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马德的《读者》读书笔记800字

http://www.newdu.com 2019-04-01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读者》读书笔记(一)
    敬业,从我做起
    ——读《读者》有感
    我读过很多的书,但我最喜欢的是《读者》。它跟别的书不一样,这本书中的故事篇幅短小,所以无需担心它的时效性,《读者》里面的故事玲珑挑剔,却醒人耳目,启入深思。小小的故事却蕴含着大大的道理,这也是一种无痕的教育吧。
    《读者》里的故事有很多,里面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受益匪浅,但让我感触最深的是那篇《我到底是谁》。看完这篇文章后,我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这篇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一个日本某机场的一名最普通的清洁工——新津春子,她每天面对的就是马桶,洗手池和人们根本不会留意的死角。23年来,她靠着一把拖把,一块抹布硬是把此机场打扫成全世界最干净的机场。她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世界第一清洁工”“日本国家级匠人”。她经常蹲在地上,借着光亮观察地板上的灰尘,看到了不干净的地方就会立即进行清理。打扫马桶时,她除了擦干净表面,还会拿一面小镜子,检查内测是否有污垢,而且还会用自己发明的小刷子清理水池的排水口,她不只是在清扫,还在时刻为别人着想。23年来,她一直不停的忙碌着,脚步不停的四处检查,似乎不知疲倦。
    这篇故事大概就是这样。其实这篇故事主要是围绕着‘敬业’这两个字来写的。有人不理解,不过是小小的一个清洁工,报酬不多,又很辛苦,何必这么认真?但这似乎已经无关工作,而是一种态度:仰不愧天,俯不做人,不糊弄,不懈怠。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只要用心做,无论在哪里都会被人记在心里。技近于道,用心做事的人最坦然。
    ‘敬业’二字说起来不难,可是要真正做起来却不容易,就拿我来说吧。
    在初一的时候,我是老师最信任的一位劳动委员。因为我每次都会尽职尽责的去帮忙弄好教室的卫生之类的。那时候,劳动委员的主要职责是每天督促同学们做好值日,检查好教室以及保洁区的卫生。其实这份工作看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并没有想象中这么简单。我记得有一次,天灰蒙蒙的,还下着小雨。因为下雨,同学们都不愿意去打扫卫生,老师也碰巧不在。可那天是学校突击检查的一天。当时,我很矛盾,一方面,我是劳委,我有责任和义务去督促同学们完成好值日任务;另一方面,我怕同学们会觉得我烦,我不想把自己和同学们之间的关系弄僵。经过一番激烈的心理斗争,我最终还是从位置上站了起来,站到了讲台上,说:“麻烦今天的值日生把保洁区的卫生弄好来,现在。”顿时,同学们都在下面议论纷纷,有的说:“你又不是老师凭什么叫我们干我们就干?”还有的说:“你没看见下雨吗?你这么有本事你扫去?”虽然我听到这些话心里还是多少有些委屈,但我还是收拾好自己的心情,说:“我知道现在下雨,大家都不愿意做,但是雨并不大,而且今天领导要检查,为了我们的班级荣誉,请各位同学忍耐一下吧。”说完,我拿起了扫把,接着说:“走吧,我陪你们一起扫。”同学们一个个一愣一愣的,像是被我镇住了,过了几分钟,同学们陆续都站起来,拿起扫把走出了教室。
    不论是什么工作,每个人都应该做到‘敬业’。既然选择了这个岗位,就应该尽职尽责的去做,我们都应该学习新津春子的精神。做到:仰不愧天,俯不做人,不糊弄,不懈怠。
    
    《读者》读书笔记(二)
    诸君别误会,此《读者》乃梁文道书话集,非彼杂志之《读者》。谈起阅读,
    梁文道是我经常会提起的一个人,很多喜欢他的人都喜欢叫他“道长”,我则喜欢称之为“文道”,有一种老朋友之间的亲切感。
    “爱屋及乌”是人们很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我身上似乎表现得更为明显。读书、听音乐、看电影,对于喜欢的作家、音乐人、导演或是演员,我往往都是按图索骥,试图去了解他所有的作品以及相关的一切。这种“爱屋及乌”会变现出一种流动性,木心先生说知与爱呈正比。没错,有些人,在了解了他作品以后再去反观其人,仿佛与他相关的一切突然间都被施了魔法,光彩夺目,甚至连长相,之前的其貌不扬也会被风度、气质等取代。梁文道,在我心中就是这样一个人。
    最早知道梁文道,应该是源自凤凰卫视窦文涛的节目“锵锵三人行”, 顺便说一句,“锵锵三人行”是我看得时间最久的节目,也是到目前我最喜欢的节目。梁文道是该节目的常驻嘉宾之一。他的观点往往能有拨云见日的效果,思考问题的角度新颖、独特,言谈之间印证了那句老话“腹有诗书气自华”。尽管在种种场合,梁文道自谦“知道分子”,但从谈话文章中确能看出其阅读面之广、阅读量之大。他主持凤凰卫视的读书节目“开卷八分钟”达八年之久,每周五期,推介的书有千余本,光这个量,就是多少人一生都难以望其项背的。诚然,阅读量并不说明问题,理解力、判断力、思考力才是衡量一个人读书是否有效地标准。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梁文道在其时评集《常识》和《关键词》两本书中都做过正面的展示,大家若读过,心中自有分寸。
    这本书话集《读者》是我读梁文道的第七本书,前六本包括了前面提到的《常识》《关键词》《我执》还有《味道》(三册)。这本书读得很慢,并非其内容生涩隐晦,主要原因是作为一本书话集,其中提到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我闻所未闻的,不了解,是制约我阅读速度最重要的原因,同时,也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意义。
    本书包含的书可以认为是梁文道的私人阅读书单,这份私人书单给了我两个启示:一是明白了自己的局限;一是去省察阅读的意义。梁文道在本书卷末的《跋 目录》一文中提到了“目录学”,说“古人治学,先窥目录,为的是弄清楚每一本书的位置,在茫茫书海里头确定方位,度量远近。”“当然这里所讲的目录不是每一本书前面都一定要有的篇次导航,而是记述诸书书名和要旨的那种书目。”“读书先读目录”,才会“很清楚自己站在哪里,走了多远,前面又还有多长的路”,“所以我猜测传统的读书人应该是要谦虚的;目录在手,他明白自己没见过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正如前面所说,这本可以看做作者私人书单的作品,给了我这样一个冲击,时时刻刻保持谦卑,铭记自己的局限。
    孔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套用孔子的话,把“学”换成“阅读”来理解这句话也可以。到了我这个年龄,(听上去好像很老,其实没多老)阅读这件事变得简单同时也变得复杂了起来。说简单,是再也不需要为了作业、考试、升学去痛苦地读那些不愿意读的东西,读不读,读什么,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喜好,自由。这在苦于学业压力的中学生看来是多么值得羡慕的事,但事情往往是他们羡慕我们的时候,我们更羡慕他们,宁愿起早贪黑再来一次。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一些年后,褪去了学校的稚嫩,了解了或是熟悉了社会的一些规则,还未到“不惑”之年的我们对人生、对社会充满着疑惑,层层迷雾笼罩在周围,需要探路灯。在他人,可能有什么灵丹妙计,在我而言,最好的探路灯可能就是阅读。这也是我说这个年龄阅读又变得复杂的原因,它关切着当场下的处境,关切着如何自处,如何在迷雾笼罩的小路上踽踽前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