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爱国词人的爱国词章——重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http://www.newdu.com 2019-06-10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爱国词人的爱国词章——重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是我国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他生活的时代,正是金兵侵宋,民族灾难异常深重的时代。他22 岁,就投入抗金斗争,参加了耿京的农民起义军队。在战斗中,这个戎马书生逐渐锻炼成为智勇双全的抗金英雄。他力主抗金,收复中原,为此奋斗了一生,抗争了一生。他曾向南宋王朝献《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分析敌我形势,痛斥投降谬论,要求加强战备,收复失地,统一全国。他在担任地方官期间,注意安定民生,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为抗金北伐做了不少实际的准备工作。但是,腐败无能的南宋小朝廷,对其合理建议,竟束之高阁,拒不采纳,使他只能发出如《鹧鸪天》中的“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的慨叹。他经常陶醉于湖光山色,借赋词而寄忧国之心,抒爱国之情,写下了许多气壮山河、感人肺腑的词作。
     
    辛弃疾所著甚丰,仅传世词作就有620 多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代表作品之一,受到古往今来读者的高度评价。明代文学家杨慎的《词品》指出:“辛词当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第一。”无产阶级革命诗人毛泽东同志生前也很喜爱这首词。
     
    这首词,因其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成为千古绝唱。它以激越悲壮的感情,豪迈磅礴的气势,借古喻今的手法,凝练的语言,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思想。
     
    这首词写于公元1205 年,辛弃疾已是66 岁的高龄。当时,独揽南宋军国大权的韩侂胄,想用北伐来沽名钓誉,巩固地位,所以才起用了一向主战的辛弃疾。辛弃疾对韩侂胄的决意北伐,表示赞襄,然而他反对韩侂胄急于功利,没有充分准备就草率进兵的主张。昏庸的南宋当权派,对辛弃疾的卓越才识,根本不予重视。在此种情势下,这位忧民有杜甫的衷肠,报国有屈原的遗风,被陆游赞为管仲、萧何,被镇江学者刘宰比作张良、孔明的爱国志士,希望再度破灭,内心十分郁闷,他登亭怀古,遂作此词,尽吐自己的爱国思想。
     
    辛弃疾的爱国思想,炽烈而又深沉。词的开头,首先发出了“英雄无觅”的叹惋,面对着奔腾东去的大江,思潮起伏,不能自已。他想到了在京口建都立业,后来“坐断东南”、称雄江左的孙权;想到了从京口出师北伐,之后长驱直上、连克二京的刘裕。他怀着崇敬的心情,颂扬了这两位英雄人物的丰功伟绩,寄寓了自己为国立功、收复失地的热切愿望,讽喻了不思统一、偏安偷生的南宋王朝。“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一句,既是对昔日刘裕英武雄姿的生动描述,也是作者对自己当年奋勇抗金的美好回忆。可惜现在,这一切都过去了,眼前只是“斜阳草树”的衰败景象。这正是对南宋江河日下、举步维艰的真实写照。
     
    词的下阕,作者联想到刘义隆之后,又回顾了自己青年时代举兵抗金的峥嵘岁月。虽然经过了“四十三年”,但那烽火连天,横刀跃马的战斗生涯,依然历历在目。原先,他总以为南渡入仕,是继续率军北进的新的开始,哪里料到会成了他抗金事业的实际结束呢?而今,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这样令人不堪目睹、不忍耳闻的惨景。他对于人心涣散、民气不振,有些人忘了靖康之耻的现象,深感不安和悲愤。字里行间,体现了他念念不忘中原父老,不忘收复失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高尚情操。最后作者又想到了战国名将廉颇。相同的爱国志向,相似的坎坷遭遇,相仿的国家命运。他以廉颇自喻,倾诉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胸臆。廉颇虽老,还有人问“尚能饭否?”而目前自己的境况,却连问一声的人也没有了。“凭谁问?”三字,字字千钧,呕心沥血,苍凉沉郁。这是他悲怆莫名的内心呐喊,是对南宋当权者的愤激诘问。
    可以看出,这首词名为怀古,实为伤今;貌似伤人,实为伤己。读了这首词,思其不幸遭遇,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一位爱国词人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
     
    辛弃疾的抗金爱国思想,坚实而又明智。他站在京口北固亭上,想到了在此建都的孙权,想到了由此北伐的刘裕,也想到了至此“北顾涕交流”的宋文帝刘义隆。“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草草”两字,是对刘义隆辛辣的讽刺,也是对其军事冒险的历史教训的总结。这两个字,明指数百年前刘义隆的草率进军,近指数十年前张浚的北伐失败,实指韩侂胄的轻举妄动,里边饱含着多少语重心长的劝诫和警告。实践证明,他的预见完全准确。在本词写成的第二年,韩侂胄因“草草”从事,仓促进攻,很快也“赢得”了一个“仓皇北顾”的必然下场,还“赢得”了一个兵败被杀,连脑袋都成了求和礼品而被送到金国的可悲结局。其实,早在35 年前,辛弃疾在为抗金而写的《议练民兵守淮疏》中,就毫不含糊地强调过:“事不前定不可以应猝,兵不预谋不可以制胜。”他颂扬一代风流的孙权、刘裕,其用意盖在说明:北伐,需要有雄才大略的将帅,需要有认真周到的准备。这样,才能建树像孙权、刘裕一样的功绩,进而成就统一大业。他怀念廉颇,有一再失望后的惆怅怨愤,更有深思熟虑的忠忱谏言:北伐,需要起用像廉颇一样的沙场宿将,要防止谗言误国的悲剧重演。辛弃疾的爱国思想是极可宝贵的。40 多年“风吹雨打”,宦海沉浮,丝毫没能改变他效命疆场、抗金救国的爱国思想。
     
    总之,爱国思想是这首词的主旨,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情思,作者的颂扬、讽刺、忧虑、悲愤,无不来源于此,也无不归结于此。这首词采用借古喻今的表现手法,寓情于事,寓议论于史实之中,抒发胸怀,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热忱,是一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应该指出的是,辛弃疾毕竟是出身于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在这首词中,他对封建统治者仍心存幻想,对帝王将相的个人作用估计过高,对人民群众的历史功绩认识不足,应予以批判扬弃。
     
    (本文来源于《论爱国主义》,图片来自网络)
    责任编辑:李倩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