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刘跃进:从下乡知青到学部委员(3)

http://www.newdu.com 2019-07-02 中华英才半月刊 高岚岚 参加讨论

    从泛览博观到研读经典
    刘跃进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研究三十多年,出版专著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上百篇。他的个人机缘与学术兴趣,经历了几重转折变化,从作家梦到学者梦,从现当代文学到古代文学,从古代文学研究到古典文献学研究,再到理论关照,研究视角从文学延伸到综合的中华文化,实现了大的跨越。
    他积极努力地拓展研究空间,在恶补古今中外文学知识的同时,又不落窠臼地走出文学,分别从哲学、宗教、社会学、人类学各方面研究文学,目标很清晰:走出自己的学术道路。
    起初,刘跃进的学术兴趣在魏晋南北朝文学。当他的一系列著作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奠定了他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时,他又上溯秦汉,成为秦汉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之所以转向秦汉文学,沿波讨源,目标是编写一部综合性的《中古文学思潮》,以现代文学观念为中心,从秦汉到隋唐,勾画这个重要历史时期的文学变迁风貌。其著作《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获得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和第四届思勉原创奖。
    刘跃进主张,研究文学必须跳出文学,研究中国文学必须跳出中国范围,这样才能“走向通融”——多种学科的通融,古今中外的通融。当然,这种通融不是为了炫耀虚幻的博学,而只是为了求得历史的本真。
    五十岁之后,他常常反思过去三十年的读书经历,“我们曾有过从无书可读到群书泛滥、无所适从的阅读经历。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古代文学研究界,论文呈几何态势增长,目不暇接,但是总是感觉到非常浮泛。很多是项目体或者学位体,都是先有题目,后再论证,与传统的以论带史没有质的区别。如何纠正这种偏颇,于是想到重读经典的问题。”
    如何选择经典,又如何阅读经典,确实见仁见智,没有一定之规。
    刘跃进以姜亮夫先生的指导为基础,结合自己的治学经验,确定《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楚辞》《昭明文选》作为自己研读的经典。他反复研读《文选》,并在同仁的协助下,用了将近十年的时间编撰完成《<文选>旧注辑存》,该书获2017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
    就个人读书阅历来说,刘跃进特别赞赏下列四种读书方法:一是开卷有得式的读书,以钱锺书为代表。他主张从基本典籍读起,纵横比较,探寻文艺心理的精微变化。二是探本求源式的读书,以陈垣为代表。他特别重视史源学方法,强调搜集资料要竭泽而渔,做到无征不信,实事求是。三是含而不露式的研究,以陈寅恪为代表。他的研究,把人生体验带进来,问题大多很具体乃至细小,所得结论却有很大的辐射性,给人启发。四是集腋成裘式的研究,以严耕望为代表。他在从事某项课题研究之前,总是先做好资料长编工作。
    前辈的这些研究方法,是刘跃进做学问的榜样。他还要把这些学术理念和方法广泛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刘跃进认为,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命脉。如果说物质文化是民族的肢体和骨架,那么传统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血液和灵魂。
    刘跃进谈到,“学术研究一方面要专精,一方面还要面向大众,社会需要一批人出来宣讲传统文化。”他走出学术圈子的方式是,这些年来做了大量的公益讲座,让专家的研究成果尽可能地为大众所认知。“我记得,正是浩然到我们学校讲座,就直接决定了我的文学人生的选择。”刘跃进的体会是,“一个年轻人,要有梦想,讲座是点燃年轻人梦想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