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给冷峻的世界裹上一层暖意

http://www.newdu.com 2019-02-25 人民公安报 潘孟 参加讨论

    在厦门一间书架直抵屋顶的书店里,发现了李娟的这本《阿勒泰的角落》。这本书以作者在阿勒泰地区五地的生活为纲领,记录了和家人一起漂泊的生活,与当地群众相处的温暖之情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感,坦率清澈的情感表达、流畅明快的语言风格,引人入胜。
    在《阿勒泰的角落》中,“我”一直跟着母亲、外婆等亲人辗转牧场做生意,开着“半流动的杂货铺与裁缝店”,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然而作者从中传达出来的却是一家人奋力生活中的脉脉温情。暗夜里,一家人点着蜡烛站在柜台边吃饭,吃的也不过是自己做的面条加点儿烩菜,一边吃一边说说话,说到蜡烛越烧越短,因为太冷太黑谁也不愿去洗碗;驻扎在沙依横布拉克时,妈妈和“我”会轮流带着快90岁的外婆出去玩,即使带着她走不了多远,玩的内容也无非看看那些“极高极远”的山,当“老顽童”样的外婆用四川方言感慨“老子……”的时候,那种可爱的江湖豪气溢于言表。一家人的乐观、勤劳,在艰难环境中的相互扶持也在其中显现出来。
    而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的交往,在作者的笔下也围绕着一层温暖的底色。尽管语言交流并不顺畅,外形样貌也有不同,但因为感受着一样的天空、应对着同样的生存问题,所以作者笔下的他们少了几分隔阂,多了许多亲近之感。面对干家务力大无穷、跳起舞来身轻如燕的叶尔宝拉提妈妈、年轻热烈的喀吾图姑娘,作者写道:“她们粗粝的浓妆后仍是一副安于此种生活的神情,放肆的话语里也字字句句全是简单的快乐。”因为融入其中,没有猎奇、没有差别视角,人与人之间的微妙互动、揣测试探,抛却民族与文化差异,交流的本质最终指向了个体本身,也使文字荡漾出了边疆人独有的人情之暖。
    而书中对于边疆极端、壮阔的自然风貌的描述,让人感叹自然力量的强大,也因此心生对自然的敬畏感。书中写“我”在河边洗衣服的时光,夏天的太阳明亮热烈,“像是在把人往白里照,越照越透明似的,直到你被照得消失了为止”。而在某些静谧的人烟空无的时空里,人的存在被无限弱化甚至彻底消失,每一朵微小的花反而显现出它的独特之处,“它们更像是一串串带着明显情绪色彩的叹号、问号和省略号,标在浑然圆满的自然界的暗处”,使人感慨“究竟是什么样的心思和力量,让这个世界既能产生磅礴的群山、海洋和森林,也能细致地开出这样一朵朵小花儿”。作者写住在巴拉尔茨时,住地的对面是悬崖,下临巨大的空谷,“我”想画画门口的风景,“它看上去那么单调,在静默中屹立了不知多少年”,却发现它比千变万化的事物更难把握。“我”的画笔最终无从下手,像是“到了最后时刻依然对世界一无所知的人”。自然用许多类似的体验让人感受到,“我所知的那些也就只能让我在人的世界里平安生活而已”,大自然有我们远远未知的深奥智慧,人所知甚少,唯有保持谦卑。
    除此之外,作者的语言风格也被诸多评论认为是作者最直观的魅力。全书读来流畅轻快,那种毫无修饰感的坦率,像一个噼里啪啦说个不停的小姑娘在对着你坦诚地诉说所见所闻。许多浑然而来的妙语,也令人忍俊不禁。比如写金鱼,会写“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妙曼地晃动闪烁”;写树,会写“远处空荡荡的原野里有一棵树正在回头张望”;当孩子们听到行长来了后,她会这样描述“这棵栖满了孩子的树在下一秒内,像掉果子一样,扑扑通通,转眼就掉得一个也没了”……
    读完整本书,让人感到的是温柔的暖意,但我们都知道这份暖意并非来自那个冷峻世界本身。就像作者在序言里说的,“因为动荡才贪恋宁静与一成不变;因为历经暴力,才更愿描述平安与温柔;因为悲伤才敏感于喜悦”。也许是因为明白了人世的悲凉底色,才更加对在自然与宇宙深不可测的时空舞台里谨小慎微生存着的生命,环抱着无比温情的暖意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