。是年冬,先生捐馆,同堂云散。[24] 俞飞鹏序署“道光庚子岁秋七月中澣,受业门人慈谿俞飞鹏再拜薰沐敬识”。序中“甲子”,乃嘉庆九年(1804)。俞飞鹏是年从郑兆龙学习,郑兆龙当年冬“捐馆”。从俞飞鹏序,可知郑兆龙卒于嘉庆九年(1804)冬,享年63岁。 《仅存诗钞》存诗三卷:卷一,五古20首、五律35首;卷二,七律111首;卷三,七绝90首。从这些存诗可知郑兆龙一生以坐馆授徒为生。卷二有《澥浦郑氏馆中留别诸生》《磊岩馆中晚眺寄王仲山》《丙辰澥浦郑氏馆中留怀玉儿》《壬戌慈溪王氏馆中立夏日闻鸦声有感追叠澥浦馆中原韵》等诗,从这些诗可知其曾在澥浦、磊岩、慈溪等地坐馆。郑兆龙有多首诗写到苏州,如《送驾徽叔时予归自姑苏》《虎邱》《岁暮别刘大鹤亭之姑苏》《季夏姑苏送吴大翰之归越,岁行尽矣,又闻其适楚,怅然有感》《舟泊平望却寄吴大翰之吴中》《姑苏送庄峨亭对山公车北上》《平湖夜发遇顺风次早即到苏州》等,可知郑兆在苏州生活过一段时间。卷二的《迎銮诗二首》,估计就是在苏州作。从其诗来看,郑兆龙的行踪主要在浙江、江苏,亦曾至安徽、湖南、湖北、陕西等地,如其诗中有《鹦鹉洲弥正平墓》《八月十五舟泊芜湖》《金陵怀古十首》《湘中寄怀故乡诸友》《湘中有怀孔仙芝》《行次潼关》等篇。从郑兆龙的《丙辰澥浦郑氏馆中留怀玉儿》《壬戌慈北馆中叠澥浦馆中原韵,落句云“恶信凭他报乱鸦”,痛玉儿之夭逝,不胜愤恨之言也。不料内人在家适于是日得疾,遂成不起。癸亥八月偶于旧书中检得前两诗,洒泪再叠》《癸亥八月十五日馆中得家信喜钧儿昨夜举有双男》《雪儿送钧儿之杭州》《送钧儿之严州》《送钧儿之婺源》等诗来看,郑兆龙有儿“玉儿”“钧儿”,“玉儿”早夭;其妻卒于嘉庆七年(1802)壬戌。 《大金钱》传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室存稿本。郭英德《明清传奇综录》云此剧二卷四十出,笔者未获见。据郑志良提供的阅读笔记,此剧分上下卷,上卷有残缺,今存十三出:《剖缘》《别萱》《谒舅》《遇美》《羁才》《逗春》《祝嘏》《相引》《姻错》《拾宝》《题裙》《就婚》《演阵》;下卷二十出:《钱卜》《守贞》《拷英》《逐婿》《慰归》《陷阵》《闻殉》《朋奸》《诬罪》《报信》《劫美》《坠楼》《登闻》《义侠》《破魅》《及第》《盗宝》《清氛》《驿遇》《钱圆》。剧叙宋开封府王文亮与陈月婵、陈月娟因大金钱而成就姻缘的故事。 六、林滋秀 叶德均《曲目钩沉录》据李枝青《西云诗钞》中的七绝《题林纫秋孝廉〈附子脍〉传奇》著录了林滋秀(字纫秋)的《附子脍传奇》,并云林滋秀为道光咸丰时福安举人。[25]郑丽生考证认为作者林滋秀,字纫秋,又字兰友,福鼎县人。[26]庄一拂《古典戏曲存目汇考》以“林纫秋”出目,云“名号、里居、生平皆未详。举人”。[7]1469 林滋秀,《嘉庆福鼎县志》卷六《选举》记载其为乾隆六十年乙卯科举人。[27]《道光福建通志》卷一六三著录林滋秀:“选授安徽六合州知州,未任卒。”《民国福建通志》卷三十九《文苑》有林滋秀小传: 林滋秀,字兰友,又字纫秋,福鼎人。乾隆乙卯,年十六举于乡。入都后,馆恒山梁氏家六载,殚见洽闻,才思益进。长乐梁章钜谓其文工骈体,诗取裁唐音,巧力兼到,七言古尤气势雄阔,有《双桂堂文集》、《快轩诗则》。(《乾嘉全闽诗传》,《兰社诗略》)[28] 从小传可知,林滋秀乾隆乙卯(1795)中举时,年十六岁,可推知其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林滋秀中举后,几十年应进士试,均未中,后不得已参与选官。张际亮《思伯子堂诗集》卷十七“壬辰”有《福鼎林纫秋滋秀先生乾隆乙卯举人,今来谒选,以册索诗,书以为赠》: 我之始生年,翁登贤书久。字知卅载后,谈笑对白首。相寻涉南北(先生去年访余于福州,见雨农,始知余在京师),虚声愧众口。养疴常闭关,迹疏情则厚。昔翁交游辈,尽为泉下叟。(先生及见法时帆、王钺夫、张船山诸前辈)当时各意气,盛名孰不朽。翁今幸健在,行乐宜诗酒。眼中豪贵儿,焉用问谁某。吾闻太姥山,秀出映南斗。茫茫天地初,白云幻众有。幽阴大海通,神异百灵守。攀援足不到,万石自老寿。兹如文章奇,不争世妍丑。山中长生人,树兰应百亩。风猿叫秋月,搴芳露盈手。嗟余傥相从,待翁返林薮。[29] 从张际亮的诗题注,可知林滋秀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谒选。黄爵滋、鲍台、张际亮等人这一年都有与林滋秀唱和诗。黄爵滋《仙屏书屋初集诗后录》卷二有《答林纫秋二首》,鲍台有《题福鼎林纫秋先生快轩诗集》,朱凤辉有《题福鼎林纫秋孝廉摇岳凌沧图》等诗。林滋秀为鲍台《一粟轩诗文集》作序,署“壬辰中秋愚弟林滋秀识于都门福州新馆”。 林滋秀卒年,邓长风推测“应即在乙未或次年”。[30]事实上,林滋秀的卒年亦可考定。清黄钊《读白华草堂诗二集》卷十有《挽林纫秋别驾滋秀》诗: 犹忆江亭会,相逢遽笑言。老科陈橘榜,古貌矮松根。半刺衔空换,全诗箧自存。青田老鹤唳,前夜与招魂。(纫秋病逝,同人皆未及知,端木鹤田独至其停榇兰若哭之) 早达僧迟宦,其如注选何。(纫秋以截选知县,因亲老改近,后部掣得湖北荆门州州同。以曾告近,不能赴任,别选)有生亲尚在,垂死语无多。云鬓汤遍沃,冰肠炭不和。魂归化朱乌,愁绝建江波。[31] 二诗编年癸巳,即道光十三年(1833),可知林纫秋生卒年为1780至1833,享年五十四。 注释: ①沈名荪《凤鸾俦》传奇,《曲海总目提要》著录,今未见传本。 ②(清)孙琬等修《道光武进阳湖县合志》,道光二十三年刻本。赵景深、张增元《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辑录,略有误,此据原书校录。 ③(清)纪大奎《双桂堂稿》续稿卷十二,嘉庆十三年刻《纪慎斋先生全集》本。按:书中有嘉庆十三年后作品,估计后有增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