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纯文学、杂文学观念与中国文学批评史(4)

http://www.newdu.com 2019-03-28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张健 参加讨论

    注释:
    ①《朱自清全集》第8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97页。
    ②《朱自清全集》第3卷,第162页。
    ③《现代日本文学大事典》(增订缩刷版)“纯文学”条(长谷川泉撰写),东京:明治书院,1971年,第557页。
    ④《百学连环》是日本启蒙思想家西周的重要著作之一,他自1870年在自宅育英舍讲授西方学术知识,有自著笔记《百学連環覚書》,永见裕的讲义笔录《百学連環》。收入大久保利謙編《西周全集》第四卷(东京:宗高书房,1966年)。“百学连环”是英语百科全书(encyclopedia)的译名。Belles-lettres,指美的(beautiful)或好的(fine)作品。
    ⑤内田贡(又名鲁庵,别号不知庵,文艺评论家,小说家)著《文学一斑》,东京:博文馆,1892年,第20、27页。关于内田的文学观与西方学术之间的关系,日本学者有专门研究,参见吉田亮《内田魯庵『文學一斑』におけゐへ一ゲル——その典拠とドラマ論》(內田鲁庵《文学一斑》中的黑格尔——来源与戏剧论),札幌大学社会学部论集第3号(2015),第133~150页。
    ⑥《文学一斑》第二“詩”(ポ一ェトリイ):“純文學即詩,英語謂ポ一ェトリイ。”谓纯文学相当于poetry。(第27页)
    ⑦北村透谷(评论家、诗人,《文学界》的创始人之一)《人生に相渉ゐとは何の謂ぞ》,《透谷全集》上卷,东京:松荣堂书店,1914年,第72页。参见《现代日本文学大事典》(增订缩刷版)“纯文学”条,第557页。
    ⑧太田善男,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毕业,曾任庆应大学预科教授,著有《文学概论》《最近思潮批判》《文艺批评史》等。
    ⑨太田善男:《文学概论》,东京:博文馆,1906年,第2页。
    ⑩太田善男:《文学概论》第三章“文學の解説”,第61页。
    (11)《中国诗论诗史》第二篇“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论”第一章“魏的时代——中国文学上的自觉期”:“孔子以来至汉代之倾向,非但不能离道德面观文学,反而视文学仅为鼓吹道德思想之手段,以为唯有如此,文学才有其价值。然至魏以后,却未必然。文学有其自身价值之思想出现。故吾以魏之时代为中国文学上之自觉时代。”东京:弘文堂书房,1924年,第40页。
    (12)《中国诗论诗史》第88页。根据卷首序,其《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论》发表于大正八年(1919)十月至九年(1920)三月间的《艺文》上。据此,铃木氏于1919、1920年间已使用“纯文学”论中国文学观念。
    (13)《中国诗论诗史》,第87页。
    (14)早稻田大学内山精也教授曾代查相关辞书,未见“杂文学”条目。
    (15)载《静庵文集》,《王国维遗书》第三册,上海:上海书店,1996年,第537页。
    (16)载《静庵文集续编》,《王国维遗书》第三册,第631页。
    (17)《论新学语之输入》,《王国维遗书》第三册,第527~534页。
    (18)《河南》,1908年第2期,第80页。又载《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71页。此文作于1907年。
    (19)参见陈广宏:《黄人的文学观念与十九世纪英国文学批评资源》,《文学评论》2008年第6期。
    (20)黄人编:《普通百科新大词典》子集,四画“文”,上海:国学扶轮社校印,清宣统三年(1911),第106页。
    (21)《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5月加日,第141期,第五版。又载《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建设理论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第282页。
    (22)《新青年》第五卷第六号,1918年12月,第579~580页。
    (23)施蛰存:《杂文学》,《新中华》1937年第5卷第7期,第81页。
    (24)《中华小说界》1914年第5期,第21页。此文目录下署名成之,篇题下署成。
    (25)关诗珮:《吕思勉〈小说丛话〉对太田善男〈文学概论〉的吸入——兼论西方小说艺术论在晚清的移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26)《中华小说界》1914年第5期,第23页。
    (27)《北京大学月刊》第一卷第一号,1919年,第51页。
    (28)朱希祖《文学论》:“吾师余杭章先生《文学论》,印主此说(引者按:即以一切著于竹帛者皆为文学)……希祖曾据此论编《中国文学史》,凡著于竹帛者,皆为文学。二年以来颇觉此说之不安。”《北京大学月刊》第一卷第一号,第45~46页。所引章太炎语,见章太炎撰,庞俊、郭诚永疏证:《国故论衡疏证》,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247页。
    (29)《文学论》:“一年以来,吾国士大夫有倡言文学革命者;鄙人独言文学独立。”《北京大学月刊》第一卷第一号,第48页。
    (30)陈平原编:《早期北大中国文学史讲义三种》,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41页。
    (31)(33)《什么是文学》,《胡适全集》第1卷,第206、209页。
    (32)《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全集》第1卷,第5页。
    (34)朱自清《什么是文学》(1946)说:“好像胡先生在什么文章里不赞成这种不必要的分目(引者按:指纯文学与杂文学的分别)。”(《朱自清全集》第3卷,第162页)当是指此而言。
    (35)施蛰存:《杂文学》,载《新中华》第五卷第7期,第81~82页。顾仲彝:《纯文学》,载《新中华》第五卷第7期,第82~84页。
