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为什么设计读书笔记4000字

http://www.newdu.com 2019-03-2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在图书馆的一次漫步,让我偶然间发现了《为什么设计》这本书。没有花哨的封皮和引人注目的字体,只是白纸黑字的一本书,一瞬间让我体味到了久违的朴素与厚重。翻开书,展现在眼前的是两位日本设计师原研哉先生和阿部雅世女士的对话。我像一个倾听者,静静地聆听,愈听愈奇,愈听愈喜,愈听而愈欲罢不能。简单的对话、平实的语言流露出深深的哲思,让人肃然起敬。美妙的语言、深刻的思辨是不分国界的。我像是圣诞节贪婪的小孩,不断从圣诞老人的口袋里拿出一件件礼物。为什么设计?如何设计?设计怎样能够促进生活与世界的和谐?一个个问题发人深省,把我引向设计的源头。谈话间,两位设计师分别道出了各自对设计的理解和抱有的态度,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读罢,合上书,眼前是书中末页的图片:背包的旅人在无人的雪原上行走,脚下踏出的,是一条崭新的、通向未知的路。
    设计的钥匙
    远古的人类,居无定所,改善生活的渴望引导着他们进行着改造,设计便由此而萌发。漫长的时间过去了,原始狩猎用的棍棒,演变成了改造世界的工具,而人们用来盛水的容器,延伸为思想与精神的寄所。在原先生看来,这就是现代世界的两大工具系统。简单的棍棒与容器,就是开启设计之门的最初的钥匙。
    设计并不是一个遥远模糊的定义,它近在我们身边。对生活的兴趣,对改变的渴望,对美好的追求,都是设计的入口。就像原先生对他早年经历的回忆,没有经过早期的特别教育,只是出于单纯的对文字的喜爱,从而走上了设计的道路。对于原先生,选出适当的铅字,斟酌后小心翼翼地排版,从中便能窥视到生活的美丽。
    设计不只是一种工作,它更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一种对理念的传达,一种哲学。引导着人们走向更好的生活,让人们的心灵拥有更强大的力量。而设计的初衷,则源自内心的一种悸动,就像原先生看到漂亮的手稿脸上喜悦的表情。那一瞬的喜悦,是超越功利的。我觉得,这就是人们最贴近自然与本性的时候。
    知觉的开启
    书中最使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原先生和阿部女士反复提到的HAPTIC(感觉的觉醒)与SENSEWARE(感性体)。当代科技急速发展,合成材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设计的原料不再局限于自然。对材料的把握深刻影响着设计的走向。两位设计师不约而同地把视线聚焦在“知觉与材料”上,探索着开启人们心灵的方式。
    记得神秘主义的哲学家们主张闭上肉体的眼睛,睁开心灵的眼睛,从而重新认知世界。的确,我们看到的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但很多时候我们却误把看到的当成一切。两位设计师想要实现的,就是把人们从惯有的错误中解放出来,让人们从不同角度感受到生活的美丽。
    世界在孩子的眼中总是美丽多变的,可是在成人的眼里却是单调乏味的。成人对眼见的一切往往习以为常。然而,如果调动五官,也许就会发现其中丰富的变化。两位作者持着这样的设计理念,试图用设计唤醒人们的感官,改善人们的生活。
    设计不仅需要科技与知识,更需要感受与触摸。原先生在武藏野美术大学与学生进行了“褶皱”课题的讨论,通过五官的感受传递信息;阿部女士在组织研究会时,曾让学生们闭上眼睛触碰不同的材料,同时运用来自日语的词汇去形象地表现它们,形成了《触觉词典》:这些都是对知觉与感性设计的探索。书中不断表达着一种多方位构建的信息体系,或许在作者眼中,这是通向更加幸福、合理的生活的捷径。知觉的开启,仿佛是智慧的开始。感官的拓展,仿佛是心灵的延伸。建立在知觉之上的设计,有着丰富的立体感与充实感。这样的设计,正把我们引向更加合理的生活。
    站在文化之间
    “喜欢的事要用一生来探索。”阿部雅世女士从日本到米兰再到柏林,用了近二十年的时光,不断地追求、探索、积淀,从建筑设计到产品设计,从学生成为老师,最后找到了研究会这一适合自己的模式。绕了一大圈,最终发现研究会正是自己三十五年前想要做的“开动脑筋的事”。她说:“能做的事比想做的事更重要。”能做的事可以成为工作,而想做的事就让它埋在心底。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丰富的阅历可以滋养心灵的土地。时常沉静下来倾听心灵,梦想的种子会引领着人生的方向,不觉间就到达了彼岸。这是漫长的过程,可一回首,却发现种子已变成了茁壮的树木。如今,她把这经历分享给读者,给予读者那深深灌溉了她心灵的异域文化,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无穷的智慧。
    
