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文化时评 >

有声阅读当不止于以“耳”代“目”

http://www.newdu.com 2019-04-22 中国艺术报 杨凤 参加讨论

    截至2018年,我国有声阅读人群已经超过2亿,全球出版界的有声书已经超过电子书成为增长最快的版块。从针对少数阅读功能障碍人群的小众化的有声读物,到针对广大互联网用户的大众化的传播应用,有声阅读在我国乃至全球都呈现迅猛增长态势。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应用的发展,有声阅读正在潜移默化地培养现代人的全新阅读习惯。当“阅读”从“视觉空间”转向“听觉空间” ,“读书”不再需要“书”摆在眼前,越来越多人的阅读行为开始成为通过移动智能终端接受融媒传播的数字化服务时,我们该如何认识、理解和推动今天的全民阅读?
    “新宠儿”将启动“阅读革命”吗?
    因为与人类阅读的源头口传时代、口头文化的勾连,与我们每个人幼年时期最熟悉的“讲故事”这一集体记忆的重叠,今天的有声阅读有着充分的传统烙印和情感温度;又因为与数字和网络技术日益深入的融合,与“碎片化”“伴随性”“沉浸式”传播密集的观念互动,今天的有声阅读又深深打上了时尚、前沿、青春的标签;再加上近年来爆发式增长的用户需求和迅猛上升的平台业绩,以及我们正在大力提倡全民阅读的时代背景,在“电子书”“屏读”之后,有声书、有声阅读迅速成为网络文化生态下的新宠儿。
    有声阅读因为数字和互联网技术的深度介入,其便捷性、用户体验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与原始口传的一维性、现场性的限制相比,其随时随地接受、自由自主选择、空间场所不限等已经实现;与文字印刷的信息载体限制、信息形态转换的复杂规约相比,其移动、储存、携带的便利性和重新付诸听觉传播的“声音景观”也显出了优势。如果从阅读体验层面再深入一步来看,有声阅读也显示了文化传播中媒介形态作为关键因素出现重大变化时,导致的社会文化行为的某种改变。从口传到印刷,从朗读到默诵,从欧洲中世纪阅读行为的“文字即声音” ,到今天全民从“纸读”到“屏读” ,再到“听读”的大景观,人类整体阅读史的大脉络伴随传播媒介技术的革新,在大的框架下呈现出了“听觉-视觉-听觉”的转型上升。
    这其中,从原始口传文化现场声音的一维线性传播模式,到印刷技术下文字信息的二维平面传播模式,人类第一次从“听觉”到“视觉”的阅读转型已经在历史实践中发展得完全成熟,与之相应的社会文化规约亦已完备。但是,今天我们从“视觉”再回到“听觉”的第二次转型,则还只是初露端倪,今后的发展究竟会到什么样的地步,目前仍是管中窥豹。有声阅读是否会成为启动人类第二次“阅读革命”的钥匙,这需要看有声阅读是否能够在更深层面满足生活在数字时代和网络时代的人们在阅读实践上的新需求。
    今天的阅读者仅仅要求解放眼睛、回归耳朵吗?
    对有声阅读的研究虽然还属于新课题,但目前已经有不少业界和学界的讨论。有人把有声阅读看作传统有声读物在互联网平台的扩展,比如从原来的录音磁带、 CD等介质转向数字平台的有声书、有声杂志、有声报纸、有声图书馆等产品;也有人把有声阅读看作广播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比如从原来的评书广播、电台情感故事等节目形态转化为听书网站、听书频道、听书APP、网络电台、网络音频平台等提供各类有声阅读产品。两者分别侧重内容呈现形态和传播呈现形态两个角度,但都基本基于一个共同的认知前提,即认为有声阅读是互联网时代借助融媒传播的技术优势,让以“耳”代“目”的内容传播方式重获了发展机遇和增长空间。
    应该说,以“耳”代“目”确实体现了有声阅读最典型的外部接受特征。解放眼睛、回归耳朵让今天的人们感觉到了格外充分的放松、便捷、愉悦,甚至是健康(视力保护)方面的优势。但是,如果只是仅此而已,那么有声阅读与之前的有声读物、电台广播就不存在本质性的差别,它从小众走向大众就找不到真正合理的解释。文字印刷的二维传播之所以能代替线性声音的一维传播,甚至不惜通过文本信息的两次转化(写作者生产过程的转化和阅读者接受过程的转化)来达到传播目的,就是因为其在信息传递中具备原始的一维线性声音媒介所不具备的优势,比如具备反复阅读、选择阅读、快慢自主的可能性,具备可进行深度理解、逻辑分析的理性建构空间,具备内容的确定性和受众的可扩展性等等。这些媒介优势让印刷技术下的视觉传播,和原始的听觉传播相比,效果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因此,如果今天的有声阅读重新提出了“耳朵”代替“眼睛”的可能,那也绝对不应该是简单的从二维平面传播退回到一维线性传播上去。
