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涌现的书写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作品中,张雅文的报告文学《与魔鬼博弈——留给未来的思考》是独特的一部,无论视角、眼光、描写对象、时空展开,都与众不同,比较难得。 《与魔鬼博弈——留给未来的思考》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张雅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钱秀玲、法肯豪森、拉贝、辛德贝格、昆德、何凤山、绿川英子等国际志士在二战中的业绩,彰显了这些人物身上闪耀着的人道主义光芒。作品涉及人道主义与和平之光,人类战争中的正义与非正义,人性的伟大与卑鄙,以及对二战的反思,延展和深化了忏悔、批判、反省的主题。 作者对这一题材的探索和采写本身就构成了某种传奇。作品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二战战场及幕后的政治较量,人物事件往往是立体的、交叉的、多面的。多年前,张雅文偶然得到关于钱秀玲的简单素材,极为珍视,立即奔赴比利时,历尽艰辛见到了当时尚健在的钱秀玲。作者为这位中国女性的人道精神与非凡人格深深打动,由此对更多国际反法西斯正义志士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十五年来锲而不舍,追寻他们及其后人的足迹。张雅文多次赴欧洲采访,有些志士及其事迹是第一次被发现,第一次被书写,属于独家报道。作者还尽可能搜集文件资料,发掘人物的内心故事。这些感人的事迹,包含着对人类命运、对世界前途、对人性善恶、对战争发生前因后果的深刻思考。 法肯豪森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起先,钱秀玲的故事和法肯豪森的故事,像两条并不相干的河流,各自流淌。后来,它们因战争而发生交叉合流,之后又分道扬镳,最后再汇聚一起,形成了一股人道主义的激流。起先是钱秀玲为了救罗杰、救96名人质,以国民党将领钱卓伦的堂妹身份求助于德国驻比利时总督法肯豪森;后来,法肯豪森作为战犯,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又是钱秀玲站出来,为这位总督辩护、呼吁、正名。张雅文从《第三帝国兴亡》中找到蛛丝马迹,又赴德国采访,发现了内部发行的法肯豪森法文回忆录,请人翻译成中文,再找到他的老友、老邻居,挖掘出他鲜为人知的人生故事。法肯豪森虽然在二战中犯有不可饶恕的罪行,但不能不承认,他从人道主义出发,冒着杀头的危险,又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很多抵抗者,保护了比利时人的利益。正如钱秀玲的文章所说,他是一个讲人道、讲友谊的人。这个具有足够复杂性的人物告诉我们,在二战中,并非一切都那么非此即彼,许多人常常以复杂的、矛盾的、交叉的、相互纠缠的情感形态存在。因为真实地写出了这样复杂的人物,这本书达到了相当的思想深度。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这本书的重点放在反思战争、反思人性上。为什么一个“战争疯子”能把德意志推向深渊?为什么大家都看出疯子会毁灭德意志,却仍在执行他的命令,忠于他的誓言?为什么德国和日本,同为二战的历史罪人,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却有着天壤之别?这是文化的差异,还是人性的区别,抑或别的什么?德国总理下跪谢罪不是作秀,而是怀着深深的负疚感,代表了德国人发自内心的忏悔。德国对二战的反思从未停止过,至今还在追捕纳粹罪犯。他们把反省写进教材,写入法律,他们在经济上做出了巨大赔付。希特勒之类的罪犯,根本没有墓地。此书还借专家的分析指出,德国战后为四国共管;而日本仅由美国管理,出于遏制苏联和中国的需要,在美国的袒护下,天皇制未变,国体不变,官员没动。德国是内陆多邻国家,而日本是海中独立岛国,地缘的不同也不无关系……诸多原因导致德、日两国对待历史问题,持有完全不同的态度。 对民族性的反思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书中对中华民族的仁义、勇敢、博大、善良给予了大力肯定,同时也指出,在猝然降临的战争面前,还有些血性不足。而对日本侵略者的变态、残忍,也同样从文化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作者作为书中的一个采访者,她无时无刻不在分析、思考、感叹、悲喜交集,她的采访行为本身,带出了许多鲜活的评价,时时进行着现场与历史的比照,同时作者对人物命运和历史材料的分析,也是活性的、流动的,并强烈地介入了叙述本身,照亮了大量的历史情节和细节,提升了作品的艺术境界。总之,这是一部可以留给今天和未来思考的、很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雷达) 《与魔鬼博弈——留给未来的思考》:张雅文著;重庆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