    作为一名外国人,阿部女士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她不是一个盲目的西方文明的讴歌者和模仿者。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只能造就文化的悲哀。而阿部女士成了一座桥梁。她沿着日本的步伐迈入欧洲,以探索和批判的眼光审视着陌生的土地与文化,在欧洲文明中融入了日本的智慧。而当她真正理解了欧洲,她又以欧洲文化之长补日本之缺。她成了“打开通风口的人”,给不同文化带来了新的气息,凭一己之力给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
    原先生很欣赏阿部女士的态度。许多海外工作的人会用当地的标准评价自己,而“阿部雅世却不是这样”,“值得我们注目的是她身上那种‘自我展示’的意识。”“阿部雅世通过自身的经历,展示了一名积极主动的日本人如何在欧洲奔走。”
    从荷兰的“风格派”到德国、意大利的制造业,作者们的对话中没有盲目的崇拜或者排外,只是对文化差异的客观剖析。他们看到了欧洲成功的经验模式,也指出了现代物质社会中虚幻的欲望。“欲望正被引导着,但是真正的设计,应该努力去触摸人类生存环境中储藏的智慧。”分析本国的长处,展示日本的富有与“空”的独特的魅力,不仅仅是为了把日本推向世界,更为运用“设计”的手段,是世界汲取日本文化的精华,让人类的未来更加和睦。和而不同,不同而和,各取所需,这也许应是对待文化的一种基本的态度。
    如今的中国,站在与日本转型时期相似的位置上,面对着深刻的问题。怎样客观认识传统文化,意识到创造的重要性,不再单纯地“拿来”,或是在“拿来”的基础上简单地改造,真正摆脱廉价复制的模式,脱去民族的自卑和自大,从而为世界做出独有的贡献,是当代中国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重大问题之一。呈现在眼前的东西,往往看似简单。而简单的东西,背后却常蕴含着反复的琢磨与推敲。“不要轻易说简单。”简单不仅指反复删减后剩下的东西,也是反复添加后仍然单纯明了的东西。设计是一个不断推敲的过程,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优中选优。即使是一本白色的书,也会有版式、纸质等方面诸多的考虑。只有反复思考后得出的设计,才会让人觉得完整、充实。这样做成的设计,即使微小,却也能够让人体味到幸福,发现生活的乐趣。
    纯粹的感性惹人生厌,纯粹的理性也会让人枯燥难耐。科学如果失去了哲学与美的根基,就会像寒风一样冰冷刺骨。人类社会的科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站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回望历史,原先生却发现科技几乎没有给人带来任何幸福。阿部女士在后记中同样说道:“幸福并不是科技带来的,而是由修养和哲学产生的。”设计并不是要否定科技,而是要把人文主义的光辉注入到冰冷的机器中,赋予它们温情、活力。最终,实现科技成果与自然的无限贴近,与环境和谐,与生活和谐。这才是真正的返璞归真。
    美好的生活是富裕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富裕、奢华就是幸福。“狭义的设计是包含在商业里的。”这就暗示着,随着金钱的积累,某些设计会走上歧途,变成极端的奢侈品,如同肥皂泡,成了一种幻影。这不是真正的设计。设计应当肩负起其使命,“作为社会环境的另一领域来发挥作用。”从事设计的人们,应不断挖掘人类文明中积淀的智慧,将其融入设计,代代相传,形成良性的循环。“勿以善小而不为。”即使是很微小的努力,最终也可以修正世界中的歪曲。诚如阿部女士所说:“设计不是广告中介绍的东西,也不是买回来的东西,而是希望人们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懂得怎样在这片土壤中开出一朵又一朵的鲜花。”当人类追寻着美好的生活时,可以听见设计在地平线上的呐喊。
    对话落幕,掩卷沉思。为什么设计?为了人类回归到自然,为了世界更美好,为了实现真正的和谐。这不是空语,这是设计师们代代相传的追寻,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原先生和阿部女士的对话,犹如山泉滴落在石上,清冽甘甜。涓涓泉水,汇至一处,形成了设计的江河,绵绵不绝,让设计的初衷,传入一代代设计师心中。
    日本与中国同属亚洲,有着相似的起源与意识形态。正因如此,《为什么设计》一书比许多西方设计的书籍更易懂,更让人感到亲切。许多日本曾经面临的问题也正是中国正要或将要面临的。对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用双手去找出答案,体味封存其中的哲学,由此让生活更加合理化,并代代相传,是每个从事设计的人员应当肩负起的责任。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世界的美丽,是日常生活中生命的美丽。人类追寻着幸福,而设计是一种手段。不断在人类的文明积淀上涂抹上个人的思考,会孕育出更多更好的设计。就像尾页的旅人,背着文化与历史,负着责任与使命,一往无前,开拓未来,不断探索着更加合理、更加美好的生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