    (36)The Works of Alexander Pope,The North British Review for August,1848。全文载《戴昆西著作集》第16卷(The Works of Thomas De Quincey vol.16,pp.332-364.London:Pichering and Chatto,2000-2003.)。按戴昆西该文部分内容以《知的文学与力的文学》(Literature of Knowledge and Literature of Power)为题,被编入《十九世纪早期文学批评文集》(Critical Essays of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New York:C.Scribner's Sons,1921) pp.339-346.所引该段文字见第340页。
    (37)太田善男:《文学概论》,第27页。日文为:“文學に二あり、一は知の文學にして、一は情の文學なり。”
    (68)《文学概论》,第60页。太田氏分诗为吟式诗与读式诗,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亦有影响。江恒源《中国诗学大纲》论诗之分类,即用此说(其书编成于1926年,上海:大东书局,1928年初版,1944年重印,第23页)。
    (39)黄人:《中国文学史》,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59页。
    (40)参见温庆新:《对近百年来黄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反思》,《汉学研究通讯》29:4(总116期),2000年11月,第27~39页。
    (41)(42)《小说丛话》,《中国小说界》,第一年(1914)第五期,第21、23页。
    (43)《中国大文学史》,第3页。
    (44)《文学概论》第三章“文學の解說”之第一节“文學の意義”,第23、24页。原文:“爰に所謂文學とは、英語のリテラチア(Literature)を飜したゐものなり。英原語は羅典語のlitera若しくはliteraturaより出てたゐものにして、本來の字義は文典、文字、學問など云はんやぅなりしが”、“羅馬時代に在つては、タキツス(Tacitus)は文字の形の義に取り、クキンチリアン(Quintianus)は、文法の義に考、シヤロ(Cicere)は學問の義に解し。”
    (45)谢氏所引见Brookes所著《英国文学》(English Literature),其所引前句见第一章What literature is,原文为:By literature we mean the written thoughts and feelings of intelligent men and women arranged in a way which will give pleasure to the reader(London:Macmillan and Co.,1877),P5.Brooke分文学为散文文学(Prose literature)与诗歌文学(Poetic literature)两类,其论散文文学时说,并非所有散文都属文学,只有作品给予读者以娱悦方可谓之文学。娱悦不止出自所写之事物,亦且出自抒写之方式,惟当其属辞成章,或谨,或奇,或丽,方可娱人。(Writing is not literature unless it gives to the reader a pleasure which arises,not only from the things said,but from the way in which they are said,and that pleasure is only given when the words are carefully or curiously or beautifully put together in sentences.)又谓惟当散文有风格和个性时,方成为文学。(Prose then is not literature unless it have style and character.) P6.內田节译上述內容为:“文學と云ふは、聰明なゐ男女の思想や、感情やを記錄して、讀者を娛しましむゐやぅ排列したゐものなり、而して散文は、文致と特質とを具へ、且つ精緻なゐ注意をもて物したゐに非ずんば、これを文學なりと云ひ難しと。”见《文学概论》,第25页。谢氏当是撮译以上内容。
    (46)Thomas Arnold(1823-1900),英国文学学者,Matthew Arnold(1822-1888)之弟。
    (47)引文出Thomas Arnold所著A Manual of English Literature,Historical and Critical:With an appendix on English Metres(London:Longmans,Green,and Co.,1877),P396.原文为:What remains after these deductions is literature in the strict or narrower sense:that is,the assemblage of those works which are neither addressed to particular classes,nor use words merely as the signs of things,but which,treating of subjects that interest man as man,and using words as the vehicles and exponents of thoughts,appeal to the general human intellect and to the common human heart.太田氏译文:“文學とは左記の如き諸述作の總稱なり、即はち特殊の人々に訴ふゐ為めに作られ、若しくは、單に事物の符號としてのみ言語を用ひたゐものに非ずして、普通一般の人心に興味あゐ題目を採りて、思想の運搬器兼表章として言語を用ひ、全般の人智と、普通の人情とに訴ふゐものとすと。”见《文学概论》,第26页。
    (48)(49)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第4页。太田氏译文为:“文學は二あり、一は知の文學にして、一は情の文學なり。前者は教ふゐとを職分とし、後者は感ぜしむゐを職分とす。知の文學は舵なり情の文學は棹若しくは帆なり。前者は理解せしめん為めに語り、後者は常に快樂若しくは同情の感情を通匕じて高き理解と理由とを與へしめん為に語ゐ。”《文学概论》,第27页。
