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谢了荼蘼春未休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马兵 参加讨论


    谈到散文诗,人们总爱援引波德莱尔的名言:“写一篇充满诗意的、乐曲般的、没有节律没有韵脚的散文;几分柔和,几分坚硬,正谐和于心灵的激情, 梦幻的波涛和良心的惊厥。”直到今天,这依然是关于散文诗文体属性最精准的概括之一,波德莱尔提出的“柔和与坚硬”、“激情与惊厥”的辩证已然指出了散文 诗的张力与包容性,以及它在起伏婉转的形式之下内蕴的骨力。然而,波德莱尔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至少在中国,小说沙龙主义弥漫,“良心的惊厥”通常被小说 以叙事化的方式呈现,散文诗在文体格局中的位置越来越边缘,执著于散文诗创作的诗人也越来越少。在这样的背景下,读到陈茂慧的散文诗集《荼蘼到彼岸》是不 能不让人感到讶异的。据一位了解诗人的朋友说,无论勤奋还是才情,陈茂慧在济南铁路系统众多写作者中都是突出的,十几年来,已颇有几位她的同道因为创作小 说而迅速被文坛熟悉,她依然低调温婉地做着一个散文诗园地里忠贞的稻草人,这本《荼蘼到彼岸》应该便是小小的见证。
    “荼蘼”和“彼岸”显然是全书情感指向的凝结,也是最核心的意象。“荼蘼”入诗其来有自,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开到荼蘼花事了”、“一年春事到荼 蘼”、“荼靡不争春,寂寞开最晚”,又如“谢了荼蘼春事休”、“清香十里荼蘼路,零落珠幢对晚晖”等等,在这些诗词中,“荼蘼花事”正合伤春之意,故每每 成为诗人消沉意绪的托指,有种别致的末路之美。陈茂慧笔下的“荼蘼”袭用了古人的惜时之意和惟美的面向,如《心事荼蘼》一篇,从4月的桃花灿烂一路写到 “百花开尽,只剩荼蘼”,细腻点染出一个加速作别青春的女子在“幽深狭长的时光隧道中穿行”的细微心事。然而,诗人并不满足于只为前人华美的语词之塔添砖 加瓦,她也并不甘于困守在时间之镜中仅揽镜自照,嗟叹蹉跎,她希望能在荼蘼凋零之际,达成向“彼岸”的渡引,从而让生命的绽放“逃离自然的法则”、超越于 线性的时光之流。换言之,前述散文诗的“柔和与坚硬”、“激情与惊厥”的辩证在陈茂慧笔下以“荼蘼”与“彼岸”的方式被呈示出来,这便让她的作品有了张力 之美,也带读者进入从遣词造句的柔美递至人生情味的扩充,再向精神主旨的升华这样一种富有纵深的阅读体验。
    “彼岸”的“渡引”意味着对人生亏欠的代偿。在我看来,陈茂慧的“彼岸”包含两层意涵:第一层是显在的,佛学意义上的。且看《纸上的春天》,当 “凋谢是可以预见的未来”时,“纸上的春天”里只“剩下我独自描画”——诗中的“我”在春天的命运一如“荼蘼”,而能让春色无边的是“连天接地的经幡”, 能驱赶“尘世的彷徨迷离”的是普照人间的“菩提之光”,佛以悲悯气度完成了对有限人生的救度。又如《日渐磨损的》,人悬浮在黑暗中被“浩大”、“执著而冷 酷”的时光巨手推行,生命的棱角和锐气都被消磨殆尽,仿佛“事物最美的部分”“呈现、凋零、消沉、腐败,直到消失”。目睹这一切的“佛”“端严静默”,因 为佛参破生命轮回的根性,以不言的慈悲惕厉众生,了悟“磨损”与“永生”的辩证。再如《说出》中“迦叶的破颜一笑”,《契约》里“佛的意旨高悬,神秘、玄 奥”,还有为诗人一再思辨的“永恒与一瞬”、“虚无与实有”、“坟墓与真知”、“红尘中的沉与浮”等等,都在昭示和宣讲基于佛学立场的彼岸之于现世的意义 与招引。但之所以说这一层意涵是显在的,是因为诗人现在的佛学修养还远未能让她完成生命思想与文字的化合,佛陀的救赎仍是出于一种从众思考的应然逻辑,而 非自性生命本然的开悟,因此在个别篇章里,佛甚至只成为浮在文本之外的一个符号、一个点缀,而未能对其思辨的主题起到真正的支撑与指点,从情趣向理趣的跃 升也相对不足。
    陈茂慧显然对此有所察觉,在她更多的诗中,佛陀是退场和消隐的,但其依然找到了一条可以将“荼蘼”渡引到“彼岸”的虹桥,那便是与草木共生。诗 人说:“植物有着明亮的眼眸,虔诚的凡心,匍匐在我的文字里,静静聆听生命中的滴水之音。”又说:“我在草木中。我就是一株草,一棵树,一粒尘,一根 藤”。与草木的共在让诗人获得了一种和大地同源的情感的丰沛,成为她对抗低潮情绪体验、对抗都市异化侵袭、克服个人本然孤独的倚仗。也因此,整本诗集中最 多的是对各种植物、各种花卉的抒写:鸢尾花、苜蓿花、蝴蝶兰、紫牡丹、紫鹃、紫蔷薇、紫云英、槐花、仙人球、红豆杉、油菜花、菊花、向日葵、三角梅、六月 雪……她简直是在用诗性的笔墨编订属于自己的植物志!“在草木中”使得诗人的生命与感兴获得了一种绵延,这种绵延以空间维度上对万物的关情和爱而克服了时 间的有限。更为重要的是,在诗人的理解中,对植物的关爱不止是生态立场的,为其强调的“共在”也非道德意义上对于集体属性的复归,而是强调通过与植物建立 实存的关联来充盈亏欠的个体生命体验,她并不否认个人在世的那种寂然孤单的根本处境,她也指认生命如同“孤独的焰火,璀璨大地”,但就像雅斯贝尔斯说的: “真正的高贵不是在一种孤立的存在中找到的,它存在与独立的人的相互联结之中。”对植物的倾听、与植物的晤谈、面对植物的独语,使孤独的个体与自然声息相 通,建立不可被割裂的关联,那些微末的生命对寒暑枯荣的坦荡和承担启迪并赋予诗人对人生困厄从容的领受态度,生命也因此“由苍白走向蔚蓝”。
    在《靠住一个词根取暖》一诗中,诗人在描绘了鱼的腾跃、云的畅游、各种昆虫的忙碌之后写道:“它们旁若无人,用自己的呼吸声牵动着大地的每一根 神经。”这段话大抵也是诗人的自况。从这个角度说,陈茂慧的第二层“彼岸”的意涵更有参照意义,尤其对于那些在欲念的煎熬里饱尝都市现代性分裂症候的读 者,她不但提供让人吟咏回味审美空间,更提供阔大的让人沉浸反省的生命空间。她在荼蘼尽时,完成了朝向彼岸的自渡后,又以词语为舟楫来渡众生了。
    谢了荼蘼春未休,因为有茂慧这个忠贞的渡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