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评论 >

从怀特讲起的英伦观鸟文化

http://www.newdu.com 2019-03-18 深圳特区报 刘华杰 参加讨论

    
    《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 [英]斯蒂芬·莫斯 著 刘天天 / 王颖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12月版
    中国古人经常提及鸟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肃肃鸨翼,集于苞棘;燕子不禁连夜雨;墙头语鹊衣犹湿;上有黄鹂深树鸣;归雁入胡天;化作啼鹃带血归;凤来非我庆,鸮集非吾殃;胡鹰白锦毛;鸾鹤群中彩云里,几时曾见喘鸢飞;鸢鸣萧萧风四起;鸱鸢恃力夺鹊巢;梦觉流莺时一声;野凫眠岸有闲意;人影渡傍鸥不惊;谁记飞鹰醉打围;时有乳鸠相对鸣;鹳雀今无野燕过;带得寒鸦两两归。《博物志》作者张华还写过《鹪鹩赋》,开头便是:“鹪鹩,小鸟也,生于蒿莱之间,长于藩篱之下,翔集寻常之内,而生生之理足矣。” 中国古人以及当代人也近距离看过鸟,北京大爷迄今仍喜欢拎着笼子到处遛鸟。
    但这些都不算作现代意义的观鸟。观鸟是一种有趣的现代博物活动。“走到户外去,单纯以获得乐趣为目的而看鸟,是一种新颖的现象。”即便在西方,专业观鸟人的出现也是件非常特别的事情,英国知名记者列文(Bernard Levin)曾调侃,他们是“不以食用为目而追随鸟类的令人难以置信的人”。观鸟,是现代西方社会的一种产物,只是在近几百年时间内才形成。具体讲,精确到一个人物,它始于英国汉普郡小村庄塞耳彭的牧师怀特(G.White),一辈子在自己的家乡走来走去的博物学家。
    BBC记者莫斯的《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正是从怀特非同寻常的观鸟活动讲起的,就像环境史家沃斯特的《大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也从怀特讲起一样。莫斯的书,2010年我偶然在英国牛津的一家小书店里碰到,封面很一般,随手翻了一下,立即被吸引,站在那里读了几章。书中提到了我当时关注的几位学者:艾伦(G.E. Allen)、阿姆斯特朗(P.Amstrong)、戈斯(P.H. Gosse)、缪尔(John Muir)、瑞文(C.E. Raven)。最后花钱买了书。之后复印了若干册发给学生,在我的《博物学文化》课上分章讨论过。自然,我也先后向国内的多家出版社推荐,都没有直接拒绝,可也均没了下文。最后,北京大学出版社加以落实购买了翻译版权,2018年底推出中译本。
    我个人觉得这本界面友好、读起来非常轻松的作品出中译本有着特别的意义,可以用“填补空白”这样的套话形容。
    第一,它与科学史有关,当然不是过去人们习惯的数理化硬科学史,而是广义的科学文化史。鸟及观鸟涉及科学技术,这并不难理解。观鸟史和观鸟活动,与科学技术史、技术进步直接相关,比如鸟类学的诞生,猎枪、彩色印刷术、便携式光学望远镜、因特网等技术的进步。研究观鸟的社会史或鸟类学史,自然而然属于广义的科学史,只是做的人极少。美国科学史学会主席法伯写过《发现鸟类:鸟类学的诞生(1760-1850)》(刘星翻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年),早就做出了示范。展开思维的翅膀,针对中国古代文化,能否研究或写一本《中国古人对鸟的了解》?毕竟,中国有一大批带鸟字旁的汉字,典籍中对鸟有大量提及。即使做不出席泽宗院士“古新星新表”一类世界知名的学术成果,也会丰富中国古代科技史、古代文化研究。