    (50)谢著原作Initera,应作litera,兹据英文原著改。
    (51)Henry S.Pancoast,An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Literature,(New York:Henry Holt and Company,1894),pp.1-2.其原文为:The word literature is used in two distinct senses:
    (a)Its first and literal meaning is-something written,from the Latin,litera,a letter of the alphabet,an inscription,a writing,a manuscript,a book,etc.In this general sense the literature of a nation includes all the books it has produced,without respect to subject or excellence.
    (b)By literature,in its secondary and more restricted sense,we mean one especial kind of written composition,the character of which may be indicated but not strictly defined.Works of literature,in this narrower sense,aim to please,to awaken thought,feeling,or imagination,rather than to instruct:they are addressed to no special class of readers,and they possess an excellence of expression which entitles them to rank as works of art.Like painting,music,or sculpture,literature is concerned mainly with feelings,and,in this,is distinguished from the books of knowledge,or science,whose first object is to teach facts.Much that is literature in the strictest sense does deal with facts,whether of history or of science,but it uses these facts to arouse the feelings or to please the imagination.It takes them out of a special department of knowledge and makes them of universal interest,and it expresses them in a form of permanent beauty or value.Shakespeare's historical plays,Carlyle's French Revolution,or an essay of De Quincey or Mucaulay,while they tell us facts,fulfill these conditions,and are strictly literature; and,in general,poetry,history,biographies,novels,essays,and the like,may be included in this class.太田氏日译见《文学概论》第28~29页,文长不录。
    (52)(55)《中国大文学史》,第4、6页。
    (53)谢无量于1903年东渡日本,并学习日语、英语、德语。见《谢无量自传》,《国学学刊》2009年第1期。
    (54)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第1页。
    (56)《中国大文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18年初版,1932年第17次印刷,第18页。
    (57)钱基博编:《国学必读》卷上,上海:中华书局,1923年4月初版,1924年再版,第329页。
    (58)《文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初版,1932年国难后第1版,第7页。
    (59)《钱锺书集·人生边上的边上》,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第1版,2004年第4次印刷,第248页。
    (60)《文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初版,1933年重印,第10~11页。
    (61)《新月》第2卷第4号,1929年6月,第3~4页。又载陈子善、范玉吉编:《西滢文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7页。
    (62)安诺德当指Thomas Arnold,即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所引亚诺德,持广义文学观。章太炎文学观已见前节。
    (63)《文学概论》,上海:世界书局,1932年;又编入《文艺讲座》上编,上海:世界书局,1935年。引文见《文艺讲座》上编,《文学概论》,第4页。
    (64)《中国纯文学史》,北平:文化学社,1933年,第1页。
    (65)《中国纯文学史》,北平著者书店,1935年,上海书店“民国丛书”影印本,第1页。
    (66)《中国纯文学史·序》,第2页。陈介序后署1934年1月15日。
    (67)(68)《中国韵文概论》,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7月初版,同年10月再版,第1、2页。
