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中西方文论分歧的符号学根源以及融合重建的机制和路径(5)

http://www.newdu.com 2019-04-19 《上海文化》2018年第4期 马大康 参加讨论

    ①关于言语行为、行为语言与文化、文学关系的具体论述,请参阅马大康:《言语行为理论:探寻文学奥秘的新范式》,《文学评论》2015年第5期;《文学活动中的言语行为与行为语言》,《文艺研究》2016年第3期;《行为语言·无意识结构·文学活动》,《文艺理论研究》2016年第6期。
    ②当代认知科学提出了“涉身认知”观点,强调身体行动和身体体验对于认知活动的重要性,“一是知觉密合行动(Perception is tightly linked to action),二是思维接地知觉(Thinking is grounding in exprience)”。参见孟伟:《身体、情境与认知——涉身认知及其哲学探索》,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0页。涉身认知所主张的身体行为与体验认知之间直接的“非表征性”是最受质疑的。其实,涉身认知仍然离不开表征,只不过是一种特殊方式的表征,它既非语言概念又非表象,而是身体行为本身,是结构化的身体行为。身体行为与表征是一体的,它是一种无中介的中介,一种非离散的切身的表征,而且是将生物体与环境作为整体关系来表征的。这种特殊性正是引起误解和争议的根源。
    ③按照现象学的观点,意识只能是关于“对象”的意识,没有对象也就没有意识。行为语言因缺乏独立性而无法将人与世界相区分,无力构建人的对象世界,而是把人与世界融合一体来把握世界,因此,只能构建无意识经验。杜威也强调人的经验与意识的区别和联系,认为经验是自然的事情在彼此间最广泛、最复杂的交相作用阶段所具有的一种特征。参见杜威:《经验与自然·原序》,傅统先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5页。
    ④在西方现代哲学中,“世界是语言构建的”“世界是各种符号构建的”的观点已经成为主流,这并不是说,语言、符号凭空构建出一个世界,而是认为:人对世界的感知无法离开语言和符号,语言、符号在生成过程中凝聚了无意识经验,同时构建了人类意识和人的对象世界。
    ⑤言语行为的独立性不仅能够把世界与人相区分,而且可以把人的行为从身体上强行抽象和剥离出来,把行为与目的、效果联系起来进行反思,并对行为的合理性做出判断,从而构建了人类理性。
    ⑥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91页。
    ⑦柏拉图:《柏拉图对话录》,水建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21页。
    ⑧聂敏里:《论柏拉图idea之为“理念”而非“相”》,《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⑨(11)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00-103、54页。
    ⑩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429页。
    (12)(13)(15)(19)朱谦之:《老子校释》,第165、252、64、87页。
    (14)(17)(18)王先谦、刘武:《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19-20、192、69页。
    (16)王先谦:《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99页。
    (20)刘宝楠:《论语正义》,上海:上海书店,1986年,第78页。
    (21)(22)(23)刘宝楠:《论语正义》,第78、4、137页。
    (24)释皎然:《诗式》卷一,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年,第5页。
    (25)亚里士多德更关注的是文学艺术如何模仿现实的问题,较少讨论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但两者的思想路径并无实质性差别。这一特点正如孔子关心人道、少议天道,其根本思路与老子并没有实质性分歧一样。但是,模仿论建立在对象性关系的基础上,而人道、天道则强调天人合一的非对象性关系。
    (26)杨星映、肖锋、邓心强:《中国古代文论元范畴论析:气、象、味的生成与泛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我们认可该书把“气”“象”“味”视为中国古代文论元范畴,至于中国古代文论元范畴是否仅限于这几个,并非本文所要讨论的。
    (27)王先谦、刘武:《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第35-36页。
    (28)程颢、程颐:《二程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08页。
    (29)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158-159页。
    (30)杨星映、肖锋、邓心强:《中国古代文论元范畴论析:气、象、味的生成与泛化》,第66页。
    (31)王先谦、刘武:《庄子集解庄子集解内篇补正》,第101页。
    (32)王夫之、戴鸿森:《姜斋诗话笺注》卷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72页。
    (33)(34)(35)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年,第17、25、82页。
    (36)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59页。
    (37)李建中等:《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页。
    (38)中国古典戏曲在本质上是“诗”的,无论唱腔、道白、动作、舞蹈、化妆,都充满着诗意及意象创造,叙事往往只是作为一个空洞框架,与现代话剧的叙事性有着实质性区别。
    (39)Louis O.Mink,History and Fiction as Modes of Comprehension,New Literary History,Vol.1,No.3,1969-1970,p.558.
    (40)(41)克利福德·格尔兹:《地方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杨德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10、127页。
    (42)J.Hillis Miller,The Ethics of Reading,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7,p.4.
    (43)Roman Jakobson,Language in Literature,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p.75.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