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名,串起历史研究的另一条线索

http://www.newdu.com 2019-03-18 解放日报   黄玮 参加讨论

    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的《吾国与吾名》一书,通过对中国历代国号、古今名号与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的探讨,写就了一部别样的中国史。
    为何历朝历代的国号都不一样?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有何深意?本书作者、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运用历史、地理、语言、文字等诸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这些“名”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考证。在他看来,如果把中国历代国号串起来,可以说形成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另一条线索。
    标志着历史发展的大背景
    读书周刊:您所著的《吾国与吾名》一书探讨了中国历代国号、古今名号与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透过这许许多多的“名”,读者可以看到背后怎样的历史发展与文化土壤?
    胡阿祥:万事万物的名称都有来源。无论是中国历代国号、古今名号,还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称谓,读者通过名和实互相证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中国的文化史、政治史、对外交流史。这许许多多的“名”,凝结着中国历史、中华文化的一些特点。书名“吾国与吾名”的意思,就是通过我们国家的名字来看我们国家的历史与文化。
    读书周刊:这方面的研究与专著目前并不多见。
    胡阿祥:夏商周,元明清,华夏,中华,China,这些国号、名号、称谓,大家时时见,处处闻,但是对于它们的系统研究,确实并不多见。可能大家对这些太过习惯了,以致不去追究它们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比较喜欢钻牛角尖,对感觉有意思的东西,喜欢追问究竟,于是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而研究多年的最真切感悟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把中国历代国号串起来,可以说形成了中国历史研究的另一条线索。
    读书周刊:这条由“名”组成的线索,给您的历史研究怎样的启示?
    胡阿祥:纵观中国历代国号的来源取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早期国号来自动物或植物,例如夏是蝉,商是凤,周是种植庄稼,秦是喂马的牧草。这些国号,反映了早期从游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化。第二个阶段,从汉到宋,包括新、晋、隋、唐以及武照的周,表面上来自封爵与地名,实际源于文化,这反映出政治因素、地理因素以及历史记忆的重要。第三个阶段的大元、大明、大清,国号都直接取义于文化。把这三个阶段连贯起来,从经济到政治再到文化,可见国号演变的背后,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
    关系到民族的追根溯源
    读书周刊:您的历代国号研究自“夏”而始。“作为中国历史的文明初曙时代,夏朝的几乎一切都还显得那么模糊不清,这当然也包括‘夏’这个国号。”历史并没有留下清晰的答案,今人为什么还要孜孜不倦地寻找?
    胡阿祥:历史研究,讲究寻找一些具有标志性的东西,就像在高速路上开车,我们要找路标、要找休息区。对于悠久而又连续的中国历史,我们也总在寻找标志性的东西。
    《史记》的第一句话是“黄帝者”,我们自称“炎黄子孙”就是从这里来的,这就是标志。那么,夏的标志性意义在哪里呢?夏,标志着世袭制王朝的出现,开启了传承四千多年的中国王朝政治。寻找和夏朝相关的一切,都关系到我们民族的追根溯源。
    寻找夏朝,有文献的考证,有考古的探寻,我对“夏”国号的讨论,也是其中的一个角度吧,希望通过“名”的追根溯源,起到名实互证的作用。
    读书周刊:如何追根溯源?
    胡阿祥:穿越时空的阻隔,以当时的历史为背景,以当时的社会为参照,以当时的思想为基础,追寻国号确立的过程,探索国号的来源取义。东汉《白虎通·号》说:“王者受命,必立天下之美号为表功”,“百王同天下,无以相别,改制天下之大礼号,以自别于前,所以表著己之功业也。”这里所说的“表功”、“表著己之功业”,就是我们研究历代国号的一个途径。
    名称是社会的镜子。你要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宗教、心理,就要善于换位思考,好像置身于那过去的时代,然后找出最合理的解释。由时代意识去反推国号的取义,在学理上应该是圆融的。但是,不得不承认,这种反推出来的“认识”只能力求接近“真实”,而终究无法成为“定论”。
    立足闻“名”识中国的思路
    读书周刊:从1993年动笔创作《中国古今名号寻源释意》,到2017年完成总结之作《吾国与吾名》,您对这个课题的研究持续了20多年。这个课题为什么如此长久地吸引着您?
