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先生“风骨”的敬仰与褒扬——评论丁帆的《先生素描》

http://www.newdu.com 2019-02-27 文艺报 吴周文 参加讨论

    丁帆的系列散文《先生素描》作为专栏刊于2018年《雨花》,结集已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出版时另补进关于钱谷融等人的四篇作品。作者说:“在大学里,一声‘先生’……那就会让人平添出许多敬意来。倘若将一生当中给我授业传道过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先生’——进行素描,恐怕也得写成一本书了,于是便萌生了慢慢写来的念头。”细读这些作品,觉得应该给丁帆另行定义:作为学者的另一面,他又是一位很有独特风格的散文家;对《先生素描》系列进行评论,则可以加深读者对其作为散文家的充分认识。
    《先生素描》素描了35位先生,一类是给作者传道授业的老师,另一类是跟他有过交往、受其“私淑”影响的先生。其中,写高校中文系、文化机构的学人之作品,尤其令人回味无穷。他们是:叶子铭、许志英、邹恬、曾华鹏、范伯群、潘旭澜、章培恒、何西来、程千帆、陈瘦竹、陈白尘、刘绍棠、叶至诚、钱谷融、王富仁、孙中田、汪曾祺等。在这些著名学者的身上,概括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被政治文化扭曲的坎坷命运。一方面,作者写政治文化运动如何主宰、牵动着他们命运的沉浮;另一方面,又着力写他们的文人“风骨”。作者所执意表现的,是他们面对无可规避的命运时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在内心深处,他们永远保持着专业研究决不懈怠之进取与决不随俗的思想之独立,而传统士大夫的道德修为,正是他们完成博弈人生与文学理想的基石。
    丁帆在敬仰的人文精英身上,着力描述与褒扬的是他们的“风骨”。在特殊历史时期,他们化冤屈为动力,在文学研究领域中做出了卓尔不群的业绩。他们把自己的学问做强、做深、做大,在求学问知中排解精神的苦闷与疼痛,以学术研究的非凡成功与乐趣,作为精神苦闷的慰藉和代偿,在精神上传承着“士人”的道德操行。丁帆告诉读者:他们生命价值的不朽,正在于此。
    发源于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实质就是人格审美。当丁帆褒扬“先生们”将文学事业看成精神守望的时候,他真诚地感佩与敬仰。他之所以将他们写得栩栩如生而立在纸上,是因为作者在人格品藻里,将“学人的人格”五个字,大写而成最美的“先生”,这是其品藻人格的个人价值观。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位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杰出的“先生”,因为他本人就是一位热爱高校教育事业的老师。教师的站位与后学“山高人为峰”的视角,决定了作者个人的价值观的建构。在丁帆看来,学人的人格不同于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的钱本位的商场人格,不同于权钱交易、拍上压下的官本位的官场人格,学人的人格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守住作为教师传道授业、立言立德的底线,守住道德家的本真与良知,这就是作为“先生”的最美之人格。
    因此,丁帆的“先生”系列于文化乱象泛滥的当下,特别具有重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他通过一幅幅“先生”的素描,反复告诉读者:中国传统文化将历史上的先哲大儒定位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担当者与传承者,将文人的“风骨”定位为民族之魂的文化符号,这是当下重建文化自信根本中的根本。发扬笔下“先生”们的人格精神,才是匡正知识被软化、教育被放逐、人格被犬儒、学术被腐败等弊端之良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惟其如此,丁帆“颂歌”的单纯和简单,是反复“放大”了的“主旋”,这是丁帆人格书写中最硬气的理性彰显,也是其哲理思索的聚焦之点。
    如果仅是概念式地去表现“风骨”与“脊梁”的基本思想,那就会味同嚼蜡。散文思想穿透力的实施,必须依凭融会的情感;只有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才会使散文产生叩动读者的力量。《先生素描》虽以学生与后学的身份进行叙事,但又是以过往甚密的朋友身份予以回忆的。先生们把他当忘年的小友,学生把他们当老师与亲人,于是作者与“先生们”,是一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自由自在、随意交心的人伦情谊。如今先生们一一作古,当作者逐个回忆各位“先生”时,字里行间充盈着的除了些许疼痛与感伤,更多的是满满的爱与温暖。假如说,作者当年与这些“先生”交往还有求知问学的渴求,那么,今天写怀念他们的文章,则是感念、敬仰与被爱的回望。
    素描的对象是知识精英的“先生”,这在题材上自然更切合于学者散文特点的发挥。《先生素描》的文学表达,不仅在于作者自身对描写对象学养和学术研究成就的“知人论世”,而且还在于作者自身文学素养的深厚积淀。丁帆是属于既从事学术研究又具有散文创作才能的一位学者。这组“素描”作品,有着多方面的文学呈现,这是智慧与诗性的结晶。首先,作者将人物的个性刻画得十分鲜明,牢牢把握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一些细节。如许志英“叼”着香烟可以自由地跟人聊天,陈瘦竹高度近视而不用讲稿、引经据典却准确无误,范伯群在弥留之际与作者竟有洪荒之力的握别,叶子铭迂腐得通宵达旦地写“自我检查书”……这些细节把人物的个性进行了特征性的概括。其次,作者将“先生”的素描放在严峻历史感的背景下予以叙写,加上揶揄、反讽和幽默等文学修辞的渲染,使笔下的人物命运在批判的意蕴中,创造了寓庄于谐的悲剧色彩。初中老师中那位班主任爱对学生祭起的“杀手锏”,乡村老师中那位因自由恋爱而身陷囹圄的冤屈,何西来关于“何老别”绰号的来历等等,都是切合人物坎坷命运的“写意性”渲染。
    此外,作者自创了随笔的个人表现形式。《先生素描》与之前丁帆创作的随笔不同,有着一个写同类人物群体的、相对和谐整一的文学风格。他将“先生们”的生平事迹缩小在“素描”的叙述框架里,以求“传略”或“小史”的艺术概括;将对先生们的学理认知作为品鉴的放大镜,以求人格品藻理性穿透力的深刻;用智慧的修辞和感念的诗情,自由、洒脱地进行梦呓般的“随笔”,以求自我形式创造的高度自由。在丁帆,信手码字,手由心来,什么范式、什么陈规、什么戒律都规约不了他。极度的随意与太多的自由,便成为其“素描”文体最显著的特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