    (69)杨鸿烈,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后转入英语部,1925年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934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获博士学位。杨鸿烈历任上海中国公学历史系主任、云南大学师范学院院长、河南大学历史系主任等。其《中国诗学大纲》,1924年9月起在《文学旬刊》(第48期起至1925年第73期)连载,1928年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后转入研究法律,有《中国法律发达史》(1930年,商务印书馆)等,是中国法律史研究的权威著作。
    (70)《晨报副刊》,1922年10月24日至29日,收入杨氏《中国文学杂论》,上海:亚东图书馆,1928年初版;台北:中新书局,1977年初版。
    (71)Richard Green Moulton(1849~1924),或译莫顿,曾任芝加哥大学文学理论与诠释教授(Professor of Literary Theory and Interpretation i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著有《文学的现代研究:文学理论与诠释导论》(The Modern Study of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 and Interpretation,Chicago,Illinoi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15)。
    (72)《京报副刊》1924年第1期,第3页,又载杨鸿烈:《中国文学杂论》,台北:中新书局,1977年,第175~176页。
    (73)The Modern Study of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 and Interpretation(Chicago,Illinois: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15).
    (74)杨氏论文中所引词句出自第8页。
    (75)“世界文学史所呈现的文学进化”(Literary Evolution as Reflected in the History of World Literature),The Modern Study of Literature: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 and Interpretation,pp.117-218.
    (76)(77)(78)《京报副刊》1924年第一期,第3、4、4页。收入《中国文选杂论》,第176、177、178页。
    (79)(80)(81)《京报副刊》1924年第二期,第10、11、11页。收入《中国文学杂论》,第178、180、181页。
    (82)《京报副刊》1924年第三期,第19页。收入《中国文学杂论》,第183页。
    (83)(84)(85)(86)《京报副刊》1924年第七期,第50~53、51、51、50页,收入《中国文学杂论》,第23~31、25、26、23页。
    (87)(88)(89)《中国文学杂论》,第2、4、4页。
    (90)《中国文学观念的进化》,《京报副刊》1924年第三期,第19页。收入《中国文学杂论》,第185页。
    (91)(92)《中国文学观念的进化》,《京报副刊》1924年第四期,第28、29页。收入《中国文学杂论》,第185、186页。
    (93)《袁枚评传》,《晨报副刊》1925年第40期(2月23日)、第41期(2月24日)、第42期(2月26日)连载,1927年作者出版《袁枚评传》一书(商务印书馆),共11章,《晨报副刊》连载内容为第一章导言。
    (94)《袁枚评传》,《晨报副刊》1925年第40期(2月23日),第1版。又载《袁枚评传》第一章导言,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第1页。
    (95)《袁枚评传》,《晨报副刊》1925年第40期,第1版。同刊1925年第41期(2月24日),第二版。又见《袁枚评传》第一章导言,第4、5页。
    (96)《京报副刊》1924年第四期,第29页。收入《中国文学杂论》,第187页。此段引文于《京报副刊》文字有误植,依《中国文学杂论》改。
    (97)《京报副刊》1924年第四期,第29页;1924年第五期,第35页。收入《中国文学杂论》,第188~190页。
    (98)《京报副刊》1924年第五期,第35页。收入《中国文学杂论》,第191~193页。
    (99)《中国诗学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9月,第31页。
    (100)《文学观念及其含义之变迁》(1928年1月刊载于《东方杂志》第二十五卷第一号),收入《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88~104页。
    (101)《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初版,1947年4版,第3页。此段论述亦主要出自《文学观念及其含义之变迁》,见《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上编,第97页。
    (102)(103)(104)(105)(106)《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册,第116~122、163~168、3、3、4~5页。
    (107)参见张健:《文学观念与文学批评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关于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的评论》,《中国文学学报》第1期,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108)《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朱自清全集》第8卷,第197页。
    (109)(110)《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朱自清全集》第8卷,第197页。
    (111)参见张健:《借镜西方与本来面目:朱自清的中国文学批评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