    胡阿祥:就是一种兴趣吧。上世纪90年代,有出版社要出一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丛书”,我承担了其中两本的写作,一本讲实,中国历代疆域与政区;一本讲名,中国古今名号寻源释意。讲名的这本书就十来万字,写得比较粗略。几年后,我申报了关于这个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这就沉浸到里面去了。我的基本路子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而越是打破砂锅问到底,涉及的问题就越多,于是我在这方面的探索就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读书周刊:20多年打破砂锅问到底,这样的坚持,意义是什么?
    胡阿祥:1999年国庆节,恩师卞孝萱先生为我的《伟哉斯名:“中国”古今称谓研究》所赐的序言中写道:“中国古今称谓,既是中国人共同关注之事;《“中国”古今称谓研究》,应为天地间必不可少之书”,因为这些国号、名号和域外称谓,伴随着我们民族的成长、我们国家的历史、我们疆域的变迁、我们与世界的交往与交流。推而广之,假如我们立足于名实互证的视角、闻“名”识中国的思路,那么,这些国号、名号与域外称谓,既能丰富、强化与鲜活我们对历史中国与现实中国的理解,也能生发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自豪。
    读书周刊:这也道出了当年您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的“国号”系列、“国之名称”系列获得观众欢迎的原因。
    胡阿祥:本来以为讲这个话题,收视率不会太高,因为缺乏具体的“故事”。没有想到的是,“国号”系列排名2012年《百家讲坛》收视率第二名,“国之名称”的社会反响也很好。观众反馈说,越听越有意思,很想知道那些国号、名称的来龙去脉是什么,看来这个话题真是“中国人共同关注之事”。
    后来,江苏人民出版社找到我,希望出版《伟哉斯名》的修订本。于是我把新的思考与研究融入其中,最后出了本“名不符实”的修订本。怎么个名不符实呢?只说一点,《伟哉斯名》20多万字,《吾国与吾名》50多万字,所以实际上是本新书了。
    层层剥离附会的意思
    读书周刊:这部50多万字的著作,涉及了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的时空,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有很多困难吧?
    胡阿祥:研究做得越广越深,碰到的困难就越多越杂。中国历史这么丰富,想把那一个个的名字说清楚,难度的确很大,对我自己的知识积累也是一个挑战。在这个过程中间,我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阅读,不断地找各种材料。其中最大的一个难点,就是缺乏直接的历史文献记载。
    这又导致了第二个难点。对于许多并无文献记载的国号、名号、称谓的来源取义,后人做出了各自的解释,这些解释往往附会色彩很重,我需要层层剥离那些附会的意思,尽力推至源头。其实这个过程很有意思,我是乐此不疲。
    读书周刊:这些“名”的背后,是中国历史的世间万象,所以,每一个“名”所涉及的东西都非常多。
    胡阿祥:是的。国号、名号、域外称谓是时代的镜像,照出了几千年中国历史演变过程中的社会百态。
    读书周刊: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当时的统治者从成千上万的汉字中挑中它们作为国号。在您看来,这些因此具有“特殊意义”的汉字有什么共性?
    胡阿祥:这些被挑中的汉字,都称得上“美”。例如,“夏”被择定为国号,与蝉所代表的居高饮清、蜕变转生等美好的意思有关。而取美义为国号,正是中国历史上命名国号的一种常用方法。由夏而下,商、周、秦、汉直到元、明、清,这些国号同样具有或显性或隐性的美义,并成为各个朝代的政治文化符号。
    读书周刊:这本书还介绍了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这些“他者”眼中的名字是否折射了中国国际形象的历史演变?
    胡阿祥:域外有关中国的称谓,比如China、Serice、Taugas、Cathay等等,共同反映出长期以来中国的文明,影响超越了中国本身的时空范围,广泛作用于亚欧非大陆以及东亚、东南亚海邻国家,客观证明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这是具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认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