    第二,它通过鸟这类生命切中或者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变化,这是比科技史更贴切也更要紧的一层。历史学家基思·托马斯(K.V.Thomas)写过一本《人类与自然世界:1500-1800年间英格兰观念的变化》,用到的主要史料并不来自自然科学和技术,而是诗歌!莫斯的这部观鸟的社会史,也有类似的做法和功用。人这个物种对鸟的态度、利用方式,从一个侧面具体生动地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近现代社会中环境压力增强之时。鸟与人是什么关系?不仅仅是吃其肉,也不仅仅是模仿它设计出飞行器、创作若干神话和文艺作品。鸟是与我们一样的生灵,是人类梦想着克服重力而自由飞翔于天空的榜样。鸟语花香、鸟鸣山更幽。鸟的大小、种类极为多样,鸟的行为、关于鸟的文化实在是丰富多彩。有鸟相伴的人生,才是完整、惬意的人生。
    第三,补足当下中国正在兴起的观鸟活动的文化基础。目前中国许多省市成立了观鸟协会,近十几年中观鸟活动和拍鸟活动在中国蓬勃发展,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匪夷所思的怪现象,比如爱鸟成了害鸟。也就是说,这部域外的鸟文化书,有可能提升我们自己的鸟文化,推动当下的博物学复兴。博物学近几年在中国经常被提及,但它在东方和西方有着怎样的悠久传统,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复兴之?却没有好好讨论。观鸟是人们喜闻乐见且立即能让一部分人痴迷的有益活动,通过观鸟逐渐了解西方的博物学史、人与自然关系史甚至西方文化本身,是一个特别的进路。
    费舍尔曾提及,在他熟悉的人当中有一个首相,一个总统,三个国务大臣,一个女佣,两个警察,一个公主,七个工党人士、六个保守党人士、至少六十四个校长、一个火车司机、一个邮寄员,是观鸟者!他们为何观鸟?为何“浪费”大把时间甚至金钱于这种智力水平不很高、几乎没有当今主流社会所认可的任何一项明显收益的活动?
    这正是《丛书鸟》这部书要尝试回答的问题。也是值得每个人思考的问题。我们为什么活着,人的生命与鸟何干?也许我们应当问自己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观鸟,而不是为什么人们观鸟?
    《丛中鸟》是一部类似好莱坞大片的文艺作品,中英文我都仔细读过,前面还提及在课上与我的研究生逐章讨论过,但我不想在一篇书评书介中剧透太多内容。无论你观鸟或不观鸟,读后都不会后悔。
    我在想另一个问题:即将在北京延庆开幕的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能不能从英国的“鸟类博览会”、“切尔西花展”和“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借鉴一些做法?
    延伸阅读
    做一只鸟是什么感觉?在本书中,作者带领你探索鸟类的各种感官。猫头鹰如何在夜间飞行?火烈鸟如何感受到千里之遥的暴雨?鸻鹬连续迁徙上万千米、雨燕在飞行时休息、几维鸟嗅到泥土中的蚯蚓——援引几十年来鸟类行为学、生理学、解剖学的研究成果,本书带领我们深入鸟类的感官世界,探寻这些飞翔的(或者不会飞翔的)精灵的奥秘。本书作者蒂姆·伯克黑德是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动物行为学和科学史专业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所著《鸟类的智慧》曾被英国鸟类学基金会和《英国鸟类》杂志评为“年度最佳鸟类图书”。
    我们为什么喜爱鸟类?因为它们美丽、活泼,还会飞翔。而塑造鸟类每一项特质——也许除了鸣唱之外——都离不开鸟类独特的皮肤衍生物,羽毛。羽毛是演化中的奇迹,它涉及空气动力学、绝热、欺骗和引诱。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亿年前,然而有关它的故事,却尚未完整地呈现给读者。本书中,作者详尽地搜罗了自然史中关于羽毛的故事,在演化的历史时空里,羽毛被用来飞翔、保护、吸引和装饰。本书作者托尔·汉森是一位独立保护生物学家,曾获古根海姆奖和斯威策基金会环境奖。著有《无法理解的森林》、《种子的胜利》等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