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后感 >

领袖们读后感_尼克松领袖们

http://www.newdu.com 2019-03-2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读后感一
     虽说是十多年前出版的书,读完仍是受益良多,尼克松的《领袖们》是一位领袖人物去描写同时代的其他领袖们的书,书中选取的领袖人物,皆是作者本人有过接触并熟悉的人物,尼克松对于他们的性格、爱好、秉性及所处理的大问题都有比较公正客观的认识和描述。
    领袖们
    尼克松提出一个领导人跻身于伟大领袖之列的三大要素:伟大的人物,伟大的国家,伟大的事件。伟大的人物在渺小的国家里可以展示伟大的领袖的一切品质,但却永远得不到承认;只有当一位领袖的能力受到最大限度的挑战时,我们才能充分衡量其伟大的程度。尼克松认为伟大的领袖们不一定都是好人。书中谈到的多是这样一群领袖,他们能在宏大的规模上有效地行驶权力,以致能大大改变他们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理想与事业。他们都是十分聪明、训练有素、工作刻苦的人,他们特别自信,为理想驱使,推动别人前进。他们不仅关注今天,明天,更关注后天地平线以外的风景。领袖们读后感
    尼克松是认为时势造英雄的,领袖人物是为着困难而生的。丘吉尔被提议担任首相一职时,就说过“我过去的全部生活只不过是为了这一时刻,这一考验的到来作准备而已。”尼克松也在很多地方阐述了领袖之道。他认为“伟大的领袖需要有伟大的想象力(就是今天说的心胸和眼光),它能激励领袖,又能使领袖去激励全民族。人民会或会爱戴或会憎恨伟大的领袖,但他们很少会对他无动于衷。”对于后半句,书中有太多的领袖为其作注解。如因为一个无关紧要的提案未被通过而愤然辞职的戴高乐,例如在战争中领导人民战胜邪恶而随即被民众一脚踢开的丘吉尔,再如一手建立西德繁荣局面却遭后起之秀逼迫而不得不辞职的阿登纳。正如丘吉尔所说,伟大的民族是忘恩负义的。尼克松自己也遭遇了爱戴与憎恨的过山车般的际遇,在写道这句话时,他一定是感慨万千了。
    有不同意见的一点就是在尼克松看来,如果目的是为了追求正义则可以不顾手段的正义性,也就是说为了追求正义的目的,可以不折手段。在一章节中,他对于麦克阿瑟以专制的手段促成日本民主的正义目的赞赏有加。他写道“麦克阿瑟现实大权独揽,集裕仁天皇的全部实权和精神权威于一身。后来在亲自解决了制定新宪法、实行土地改革等最棘手的难题以后,就逐渐开始把权力一步步移交给日本人民选出的代表吉田茂”。对于正义目标的追求而使用非正义手段,这本身就有损于正义目标的达成。
    就好比,用杀人抢劫的钱来救济穷人,这本身无任何值得推崇的。人们对类似这些简单的劫富济贫报有侠义情结的好感,其实算不算得上伪道德逻辑的不一定,但它对于一个民族思想的毒害是不可估量的。只要结果正义,就无所谓手段的不正义。这种逻辑的衍生就是为达成目标可以不折手段,也许就是这种思想,后来恰恰害了尼克松。领袖们读后感
    在对古老东方中国领袖人物评价中,给了周总理极高的评价。书中说到‘恩来’译成英文是‘恩惠降临’之意,这个名字很能概括他的风度和气质。他待人很谦虚,但沉着坚定。他优雅的举止,直率而从容的姿态,都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风度。尼克松同意用冰雪覆盖的火山来形容周恩来。
    书中记载了一段:在我们的谈话中,周恩来不断地提到有必要了解和克服他们自己的不足之处。我们第一次会见时,他就提到出席会议的双方人员平均年龄的巨大悬殊,说:“我们的领导层中,年纪大的人太多了。就这一点来说,我们应该向你们学习。”类似的是,当我们游览北京十三陵时,一个低级官员特意吩咐一些孩子穿上鲜艳的衣服,还教他们在我的一行到达时应该怎样做。周恩来对此表示歉意,说:“有人带了一些小孩来这儿,是为了点缀陵墓的风光,造成一种假象。你们的记者向我们指出这一点,我们承认这是不对的。我们不愿意文过饰非,而且已经批评了当事人。”在我们访华的过程中,我情不由己地想起赫鲁晓夫的高谈阔论是多么装腔作势,而中国人的待人接物又是多么平易近人。其实,赫鲁晓夫的吹牛不过是为了掩盖其自卑的心理;周恩来机警的自我批评则是自信心充分发展的明显表现。我知道,这只是如何待人接物的一种方式,但在事实上,这表明中国人对他们的文化和哲学的绝对优势坚信不疑。凭借这一优势,他们总有一天会战胜我们和其他人。领袖们读后感
    多么亮丽的人格魅力啊,多么让人感到敬佩!现在的官员能有周恩来一半的自信心也就没有这么多人怨言声了,出点丑事不想改正,而是千方百计的遮掩。还有现在的中国人,我们什么时候也能有这么强大的自信心,这么强大的人格魅力呢?
