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访龙华区文联副主席、诗人范明—— 探索文创项目与文学融合新方式

http://www.newdu.com 2019-04-04 深圳特区报 张锐 参加讨论

    
    范明,湖北武汉人。常用笔名兰浅,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龙华区文联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有散文、诗歌作品见于《文艺报》《芳草》《诗歌月刊》《诗林》《朔方》《雪莲》《海燕》等各报刊,有诗歌、散文作品编入市区各文集,获奖若干。出版散文随笔集《休息日》、诗集《听雨集》《多少日子淡成了浅蓝》。现居深圳龙华。
    编者按
    今年,深圳迎来了建市40周年的重要节点,这座科技之都、时尚之都和活力之都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阔步向前,走出了自己别样的夺目风采。伴随着城市进步的,是人文厚度的不断累积,其中,深圳文艺界活跃着一批作家艺术家,他们多来自祖国各地,发轫于各行各业,以纷繁丰富的视角和笔触展现出极具生命力的艺术特色。本报现推出“发现·深圳基层文艺生态访谈”系列报道,探访各区代表性基层作家艺术家,展现深圳文艺的斑斓生态。
    范明是一个喜欢蓝色的诗人,刚刚出版的第二本诗集恰为《多少日子淡成了浅蓝》。她在龙华区的大浪工作多年,一直关注和直接参与着基层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业余时间专注写作。用她的话说,她是一个特别喜欢安静的人,喜欢一个人休息日在山野间安静地漫步。但与她的性格相反的是,经她关注与参与的大浪文化生态又是非常活跃,成效不凡。日前,记者与她相约春日的午后,对她进行了专访。
    因表达欲接触写作,诗中有“浅蓝色”的秘密
    深圳特区报:谈谈您的写作之路。您的创作倾向于什么题材?
    范明:我从事文学编辑多年,从1995年开始业余写作,大多写散文随笔,真正开始写诗应该是2008年。当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给我心灵带来极大震撼,觉得诗歌能够表达我强烈的情感,于是尝试着写诗。读了舒婷和海子的诗之后,觉得他们的诗纯粹清澈,很适合我的写作风格,便开始学习与模仿。后来又读了聂鲁达等外国诗人的诗歌。
    在我看来,一首好诗需要几个要素:语言美,情感纯,要有一种向上的精神。概念化的东西往往会局限一个人的思维,当灵感的召唤来临时,方能达到最佳创作状态。写出自己的诗歌才是最要紧的。我最早创作的题材主要是围绕亲情爱情友情,我敏感于自然万物,出于对“美好”一以贯之的热爱,我好像也在日常关注中自觉规避不美好的事物。
    深圳特区报:作为一名诗人,您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如何解读演绎?
    范明:诗里面有许多秘密,秘密一经说出,即失去了原味。有些诗内在的东西是无法阐释的,如同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正是诗的魅力所在。所谓秘密,我理解就是诗人内心的情感。如果诗作只能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那不是一个好诗人。有很多因素决定了一个写作者的视野,我希望自己写的东西更加隐秘些,就像猜谜的一个过程,乐在其中。
    在现实中能耐心听你说话的人很少,我更喜欢与自然风物对话。我的新诗集《多少日子淡成了浅蓝》中,“浅蓝”是我想表达的一种心境,是经历过许多后舒淡豁然的平和、冲淡、悠远,也有无奈。
    诗歌并非小众,“圈子”也许是为了表达敬畏
    深圳特区报:您认为诗歌在当代是否已成为小众的趣味?当下如何谈论诗歌的意义?
    范明:早前我对诗歌不敢轻易涉猎,认为它是文学高不可攀的圣殿。我认为诗歌在当代不是小众的趣味,而是大众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似乎写诗的门槛越来越低,正因如此,有些群体还在有意形成一些小众的圈子,也许是想表达对诗歌的敬重和敬畏。
    纵观文学写作,是要甘于冷清与寂寞的。总记得沈从文先生的“耐烦”二字,我以为写诗也必须具备“耐烦”的心性,让自己沉潜下来,发现诗中微妙的秘密,这种发现的过程妙不可言。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初学者。写诗仿佛是在用最简短的语言来描述一件艺术品,这个过程有着强烈的自我情感体现,我喜欢小而有味的东西,同时也希望读者读时也有微妙的愉悦,并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有延伸想像的空间。
    我国是个诗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歌传统,唐诗宋词“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个传统我们应该延续并发扬光大。一个拥有诗意的国度,一个拥有诗意的民族,受世人尊重。
    龙华正探索文创项目与文学融合新方式
    深圳特区报:作为龙华区文联副主席,请您介绍一下龙华区文联的发展?
    范明:龙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正式成立于2018年5月31日,下辖7个直属协会、13个民间艺术团体,现有会员2645人,其中国家级会员59人,省级会员125人,市级会员287人。文联成立后,创建了文艺之家,以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广大会员为宗旨,为广大文艺家搭建了发声平台,同时在文艺创作、学艺活动上都卓有成就。
    深圳特区报:龙华区目前文学创作生态几何?
    范明:近年来,龙华区文学发展迅猛,人才辈出,不仅作者队伍日渐庞大,而且文学活动形式多样,文化交流及发展平台也不少。龙华作协现有会员181人,市级会员125人,省作家协会会员23人,国家级作家协会会员9人,大致可分为三类作家群体,一是诗人群体,二是小说作家群体,三是儿童文学作家群体。龙华通过各种方式为广大作家提供创作平台,挖掘和培养了一大批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也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去年我们还出版了一本《龙华作家作品精选集》。
    深圳特区报:龙华拥有众多文化创意项目基地,这对于区域内的文学创作产生怎样的影响?
    范明:龙华拥有众多文化创意项目基地(127陈设艺术产业园、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永丰源国瓷、山水田园、红木家居文化博览园、深圳广电集团龙华影视基地等一批文化创意项目),给予龙华作家艺术家更多的创作资源与素材,去年还围绕“闪亮龙华”这一主题,组织艺术家采写“闪亮龙华人”的故事,今年还将继续这个项目。去年还尝试将诗歌与版画进行融合,比如出版了一本龙华10人诗集《飞翔的诗意》,就是诗与版画融合的探索方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