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征引以明句读 任彦升《奏弹曹景宗》:“不有严刑,诛赏安寘,景宗卽主。臣谨案使持节都督郢司二州诸军事左将军郢州刺史湘西县开国侯臣景宗,擢自行间,遘兹多幸。” 注:“主谓为主首也。王隐晋书,庾纯自劾曰:醉酒荒迷,昏乱仪度,卽主,谨按河南尹庾纯云云。然以主为句,则臣当下读也。” 李善根据王隐《晋书》庾纯之语“臣即主”用例,来断定“臣”字当属下。清胡克家《文选考异》亦云:“注‘卽主谨按’,袁本、茶陵本‘谨’上有‘臣’字。案:此尤校删也。”“注‘则臣当下读也’袁本、茶陵本无‘则’字。” 五、征引以解词说义 李善解词说义,通常情况是:征引经史子集中的话之后,宣告注释结束。这就需要我们将引文和原文进行对照,揣摩引文和原文之间的关系,从中悟出引文是如何解释原文的。例如: 谢惠连《雪赋》:“其为状也,散漫交错,氛氲萧索。蔼蔼浮浮,瀌瀌弈弈。”注:“王逸《楚辞注》:‘氛氲,盛貌。’《毛诗》曰:‘雨雪浮浮’,又曰:‘雨雪瀌瀌’。方遥切。《广雅》曰:‘蔼蔼弈弈,盛貌。’” 《雪赋》这句话,连用四组叠字描摹大雪纷纷扬扬的状态。李善没有直接解说词义,而是征引《毛诗》中两处书证、《广雅》中两处训诂,使读者明白原文中一系列词语是描摹或形容大雪的盛大密集之貌。实际上,李善的征引注释还是笼统模糊的。“蔼蔼”,云雾弥漫貌。南朝宋鲍照《采桑诗》:“蔼蔼雾满闺,融融景盈幕。”“浮浮”,水或雨雪盛貌。《诗·小雅·角弓》:“雨雪浮浮,见晛曰流。”“瀌瀌”,雨雪盛貌。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杲杲为出日之容,瀌瀌拟雨雪之状。”“弈弈”,光彩闪耀貌。汉张衡《东京赋》:“六玄虬之弈弈,齐腾骧而沛艾。”这里当指雪的洁白明亮。 又,谢灵运《登石门最高顶》:“活活夕流驶,噭噭夜猨啼。”注:“《毛诗》曰:‘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楚辞》曰:‘声噭噭以寂寞。’《广雅》曰:‘噭,鸣也。’” 李善在注释里主要将谢诗的 “活活”,“噭噭”两个词语的语源一一指明,便结束了。但我们对于这两个词义的理解还是不明确的。“活活”,水流声。一说水流貌。《诗·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马瑞辰通释:“《传》:流也。当为流貌,形近之讹。《说文》:活,流声也。亦当作流貌。”“噭噭”,鸟兽鸣声。三国魏曹植《杂诗》之三:“飞鸟绕树翔,噭噭鸣索群。” 六、征引以解说句意 对句意的阐述,李善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直接解说句意。如果我们仔细研究可发现,李氏直接阐述大意也是从引文之中脱胎换骨而来,且所使用的句子一般皆骈俪句法。这一方面使所引诸文在思想感情上与原文妙合,另一方面也使阐述句意的句式与原文的体裁相吻合。例如: 谢宣远《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临流怨莫从,欢心叹飞蓬。”注:“言己牵于时役,未果言归。临流念乡,已结莫从之怨,而以侍宴暂欢之志,重叹飞蓬之远也。” 但更多的情况却是通过征引旧书或前人的话来阐述句意的,即间接解说句意。这有以下诸种情况: ①征引辞书。例如,谢灵运《入彭蠡湖口》:“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注:“《广雅》曰:‘言乘月而游,以听哀狖之响;湿露而行,为玩芳丛之馥。’” ②征引他人之注。例如,曹植《美女篇》:“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注:“薛君曰:‘诗人言所说者颜色盛也,言美如东方之日出也。’” ③通过引文和原文相比照。例如,谢惠连《雪赋》:“白羽虽白,质以轻兮。白玉虽白,宁守贞兮。”注:“《孟子》曰:‘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也欤。白雪之白也,犹白玉之白也欤。’刘熙曰:‘孟子以为白羽之白性轻,白雪之性消,白玉之性坚。虽俱白,其性不同。问告子,告子以为三白之性同。’”谢氏这句话意在通过白羽与白玉的特性,来对比白雪的随时可消散的性能。李善不直译句意,而是引《孟子》说明用白羽、白玉来与白雪比较的来历,并引刘熙对《孟子》的解释来说明羽轻、玉坚、雪消的特性,使读者比照三者,明了句意。 ④探明原文出处。例如,谢玄晖《京路夜发》:“故乡邈已夐,山川修且广。”注:“班固《燕山铭》:‘夐其邈兮亘地界。’陆机《赴洛诗》:‘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又,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西行》:“想见山阿人,薜萝若在眼。”注:“《楚辞》曰:‘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这里李善的征引明确指出两谢的诗句都是从前人的诗文中化用而来的,而且所写的意境也与其出处相同。这样引文一出,句意不言而解。 ⑤征引相同句式。例如,谢灵运《晚出西射堂》:“步出西城门,遥望城西岭。”注:“刘公干《赠徐干诗》曰:‘步出北寺门,遥望西苑园。’” ⑥征引同义句。例如,张茂先《励志》:“水积成渊,载澜载清。土积成丘,歊蒸郁冥。山不让尘,川不辞盈。”注:“《荀卿子》曰:‘土积成山,风雨兴焉;水积成川,蛟龙生焉;种善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循焉。’《尸子》曰:‘土积成岳,则楩楠豫章出焉;水积成川,则吞舟之鱼生焉。夫学之积也,亦有所出也。’《管子》曰:‘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张茂先这句诗以水土山为喻来劝勉自己学习要坚持不懈,日积月累。李注引文与张诗旨意十分吻合。至于引文与原诗旨意略有出入的,李氏则节略。上述《管子》的话,紧接着还有一句“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李氏则将删节的这句放置在注释魏武帝《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句的下面。由此可见,李氏引文是经过深思慎取的。不过,另引卷三九李斯《上书秦始皇》:“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之句亦未尝不可,但李氏未征引,大概就是基于引文要与原文在思想意义上保持一致的缘故。 ⑦征引意境相同句。例如,张孟阳《七哀诗》:“徘徊向长风,泪下沾衣衿。“注:《楚辞》曰:‘诉长风以徘徊。’又曰:‘向长风而舒情。’又曰:‘泣嘘唏而沾襟。’”这里李氏连续征引《楚辞》中三句,通过“长风-徘徊-舒情-泪下”这一情感链条,将引文与原文在意境上达到契合。 又,曹植《朔风诗》:“昔我初迁,朱华未希,今我旋止,素雪云飞。”善注:“《毛诗》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戍边将士归家途中所赋的诗,回忆往时之风光,杨柳方盛;此日之景象,雨雪霏微。光阴荏苒,时序顿殊,不觉触景怆怀,黯然神伤。李氏借助这一为人所熟悉的自然景物和思想感情,启发读者理解曹诗意境。此诗是曹植为东阿王时所作,他远离京都,远离兄弟,孑身东藩,思归之意,同胞之情油然而生。故此李氏将这种难以言传的凄怆之情与《毛诗》中描绘的意境进行类比,通过以境比境的方式,使读者产生联想,触类旁通,加深领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