    中国革命没有毛,就决不会点燃起火来。没有周,它就会烧光,只剩下灰烬。中国革命是否会幸存下来,而且最终做出的好事能否比坏事多,这要看目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是否像周那样决定,他们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但更是一个中国人。他们如果这样做,中国在20世纪里就不需要担心北方的苏联、南方的印度、东北的日本甚至东面的美国。有着世界上最能干的十亿人民和庞大的自然资源的中国,不仅能够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也能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一个西方的领袖十多年前就已经看到,这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会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需要的是有很多周恩来似的领导,需要他们先做到是个中国人。
    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罕见地用诗一样的语言怀念:“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我们的民族有了周恩来,正是是我骄傲作为中国人的原因之一。
    
    读后感二
    最近看了英国影星休·格兰特的电影《真爱至上》,电影中休格兰特饰演的是一位英国首相,影片中英国首相和美国总统走进唐宁街10号首相宫邸,两人在走楼梯时闲聊,英国首相十分羡慕美国总统的飞机;首相问美国总统为什么没带第一夫人来英国;英国首相工作之余也会打开电视看流行音乐;公务繁忙又单身的首相,到了圣诞节仍然形单影只,看到撒切尔夫人像,想到同是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夫妻和睦,子女绕膝,很是嫉妒的说了句“bitch”等等。
    影片展现了站在演讲台前表明立场的扑克脸之外的领导人,这激起了我的强烈好奇心,咦,生活中的领袖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于是我怀着特别兴奋和期待的的心情打开了十几年前就应该读而未读的尼克松的《领袖们》,其实我最想看的是尼克松如何描述周恩来总理的。我最先读的就是周总理那一章,不过我对这章的印象不深,甚至没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反倒是对尼克松描述丘吉尔首相的第一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读了又读。
    以前我对丘吉尔的想象是:那个在二战时发表了只有三个词的演讲的人:never give up,never give up;那个发表铁幕演说的反共分子;那个领导英国坚决反抗法西斯铁蹄的首相;那个文采飞扬拥有40万词汇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家。尼克松让我看到了有血有肉的活灵活现的一个叫丘吉尔的人,他打破了我对丘吉尔所有的刻板印象。丘吉尔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领袖们读后感
    读了下文之后,你在和朋友闲聊中,可以把丘吉尔那些不为人知的的故事讲给他们听,彰显你的博学多识,让朋友知道你是个有趣又有料的人。肿么样,要不要读一下我下面的笔记呢。
    温斯顿·丘吉尔——我们时代最伟大的人物领袖们读后感
    丘吉尔在追求自己决心要得到的某种东西时,从不知道什么叫“不行”,尽管他经常听到别人这么说。每当他投身于军事战斗或政治竞选时,他就把“失败”这个词从他的词汇中抹掉。
    1. 喜欢舒适生活的普通人
