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梁文道我执读后感

http://www.newdu.com 2019-03-19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读后感一 
    《我执》封面是白色的,一抹灰色上写了标题“我执”两个字。下面是一行梵语:atma- graha---“我执”的梵文。作为南传佛教上座部的宗徒,梁文道每年都要短期出家,依止马来西亚达摩洒甘露尊者座下修行。这个梵文标题本应该用巴利文书写最为合适。但是南传佛教中只有“执”而无“我执”的概念,也就没有对应的巴利文单词,不得已选取了属于雅语的梵文。 梁文道我执
    说梁文道左右互搏,而不说左右开弓,是因为我个人更推崇他的《我执》,而非《常识》。《常识》一书是梁文道的时评文章集成,求诸外,希望自己能够普及一些民主民生常识。也求诸野,想用这本书和民众对话,让更多人产生一点思考。但《我执》的的方向则恰恰相反,梁文道在这本集子里剖析自我,袒露内心,并不讳言人性中阴暗和暴虐的一面。摩羯座的人做类似的事情,确实有些不可思议。这种求诸内的方式在我看来,可以算作梁文道修行的一部分。所谓“内观”就应该如此,把自己当作是全然的客体,观察每一个念头每一种欲望是如何在心底里招摇滋长,于是“入流亡所”。最终,“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如果说《常识》非常公共,那么《我执》就非常私密。在2006年到2007年间,从八月一日到十二月三十一日,梁文道以日记的形式每天写一篇短文。不同于他在公众眼中公共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执》里的梁文道是一个有欲望、有性格、有内心冲突的普通人。所不同的是,他把心头的各种生灭不已的欲念以及尘封往事都写了出来。公众知识分子的形象其实非常平面,仿佛一个人生来就是如此行事、如此言说,就像梁文道引以为傲的天生大嗓门一样。而作为个人的梁文道要丰富全面的多,内心里也有许多沟沟坎坎,角角落落。站在台上,他振臂高呼,似乎无所畏惧,一切都“搞得掂”。而当他一人独处,远离公众视线的时候,内心却有藤蔓疯狂生长。梁文道我执 
    写过专栏就知道,一口气写上五个月天天无休是怎样一种痛苦。梁文道的法子很巧妙,由于是记录自己的心念流转,所以大概一直不缺乏题材可写,恐怕甚至连题材的念头都没有升起过。可以看到他的日记会连续几天顺着一个念头或者意向写下去,看到他内心的肥皂泡如何一点点变大。最后“啪”的一声碎裂,无迹可寻。然后,另一个肥皂泡悄然生起,梁文道再次把目光集中其上,写尽所有变化,如此延续下去。 
    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阅读体验很妙。由于文章数惊人(上百篇日记之外,梁文道还在书中夹杂了一些旧文章),你就可以从任何一页读下去,每次触及一块心灵或者记忆的碎片。有的会一滑而过,而有的会在瞬间产生感应,有感叹“诚哉斯言”的冲动。也可以从头到尾顺着看一遍,犹如一个坐在心门前的小间谍,窥见厚厚帷幕之后的一出连续剧。从八月到十二月,随着梁文道的处所、境遇、时间的不同,起起落落、往复盘旋,和他的内心一起度过五个月时间,洞见人性中的种种光明与黑暗,决绝和挣扎,洒脱和纠结。这个梁文道不会在电视节目和评论文章中显现出来,那个梁文道没有什么弱点,也不会有无法跨越的爱情和家庭窒碍。梁文道我执 
    书名叫作《我执》,内容也完全以“我”的视角去陈述。我的际遇,我的感受,我的回忆,和书名相应成趣。不清楚这样写下一本书来,是否能尽破我执,抵达安心的彼岸?或者是一次梳理,如同他每天的一座,在一篇文章里清醒一下头脑,获得片刻的解脱? 
    以前我们大陆人喜欢说香港是“文化沙漠”,如今我们走在普遍的心灵荒漠上,紧抓自我不肯有片刻释放。那么我们不妨去读一下梁文道的《我执》,看他如何在止观中获得定力以达成,获得智慧而解脱,获得慈悲去宽恕自己和别人。梁文道自己去除了电视人、佛教徒和公共知识分子的光环,让你看到一具血肉之躯曾经这样一路走来。这也就意味着四个字:你也可以。 梁文道我执
    
    读后感二
    都说真实有两种,一种是肉体不得不存在的外部客观世界,另一种则是一个人的内心。内心的世界纷繁复杂,如在沙滩上堆积的城堡,亦幻亦真,虽不比外界万物那般实在,却也无时无刻不将自我困在其中。梁文道在那年夏天开设了《密学笔记》的专栏,仿效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写了一堆感性随笔,结集而成《我执》。
    人所执念者,无非贪、痴、嗔。从繁花似锦的八月,一直到寒风呼啸的十二月,作者一直在种种执念中徘徊。他执着于一个离去的人,一段逝去的情感,一段无可挽回的历史,虽然知道一切已是徒劳。梁文道我执
    文字亦是徒劳,如“沙之书”。困顿于纸张的囚笼,所表达的情感,一经落笔,便像被采摘下的鲜花,无时不刻不走向枯萎。从八月的思念缘起,对“真名”魔力的探究,谈到情歌的虚幻,谎言的真实,“饶恕”的悖论;然后开始逃离,坐上海轮,远离人群,游走在威尼斯、罗马、杭州、伊斯坦布尔、阿育塔亚的现实与历史之间。发现能逃离外在的伤心之地,却难以摆脱内心的执念。内心分裂成两个自我,其中一个总是要对往事不断追问,总是要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也许存在即是合理,但这远远满足不了他空虚如黑洞的心。
    经过九月的漂流和苦苦挣扎,在十月秋风乍起的时候,作者的心绪渐渐归于平静。渐渐明白了,发生的已是事实,而事实是不容改变的,就像历史,就算再追忆、再思念又能如何。而到了十一月,渐渐地从自身的情感波动,走向了一个更广阔的精神空间,谈起电视里的亡灵、偶像、虚荣与拯救。也许就连记忆都靠不住,说过的话,做过的事,走过的路,一件一件都真的发生了吗?也许只有遗忘是最好的友人,温柔地抚慰你陪伴你,从黑夜到黎明。
    然而,梦是会反复的。白天不再去想的,却在梦境中不屈不挠地一再出现。音讯不可再期,见面不复可能,此间的距离已远若光年。或许伤口终会渐愈,只要不去触碰。时间里的爱情,终究输给了时间,字浅情深,唯有文字永恒。梁文道我执
    我执,执念如我,去除了我,便无所执了。如是甚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