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张华:学科边界拓展让比较文学学科生机勃勃——访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张华

http://www.newdu.com 2019-04-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张杰 参加讨论

    比较文学是一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在百余年学科发展史上,“跨越”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显著的标签,比较文学学科的边界一直处在“移动”之中。
    如何科学定位比较文学学科研究对象?如何认识比较文学的边界与跨边界问题?比较文学边界的跨越与拓展给比较文学学科发展带来了哪些影响?围绕比较文学的边界与跨边界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张华教授。
    边界移动凸显比较文学学科开放性
    中国社会科学网:从早期的文学到比较诗学再到比较文化研究,比较文学的边界似乎一直在“跨越”,一直在“移动”。我们应该如何科学定位比较文学学科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张华:的确,比较文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在不断扩大,研究方法也随着研究对象的不断扩大而自然扩展。不仅早已跨越了平行研究和影响研究阶段,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古典学、比较诗学、形象学、主题学、译介学研究,在一定时期形成了跨文化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的整体趋势。在今天,中国学者积极并广泛参与研究,不仅推动有关“世界文学”的理解走向新阶段和新高度,而且使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大,也提高了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在国际比较文学界的学术地位。与此同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一学科称谓得以完整和“名正言顺”。
    在2016年国际比较文学学会第21届年会上,中国学者张隆溪教授当选为主席,决定第22届年会(2019年)在中国召开,本届年会正在积极筹备过程中。我负责的分论坛总主题是“比较文学的边界与跨边界”,当初设计这个分论坛的思路与你的问题非常贴近:在当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领域,有关文学与生态学、文学与社会学以及文学与宗教学等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探讨,都曾经独立形成过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产生很多学术成果。然而,文学与其他学科的边界如何形成并得以巩固,这些边界又是如何被淡化、跨越使得交叉学科或跨学科得以重组和成立?在今天这样一个加速交流和接触的时代,“现实”和“想象”之间的边界是什么?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力量如何影响我们对边界的看法?这些力量又如何影响我们对彼此和世界的看法?文学、电影、戏剧和其他艺术形式如何记录和反映这些过程?我们建议的(但不限于)分议题主要包括:学科与边界、身份与边界、性别与边界、婚姻与边界、地方边界与国家边界、自然/生态与边界、语言与边界、文化与边界、现实与边界、想象与边界、文学与其它艺术形式的边界,等等。第22届年会将有来自中国、意大利、埃及、伊朗和尼泊尔五个国家的学者参加分论坛。由此可看出,比较文学的边界与跨边界问题,的确成为我们学科内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边界拓展为比较文学学科发展提供机遇
    中国社会科学网:比较文学的边界拓展是给比较文学发展带来强进动力还是带来“危机”?您如何看待比较文学边界拓展对比较文学发展的影响?
    张华: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著名国际比较文学学者斯皮瓦克曾经著文“一个学科的死亡”,这个学科即比较文学,她在这篇文章中指出比较文学存在的危机。同年,他的同事戴姆拉什出版《什么是世界文学?》一书,从某种程度上回应了斯皮瓦克的担忧,也激发了学界同行对比较文学发展命运和学科界定的新思考。有关此问题,我曾在《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过一篇文章《中华民族大文学史观与世界文学》予以讨论。
    在我本人看来,比较文学的边界拓展给比较文学发展带来动力,这与20世纪90年代末期关于文学理论的边界问题探讨类似。当时的文学理论受肇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学派”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影响,将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从对“纯”文学文本的研究拓展到对电影、电视、图像、流行歌曲等诸多大众文化现象研究,在中国文艺理论界形成了“文化研究”的热潮,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则发展到“跨文化研究”。此时的“文化研究”已具有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之后,随着生态理论的发展,生态批评、生态美学在中国文学理论界迅速崛起。与此同时,外国文学研究的宗教学维度和进路也在文学批评界进一步打开。几年前,有一批学术文章将“经文辨读”的研究方法引介到比较文学领域,而且在第20届国际比协(巴黎,2013年)年会上,专设“比较文学与‘经文辨读’”圆桌会议探讨此问题。总之,比较文学学科以其特有的学科容纳度和吸收力,以其跨学科研究的独特优势,将这些研究内容和方法均纳入自己的视野,极大地拓展了比较文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空间,丰富了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可谓是海纳百川。这些都给比较文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也可以说是比较文学学科边界的拓展让比较文学学科生机勃勃。
    吸收新论题形成新跨界
    中国社会科学网:外国文学会被比较文学取代吗?您如何看待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走向?
    张华:外国文学是否会被比较文学取代,这个问题表现出学界对相关文学学科的普遍忧虑。前面所讲比较文学学科的生机勃勃,有不少例证来证明。比如,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以往均是以国别或语种来分类的,现在不少高校亦在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自设“比较文学”二级学科。再如,报考“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的博士考生近些年越来越多,而且学术背景多来自外语专业,有些甚至来自跨学科相关专业,说明了比较文学学科的优势和吸引力。
    同时,与我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设置有关。比较文学学科在西方始于20世纪初期,其中古典学是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形成了一套传统研究思路和方法。中国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是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学科调整时,在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课程基础上调整设立的。所以,许多从事这个专业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和学者都是从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甚至中国古代文学“转行”而来,因此使得学科本身具有了“跨界”和“移动”的特征。不过,尽管中国比较文学学科还很年轻,学科历史非常短,但其发展势头非常强劲,不久的将来必然会打破“西方话语中心”的学术阵营情势,在国际比较文学的学术领域占有重要位置。
    鉴于此,我个人认为,外国文学不会被比较文学所取代。因为学科的设置与对学科状况的整体考量有关。例如,中国语言文学中的语言学,从本世纪初就曾有语言学界的学者呼吁独立出来,设立语言学一级学科,但至今未实现。中国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设置在中文一级学科之下,也是符合当时世界普遍状况,比如美国文学研究最初设在英文系,法国文学研究设在法语系,只不过后来有了专门的比较文学系,或独立于英语系、法语系之外的语言、文学与文化系。比较文学研究尽管跨界,但与文学理论和外国文学相比,还是有其较为明显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
    至于比较文学学科发展走向,我认为其仍然会不断吸收新论题,借鉴新方法,形成新跨界,这是由比较文学本身的特质所决定,而关于“世界文学”的定位和定义,在一个时期内仍会持续成为热门研究趋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