    p13丘吉尔离不开物质文明带来的舒适生活,一战期间,他总是带着一只锡制的澡盆上前线。罗斯福总统当政期间,丘吉尔访美,罗斯福请他在白宫下榻,并让他住在王后卧室内,室内装饰典雅,有一张十分舒适的床。有一次,罗斯福坚持让客人住林肯卧室,以便客人事后有资格说他曾经在林肯的床上睡过,但这个床是根据19世纪中叶极其简朴的风格布置的,里面的床是白宫最不舒适的。丘吉尔进卧室半小时后,穿着老式睡衣,手中提着衣箱,踮着脚从林肯卧室穿过大厅走到王后卧室中去。他不愿在一张不舒服的床上睡一整夜,尽管这是件颇有历史意义的事。2.中学时偏科的差等生
    丘吉尔在英语方面是个天才,他讨厌拉丁语和自然科学。在哈罗公学里,由于他这些学科的分数低,各科平均分数就不及格了。由于他的这些科目不好,就不可能按照正常途径,即通过考剑桥或牛津大学开始其政治生涯。于是家里把他送到了英国的西点军校——桑赫斯特军校,当一名骑兵士官生。
    P16 年轻的丘吉尔放眼世界舞台,寻找可以冒险的地方。他先是跑到古巴当记者,去报道该岛叛军和西班牙殖民当局的游击战争。后来去印度服役八九年,在印度他有不少自由支配的时间,他好好利用。往往连续打马球几小时,后来成了一名优秀的马球手。他还开始给自己补上在学校中未能学到的那些知识。他的学习方式是典型的广泛接触并讲究方法,认真研读有关英国政治和全世界情况的年鉴,掌握了其中的大量材料和知识。他读重要的议会辩论摘要时,总是先仔细地理一下自己对那个问题的看法,然后将自己的意见和分析与实际参加辩论的人作对比。
    他还请母亲寄给他几位伟大的英语散文家,尤其是历史学家麦考利和吉本的著作。当他的同僚们在印度那灼热的午后沉沉睡去时,他则在吸收着这些书中的词汇和韵律。领袖们读后感
    不久以后,他开始向伦敦一家报社投寄有关战争的报道文章。这对于一个年轻的军官来说是超乎寻常的,他的许多同事和大多数上司都表示反对。当他把关于西北边疆省份的战事报道汇编成书时,很多人都表示嘲讽。但他根本不予理睬。
    3.讨厌陈规陋习,不拘小节
    P17丘吉尔从不遵守压抑其个性的陈规陋习。他鄙视那种为保住自己的地位而扼杀他人创造力的人,他讨厌那种拘泥于小节的官僚主义心理。为了办成某件事,丘吉尔通常直接去找最高层的领导,免得在那些不敢越过正常渠道做出决定的下层领导人身上浪费时间。这就激怒了不少人。有个段子说明丘吉尔的性格: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伦敦流传过一则关于克列孟梭、劳和·乔治和丘吉尔的故事。这三个人死后,先后来到天国之门。克列孟梭第一个到达,他敲门要求进去。圣彼得走过来要他通报姓名,以便去查阅档案,确定应该给他什么样的永久奖赏。劳和·乔治到达时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最后,丘吉尔来了。他也敲了门。圣彼得跑来开门,并让丘吉尔通报姓名以便查阅档案,确定得什么奖丘吉尔回答说,“你算老几?叫上帝来”。
    4.伟大的演讲家
    P19 丘吉尔是一位非凡的公众演说家,他的讲演,在会堂里能使几千人屏息,通过广播扩音器可让几百万人人迷。他善于把对英语的精通与天赋的翩翩风度结合起来,但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演讲之所以激动人心是由于其本人也被他为之奋斗的理想所激励。澳大利亚前总理罗伯特·孟席斯爵士曾指出,丘吉尔的战时讲演仍然像过去那样扣人心弦,其原因是他“懂得了一个伟大真理,这就是,讲演者或领导人要想打动别人,首先得扫动自己,他脑海中的一切都应该是栩栩如生的”。
    但对丘吉尔来说学会演讲并非轻而易举。开始的时候他写出并熟记每一篇讲稿,对着镜子研究说话时的手势,甚至试验以各种方法使用咬舌音,以增强效果。尼克松曾在1952年共和党全国大会上第一次遇见丘吉尔的儿子伦道夫,尼克松告诉他,他父亲精彩的即席演讲给尼克松留下的印象是何等的深刻。他笑着说:“那些讲演精彩是应该的,他用了平生中最好的时间写讲稿并记熟它们”。领袖们读后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