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文学写作是一种心灵慈善事业

http://www.newdu.com 2019-03-21 《十月》 刘庆邦 参加讨论

    大同煤矿有一位作家朋友,我曾送给她一本长篇小说。在她母亲住院卧床治病期间,她天天为她母亲读我的长篇小说。她在电话里告诉我,她母亲很爱听,听得很安静。她还跟我说了一句话,我一下子就记住了。她母亲说,好书能治病啊!后来她母亲还是去世了,已经去世好几年了。但她母亲说过的那句话我再也不会忘怀。
    回想起来,我和我弟弟也为我们的母亲读过我的小说,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都读过。母亲说我写得不假呀,都是真事儿。母亲夸我记性好,说这孩子,从小儿就记性好,对过去的事记得很清。母亲还提起我爷爷,说我爷爷最喜欢听别人给他念书。我爷爷要是活到现在,看到他孙子不光会念书,还会写书,不知有多高兴呢!
    由此,我想到了慈善事业。在此之前,我从不敢把文学写作与慈善事业联系起来。我知道,所谓慈善事业,主要是指民间拥有一定财富的团体和个人,从人道主义出发,自愿组织和开展的、对社会中遇到灾难和不幸的人们,实施救助和无私奉献的一项事业。慈善事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利他,体现的是人文关怀,意义近乎神圣。慈善事业中虽说也有精神疏导和心灵抚慰,但其主要特点还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而文学写作是一件很个人化的事情,它常常是从个人出发,从内心出发,听从的是内心的召唤,凝视的是心灵的景观。在很大程度上,作家写作是出于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内在需要,也是自我修行和完善自我的需要。这让作家对自己的作用不是很自信,往往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白吃干饭的闲人,是不是一个对社会无用的人。这样的人,所干的那点儿写作的事情,怎么能攀得上慈善事业呢!可不知怎么了,得到朋友和亲人对读书听书的积极反馈之后,我的确一次再次地联想到慈善事业。
    我的联想也许有些牵强,但往深里想了想,我还是愿意认为,文学写作与慈善事业并不相悖,并不遥远,并不是没有任何联系,并不是没有可以打通的地方。当然了,文学作品不是物质性的东西,它不当吃,不当喝,不当穿,不当戴,不能为饥饿者裹腹,不能为衣单者御寒。文学也不是医学,它并不是真的能治病。可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存在,既有身体,也有心灵;既需要物质的供给,也需要精神的支撑。当一个劳动者在为生计打拼之余,静下心来读一读优美的作品,是不是可以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呢!当一个人的心灵受到伤害,变得心灰意冷之际,读到一些知冷知热、贴心贴肺的作品,是不是可以得到心灵的慰籍,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呢!当一个人为尘世生活的纷争所烦恼,找一本自己喜爱的书来读,是不是可以让自己眼睛湿一湿,走一走神儿,暂时放飞一下灵魂呢!再有就是像朋友所做的那样,当亲人生病时,守在病床前给亲人读一读书,这样是不是可以使亲人进入别样的心灵世界,减少一点病痛呢!慈善事业是面向弱者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写作也是同情、关注和面向弱者的。这不正是文学写作和慈善事业共同的地方吗!所不同的是,慈善事业偏重于物质,文学写作偏重于心灵。把文学写作说成是一种心灵慈善事业,还是说得过去的吧!
    慈善事业是给予,是付出。我的体会是,我们的写作也是一种付出。日复一日地长期写作,就是与日俱增的持续付出。我们付出时间,付出劳动,付出精力,付出体力,同时也付出智慧,付出思想,付出感情,付出泪水。正是在付出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写作的快乐。我写作我快乐的实质是,我付出我快乐。这种快乐的质量要比得到的快乐质量更高。我们之所以对写作乐此不疲,多是源于付出得到的快乐。这种快乐形成一种动力,推动我们的写作不断前进,不断深化。
    做慈善事业的慈善之人,必定有一颗慈善之心。一个写作者何尝不是这样呢!每一个真正的写作者,无不希望通过自己所写的作品,作用于人的精神,使人的人性变得更善良,心灵变得更纯洁,灵魂变得更高贵,社会变得更美好,而不是相反。要做到这些,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写作者本人必须是一个天性善良的人。这个条件是最起码的条件,也是最高的条件。只有写作者的天性善良了,才能保持对善的敏感,才能发现善,表现善,弘扬善。同样的道理,只有写作者的天性是善良的,才会对恶人恶行格外敏感,才能发现恶,揭露恶,鞭挞恶。作家勇于揭露和批判一些恶的东西,正是因为有善的力量做底子,正是出于善良的愿望。
    衡量一部作品是否有益于世道人心,是否达到了心灵慈善的标准,有一个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看作者愿不愿、敢不敢把自己的作品送给朋友看,带给亲人看,甚至是拿给自己的孩子看。我这样说,不是把读者对象化,不是设定为哪些读者写作,而是认为好作品无界限,适合所有的读者阅读。如果发表了作品掖着藏着,连自己亲近的人都不敢让看,对这样的作品恐怕要打一个问号。问号不是读者要打,作者心里打鼓,自己就把问号打上了,不然的话,为何不敢将作品示人呢!
    慈善不会一劳永逸,须反复提醒,持续修炼。而一个作者写作的过程,无疑就是自我提醒和自我修炼的过程。无所事实一再表明,一个人长期处于写作状态,其心态会与别人有所不同。特别是一个花长时间正在写长篇小说的人,他的心不在现实世界,而是沉浸在自己所想象和创造的另一个心灵世界。在心灵世界里,他的心应该是静远之心,仁爱之心,感恩之心,温柔之心。他的情绪会随着作品中人物的欣喜而欣喜,忧伤而忧伤。同时,他会增强生命意识,提前看到生命的尽头,以及尽头的身后事,这样他的境界就不一样了,所谓看淡、看开、看破尘世中的一切,无非就是这样的境界。有了这样的境界,他不但不会悲观,厌世,而是会更加珍爱生命,珍爱人生。稍稍具体一点说吧,当一个作者正写的满眼泪水的时候,心里正爱意绵绵、温存无边的时候,不管他看见一朵花还是一棵草,一块云还是一只鸟,都会觉得那么美好,那么可爱。这时候如遇到一些事情,他的反应可能会慢一些,因为他还没有从自己的小说情景里走出来,他看待事情的目光还是文学的目光,情感的目光,善待一切的目光。他的慈善就这样在写作中延续,想不让他慈善都难。
    2018年5月3日至5日(手上正写长篇小说,插进来写了这篇创作谈)于北京和平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