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开春的《水草书》,真诚地为我们重述水草的故事。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对自然更深入的理解,面对水草,韩开春不再像过去一样,急于讲述关于它们的故事。动笔写作前,韩开春只做两件事,一是凝视,二是沉思。凝视使韩开春更准确地透视水草的自然属性,而沉思则让他更全面地洞悉水草生命历程中的人文属性。 一本《水草书》,28篇文章,25种水边植物,以各自不同的美,或温婉、或隽永、或清丽、或秀逸、或质朴、或典雅,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的冲击波,气势磅礴地撞击着作者的心灵。韩开春没有止步于对24种水边植物作科普式的推介,而是以博物学者与人文学者的双重身份来审视并描述水草,正是这种双重身份,韩开春从大自然那里获取了更大的权限。 你看他写美食:“都说‘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这个茭白同样也是这样,既然有‘美人腿’的雅号,自然就跟美人有了扯不断的联系,茭白能吃并且好吃的时间并不长,稍不留神就会长老了,它长老的标志是表皮泛青、嫩白的肉里出现黑点,一有黑点便不好吃,就像美人,年老色衰,也会遭人遗弃。蒲菜的吃法很多,或炒或烧或烩,都很相宜,总以清淡为好,吃的它本身的清香味,不宜放酱油。”语言干净,无半点杂质,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吃的是茭白、蒲菜,悟出来的却是人生的哲思。倘不是真懂生活的人,哪能写出柴米油盐里的人生百味? 《水草书》中传主的远祖,大多可以追溯到诗经时代。比如芦苇,《诗经》中,它们有一个美丽的名字——蒹葭。我们的祖先是否也曾用卷起的苇叶猛然间吹出让自己吃了一惊的声响,并在惊讶的同时,发现了乐音?韩开春的那管芦苇叶喇叭所发出的如同闷雷的声响,似乎就是对先民的回应。水草里隐藏了我们祖先的许多密码,也许我们无法破解,但就如时庄的孩子们一样,他们先天性地继承先民的文化基因,用或激昂、或悠扬或低沉的“呜呜啊啊”声向先民致敬的同时,也将这密码以声音的形式发送给未来的人。 然而,我们会将水草以及水草所包蕴的文化完整地交接给后人吗?这正是韩开春的忧思。开春采集的24种水草标本,大多可食用,或为美食,或能救荒。真可谓得水之德,水善利万物,滋养水草,养育人类。水流清澈,水草摇曳,正是水流与水草间的和谐,才造就了一个周而复始的生命世界,从过去到现在,生生不息。 可惜,我们今天正面临着人类前所未有的危机——环境污染,韩开春举重若轻,他没有沉痛地描绘环境危机带来的恶果,而是意在提醒普通的成人读者来关注环境问题,也希望孩子们能够清楚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当然,环境问题只是人与自然的诸多关系中的一个方面。显然,韩开春是从另一个维度来思考这一问题的,正因为如此,才不必急于一时。深刻的思想,浅浅地说。比如:“据说水葫芦还可以食用,无论做汤还是油炒,味道都不错——像是小白菜,我是没有吃过,不知道究竟如何,如果有人想试,可选择没有被污染水域生长的水葫芦来做——这算是友情提醒。”因为面对的读者群体不同,韩开春尽可能地克制自己的情绪,将深沉的忧思蕴散开来,安放在字里行间,需要读者慢慢体会。在中国,关于环境问题,我们也许要打一场持久战,看来是不能急于求成的。当孩子们能够自然而然地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到他们成为这个社会的生力军时,也许这些问题会能迎刃而解。 自然文学作家特丽·T·威廉斯在其《心灵的慰藉》中曾如此表达自己的忧虑:“当笔墨派不上用场时,我们怎样与大地沟通,当地球备受蹂躏时,我们又如何表达我们的同情。”随着中国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乡村中的水草也如夜幕中的晨星日渐遥远。面对陌生的土地,我们如何与之沟通?韩开春用《水草书》作出了回答:只要作家足够真诚,与大地沟通的渠道就永远不会阻断,只要牢记是水以及水草养育了我们,我们就不会去蹂躏地球。从这个意义来看,《水草书》就是一本密码本,读懂它,我们就等于拿到了与土地沟通的密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