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天宽海阔的童年之歌

http://www.newdu.com 2019-06-10 文学报 徐鲁 参加讨论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一代宗师冰心,童年时光里有八年时间,是跟随着当海军军官的父亲在烟台海边度过的,大海、军舰、海湾、炮台、旗台、营房、码头,还有周围高高的山坡、弯弯的山道……构成了冰心童年时代的全部图景,也成为了她后来的作品里常见的题材。更重要的是,正是从父亲那代中国军人所守卫和奋斗过的那片大海,冰心从小就认识到了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耻辱与悲哀,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历经挫折却自强不息,不断浴火重生的伟大精神与坚强信念。所以冰心在早期诗集《繁星》里,这样抒写过她对大海的热爱与赞美:“大海呵,哪一颗星没有光?哪一朵花没有香?哪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清响?”
    郝月梅的儿童小说新作“我的海岛我的家”系列,故事的背景正是冰心童年时生活过、长大后描写过的那片大海。与冰心笔下的大海不同的是,这是发生在一百多年以后的新中国的和平年代里,驻守海岛的新一代中国军人的后代们的生活、探险和成长故事。像小时候的冰心一样,郝月梅儿时跟随驻守长山岛的父母,在岛上度过了珍贵的童年时光。依山而建的部队营房,起床的军号,海上过往的军舰,夜间灯塔礁上的灯光,军人们的演兵操练,妈妈们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那些人和事都深藏在郝月梅心底深处,不能忘却,也不应该忘却。作家的父辈把一生献给了祖国的守岛事业,最终面朝大海,长眠于地下。作为后代,她们中又有一些人成为了新的守岛军人。现在,保卫祖国东大门的任务已经完成,长山要塞已不复存在,可是守岛军人的精神在,作家要做的就是把那段故事写下来,写给现在的孩子看。讲昨天的故事给今天的孩子听,既要立足过往,又要着眼于当下,将时代的厚重感与小读者的审美情趣相融合,能做到这点实属不易。
    不少山东作家笔下的儿童文学作品,都闪烁着一种明媚的海光山色,如张炜的一些作品,还有更年轻一些的李官珊等作家的作品,皆是如此。这可能与传统的“齐文化”特质有关。齐文化是一种半岛濒海型文化,与完全的海洋文化虽然并不相同,但是,齐文化里的开放性和浪漫特质,尤其是带有“山海经”和“逍遥游”式的神话与仙灵色彩,使这种地域文化里总是奔腾着一种海风般恣意的想象力。郝月梅笔下的儿童成长故事,既散发着浓郁的海岛生活气息,极具鲜活的现实感,同时也富有开阔、空灵的浪漫色彩,小说故事里甚至还带有茫茫大海的几分“神秘性”。
    目前出版的这个系列共三册:《猫岛传说》《岛上男孩》《松山岛》。哨兵、边疆兄妹俩跟随父母一路飘摇,来到了他们心目中的“天边小岛”。作品以妹妹“边疆”的视角展开,军营里的男孩子,天生胆大性野,去靶场捡弹壳,造能射击的手枪,钻坑道驾着施工车狂奔,潜入海底摸海参,攀上崖壁掏海鸟蛋……弄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是常有的事。妹妹视角的加入,让本来阳刚硬朗的故事里,加入了柔软温情的一面。他们到松山岛探险,与“战争贩子”郭弹弓进行一场“男孩的战争”;他们围在神秘孤独的梁婆婆身边,给她温柔的慰藉……
    郝月梅向来认为,给孩子写的故事,首先要表现儿童生活,要有趣,孩子喜欢。多年的儿童文学创作经验让她对儿童的心理、审美以及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度都有把控,所以在写作“我的海岛我的家”系列的时候,从材料的选取和故事的构思上,都下了功夫。郝月梅知道,孩子们都喜欢看故事,《猫岛传说》就是一部构思精巧的小说。作家将悲剧融进一个悬念迭出的故事中,将感人的内容寓于童趣盎然的叙事中。作品采用双线结构,明暗线交织,交叉点就是无名岛(猫岛):近在眼前的无名岛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想方设法要登岛,这是明线。而深胡同里神秘老婆婆的故事则是暗线。明线的故事充满儿童趣味:近在眼前的小岛望过去,满岛的浅绿衬着顶端的一处浓绿,小岛就像是一幅风景油画。喊船、趁涨潮打算浑水摸鱼……周密安排的登岛计划屡屡被破坏,不死心的孩子们望“岛”兴叹。这一部分故事明朗欢快,而暗线部分则是这本书灵魂。
    郝月梅以往的作品,大多以轻松幽默的风格见长。但是在这个新作故事系列里,却不时地出现一些让人心灵震动的情节。例如梁婆婆的故事。这位孤独而坚强的老人,是抗日烈士的后代,又是空军英雄的母亲,因为突然与儿子“失联”,这种巨大的精神磨难,使这位老人变得古怪,她不愿让人同情,所以她板起面孔,关紧院门,不与村人来往。却在漫漫长夜,独自流着泪把一腔思念说给猫听,因为这只猫是儿子最后一次回来探亲为她弄来的,是她与儿子之间唯一的牵系。
    故事最后,老猫离世,老婆婆大病、生命垂危之际,孩子们送去的那只小虎斑猫,救了老人的命。孩子们保守着秘密,以为成功地瞒骗了老人,不料,大病初愈的老人却对几个来看望她的孩子说:“其实我早就知道,我虎儿回不来了,再也回不来了。别担心,我扛得住,送他参军的时候,我就有这个准备。”这平淡的一段话,催人泪下,英雄母亲的大义、隐忍、坚强,令人肃然起敬。他们为了彼此的心意,相互“瞒骗”,一种撞击人心的悲壮感陡然生出。这条暗线是整部小说的底蕴和灵魂。在有限的笔墨中,历经人生大磨难的老婆婆,明大义,坚强、自尊、冷静,一切都看得淡然的形象跃然纸上。
    可贵的是,这部内容厚重的作品,并无概念化的感觉,更无似曾相识的故事套路,也非刻意拔高以求让人感动,书中的一切都真实自然,是生活土壤里生长出来的,是来自作者的经历和心底的感受。
    写守岛人的家国情怀,捕捉其精神层面的闪光点,只有身在海岛,在保家卫国的环境中生活过的人,才能够体味和觉察到。因此,整部作品给人的感觉“不是我要这样写,而是生活要我这样写”。这种情感的自然流动,带给读者的是满满的感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