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晏子显功底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月14日,你的英译本《晏子春秋》由欧洲著名出版社——博睿出版社(Brill)出版发行,这也是《晏子春秋》在西方世界的首部全译本。请问你为何对《晏子春秋》情有独钟?你又是从何时开始翻译《晏子春秋》的?用时多久才完成了这一英译本?你如何理解晏子这一历史人物? 米欧敏:中国先秦诸子典籍大多已被译成英语,然而,《晏子春秋》因各种原因而未有英语全译本。翻译《晏子春秋》的初衷缘自于我在古代汉语方面的研究历程。我选择《晏子春秋》作为翻译项目,是因为我对晏婴的性格很感兴趣。他是一个经历过大灾大难的人。在面对战争、暗杀等极端困境时,他一直尽力去做正确的事情,并试图在家国之间寻求平衡,负起自己的责任。如果他在外边做错了事,那么他的家人就会面临危险:这种平衡对他而言并不容易。他犯了很多错误,但他已经尽力了。晏婴经历的这些苦难给人的印象十分深刻。 我翻译《晏子春秋》大约用了一年时间——也许是一年半,这很难说,因为我的翻译时断时续。《晏子春秋》中的一些故事非常个性化,与我们在其他中国古代典籍中读到的内容不大相同。晏婴作为公元前6世纪齐国的历史人物,生平资料较少,并且其真实性也难以考证。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齐国公室式微,姜齐将由田齐政权取而代之,在此动荡的历史背景下,晏婴接任父亲晏弱的职务,出任齐国上大夫,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50多年,以其政治远见的卓越、外交手段的灵活以及勤恳节俭、作风朴实的为人,为齐国的内政外交作出了突出贡献。晏子的聪明机智和能言善辩,史上留名。 在我比较喜欢的《晏子春秋》的故事里,晏子都有令人意想不到的智慧之举,他一直在挑战中国古代已有的行为方式,也一直挑战一些人的先入之见。晏子还会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和建议,这些都是我喜欢他的原因。另外,我对晏婴谈及的爱情和婚姻故事也比较感兴趣。爱情和婚姻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却是多数中国古代哲学家考虑不足的事情。例如,我们对孔子的妻子了解多少?对庄子的妻子了解多少?这些女性对自己丈夫思想的形成可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她们的这些记载都已失传不见。但是,在《晏子春秋》215篇的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中,就谈及了晏婴与妻子的关系,还涉及晏婴本人关于爱与性、结婚与离婚的个人看法。晏子在故事中讲述了他自己是多么疼爱和信任自己的妻子,表明妻子对自己的生活是多么重要,有些故事还通过妻子的实践体现了晏子的相关思想。这些都有助于我们理解晏子为什么能够以其特有的方式来谈论婚姻的重要性,为现代人深入了解早期中国人的生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难得的史料。 《中国社会科学报》: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你曾收集过很多关于《晏子春秋》的评论和学术著作,请简单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米欧敏:我参考的关键文献是吴则虞的《晏子春秋集释》(1977),该书在文本梳理方面很是精彩,但在文本含义的解释方面,它的参考价值却没那么大。王更生的《晏子春秋研究》(1976)对我理解《晏子春秋》也特别有用,它有助于我深入了解文本的含义,但他的文本有时候显得十分古怪。本来,《晏子春秋研究》的文本是按主题排列的,这有助于读者理解编者的编排意愿,而王更生在很多地方对文本做了改动,却没有给读者作出必要的解释与说明。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介绍一下你所搜集到的《晏子春秋》早期英语译文,这些译文与你的翻译与研究有何相关性? 米欧敏:在我的《晏子春秋》英译本完成之前,西方还没有一本完整的《晏子春秋》英语全译本。我之前所搜集到的《晏子春秋》的英译材料也多是节选译文,十分零散,这些英语译文对我翻译《晏子春秋》全书的帮助不是很大。后来,在我动手翻译《晏子春秋》时,就没有再过多地去参考这些译文,因为我担心自己会受到它们的负面影响。 但《晏子春秋》的现代白话文译本对我帮助很大,这个译本就是王更生的《晏子春秋今注今译》(1987)。另外,《晏子春秋》里的一些故事也曾被译成了德语,据说艾施文·冯·利佩(Aschwin von Lippe)曾在20世纪40年代致力于完成一个德语的全译本,但是,他的这个全译本最终也没有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报》:翻译《晏子春秋》时,你采用了怎样的翻译模式? 米欧敏:准确来说,我并没有什么固定的翻译模式可言。因为翻译《晏子春秋》这样的中国典籍,其翻译风格和翻译方法一般都由典籍本身的内容决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译者对书中理解的具体内容及深度决定的。我对《晏子春秋》这一典籍与其他出土文献的内容(以及未经证实的文本)之间的关系也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与足够的好奇。这种爱好与兴趣改变了我研读中国典籍的方式。我也做过其他古典汉语文献的翻译,但每次的翻译表达都会有所不同。我认为,译文中的这种不同也是必然之举,因为我们的译文要反映原文本的不同特质。 《中国社会科学报》:翻译《晏子春秋》的过程中,你感到最困难的部分是什么,又是如何处理的? 米欧敏:翻译《晏子春秋》的困难在于文本自身的意义不明,如果原作文本中的某些部分意义不清楚,那么译者理解起来就很困难。另外,《晏子春秋》也没有任何早期的评论可资参考,所以我们也不知道人们过去是如何看待这本书,或者他们是如何解释书中的这些难解段落的。这种情况正好与《论语》截然相反,因为《论语》拥有太多的评论可资参考,以至于译者往往不知究竟该遵循哪条解释。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翻译《晏子春秋》过程中,你得到过哪些朋友的帮助? 米欧敏:在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工作,有一些文献是自己无法获得的。因此,我就特别需要当时在伦敦工作的助理张贝贝的帮助。她现在就职于岳麓书社,致力于中华帝国的婚姻仪式的历史研究;当时我也很需要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卢克·汉布雷顿(Luke Hambleton)的帮助,他可以帮我查找到一些稀有的书籍,这对我的研究很有帮助。除此之外,香港浸会大学陈汉文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颜子楠教授对我的研究支持力度也很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