    从媒介形态进步的角度讲,目前已有人提出了有声阅读是在数字技术下的三维立体传播的概念,但何为“三维”亦有不同理解。笔者以为,有声阅读的“三维” ,是通过数字和互联网技术作为新的媒介形态,可以让印刷技术下文本阅读所具备的自由度(例如自由选择、反复阅读、快慢自主、空间扩展、理性思维等) ,在声音的线性传播形态中同样得以完成,再将传统声音传播下的情感温度、互动交流、现场感等独有特征重新接纳进来,达到融合一维传播和二维传播双方的优势,惟其如此,才能确立自身在人类阅读发展进程中的新地标。当然这一过程绝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深入的学术探讨和大量的创新实践。
    今后的“书”该怎么“写” ?
    阅读形式受媒介形态的影响,作为文化传播的一种形式,对内容的生产具有重塑和再造作用,甚至本身就是内容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字和互联网技术媒介形态下的有声阅读,显然也在对内容生产进行规约和重塑。从各类有声阅读市场的内容生产研究报告中不难看出,通俗化、娱乐化、休闲化是目前较受欢迎的内容形式,口语化、感性化、表情化是较受欢迎的表达形式,专业主播、名人主播、网红主播等是较受欢迎的生产形式。这里面都有明显不同于传统有声读物、亦不同于传统广播电台的产品形态。当然,今天的有声阅读产品尚处于不断花样翻新的探索阶段,今后我们所阅读的“书”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尚需假以时日、拭目以待。
    也正是在有声阅读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的探索过程当中,各种深层次的问题逐渐浮现出来。有人在探讨麦克卢汉的传播媒介观点时谈到,听觉空间是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缘的空间,耳朵和眼睛相比,无法聚焦,只能通感,这与印刷在人类认知经验中植入的理性思维和审美价值相去甚远。这就对有声阅读如何融汇、如何兼美提出了极大挑战。这一挑战实际上已经体现到当下有声阅读产品的多个方面。比如,因为强调内容的轻松性以便于用户接受,有声阅读产品的娱乐化倾向和精神高度要求之间,就一直在不断博弈;因为强调听觉享受的获得,有声阅读产品的通俗化、口语化、感觉化的表达形式,就与印刷阅读精品化、精准化的审美取向颇有抵牾;因为要通过“讲”的方式达到“阅”的精神含量和情感共鸣,生产者不得不通过“嚼稿子” ,以大白话来尽可能进行内容的充分消化,但这给用户留下的恰恰是一盘“嚼过的馍” ;另外,基于互联网理念和互动需求而提倡的“低门槛”的“用户生产内容” ,与当下大多数有声阅读平台正狂热追求的“高门槛”的名人化、专业化的生产行为,也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然,优质的有声阅读产品也在不断涌现,比如在传统精华、知识精英的文本中不断发掘和创新出符合大众口味的文本,在跨媒介融合中不断推出的诸如虚拟现实立体阅读等具有开放性、动态生成的全新产品体验形态,这些探索通过对原始口传文化和文字印刷传播不断的汲取与借鉴,对数字和互联网技术不断的理解与应用,将阅读行为推向更符合人们阅读需求的方向。随着现实中矛盾与问题的不断解决,有声阅读的三维立体传播的理论创新也将不断丰富,其在满足人类阅读的本质需求上也就必然会不断进步。目前,欧美部分国家已经把有声阅读计入国民人均年阅读量统计。有声阅读对促进全民阅读、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和精神品格的潜力已经有目共睹,我们对有声阅读应该有更加自觉的观照和研究,做好迎接一个新的阅读时代的准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