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胡建华:什么是新描写主义

http://www.newdu.com 2019-01-31 今日语言学 胡建华 参加讨论

    编辑部按:
    本文刊于《当代语言学》2018年第4期“走向新描写主义”专栏。发表稿根据作者在“2017当代语言学前沿:走向新描写主义”论坛(曲阜师范大学,2017年12月1-2日)上的发言修改而成。
    新描写主义(New Descriptivism)是一种学术思潮、研究取向和学术价值观。
    新描写主义不限于特定的理论分析框架,而是在跨语言比较的视野下,追求以理论的眼光,通过不断发展、更新的科学分析工具,对显性或隐性的微观语言事实、现象和结构进行细颗粒度的刻画和描写。
    新描写主义精神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重视语言学理论工具的建设,二是强调跨语言比较,三是注重微观语言事实以及显性或隐性结构的细颗粒度描写,四是力求通过微观描写、刻画和分析来揭示语言的共性与个性。因此,新描写主义的描写是以理论为工具而进行的描写,是在跨语言比较视角下进行的描写,是注重微观细节刻画并力图以微观通宏观的描写。
    新描写主义的描写和分析基于特定的理论框架,带有理论的品位和眼光,即顾准所说的理论“有色眼镜”,但描写和刻画所依据的条件以及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应具有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所描写的语言事实应力求得到独立验证。新描写主义反对为了迁就理论而选择性地使用语言事实,它对任何语言学理论所信心满满地宣称的理论问题的完美解决,始终保持着一份理性主义的冷静。在现实之中,理论往往不是解决了什么科学问题,而是把一个科学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或者置换为一系列与之相关的问题,并在问题分解和置换的过程中加深了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新描写主义以演化的眼光来看待理论,认为不断演化、更新的理论是将描写进行到底的基础。因此,新描写主义尤其注重语言学理论工具的建设,强调区分科学道理的简单性与科学工具的系统性和复杂性。简单的科学道理,若是没有一套系统、复杂的科学工具,即指导语言研究的科学理论,不经过条分缕析、旁引曲证的复杂推演步骤,是无法逼近的。
    新描写主义是一种实证主义研究路向。它秉持科学理念,讲究语言学分析、论证的可证伪性以及理论的一致性(consistency)(Popper 2002 [1935])。在生成语法研究中,经常有人喜欢假设一些空成分的存在或抽象移位的发生。做出这样的假设,就其本身而言,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当假设存在各种空成分、空移位的时候,一定要给别人留出可以证明其不存在的机会和可能性,即可以对其进行证伪的机会和可能性。可证伪性是定义科学发现、科学规律的基准,是科学与巫术的分界线。科学研究如果不讲究可证伪性,各种不受限制的假设就会泛滥,那样就不会真正地解决什么问题。所以,在经典的生成语法研究中,假设空成分的存在以及隐性移位的发生,都是要用相应的诊断(diagnostic)手段来显示给别人看的。比如,要让别人相信隐性移位的存在,就要设法显示它具有和显性移位一样的移位效应。如果无法显示隐性移位可以表现出相应的显性移位所具有的句法效应,我们当然有理由不相信其存在。(胡建华 2016)
    新描写主义反对那些无法证伪、在理论内部兜圈子(贴标签式)的研究。它主张使用特定的理论分析工具去深度挖掘一些微观语言事实,描写语言的微观句法/语义(micro-syntactic/semantic)特性;在研究中,它侧重寻找能够鉴别所研究语言项目特性的区别性句法环境(distinctive syntactic environment)并利用这一区别性句法环境对它们在微观句法、语义层面上的异同进行刻画和描写。新描写主义认为,虽然在若干句法环境中,一些在微观句法语义层面上并不相同的语言项目可能表面上表现类似,但在区别性句法环境中,它们就会有不同的表现,而这种在特定环境中的不同表现,很可能就是它们本质特性的反映。(胡建华 2006,2009)
    新描写主义不是事实归纳派,也不是绝对真理派,而是承认现实复杂多样性的多元实证派。自然语言的语法系统,其运作既有简单、有效、经济、可靠、稳定的特点,也有灵活、多变、特异、无序的特性,而这一切都反映了语言的本性(nature)。语言学研究,如果无视人类语言事实的深度复杂性,偏执于理想中的简单一致性,就很可能丧失经验科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那份闪耀着理性主义光辉的冷静。(胡建华 2016)
    新描写主义以演化的眼光来看待语言学理论,看重理论但不迷信理论,不把理论看作需要通过“牺牲”语言事实去维护的信条。它认为任何语言学理论都不过是一种观察语言事实的“有色眼镜”,具有临时工具性的特点。任何语言学理论工具在更好的、新的工具出现之前,仅具有临时有效性。
    新描写主义反对把描写和解释对立起来。它认为,解释经常寓于描写之中,而深度的刻画和描写就是解释。在语言学研究中,目前还没有凌驾于描写之上的解释。现有的那些所谓的解释,凡是站得住的,实际上都是对语言事实或现象的深度刻画和描写。对深层次的微观或隐性事实的挖掘、对事物之间微观或隐性关系的刻画,是描写,也是解释。解释是把握事物之间微观或隐性关系的一种尝试,而没有好的理论,就没有好的观察和分析工具,因此也就很难观察到事物之间的隐性联系。无法做到观察充分,也就无从描写,更谈不上解释。
    新描写主义追求对语言事实或现象的细颗粒度的微观描写和刻画。它从个别的微观事实描写入手,旨在通过局部描写勾勒整体,正如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所言:从一粒沙子看世界(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到新描写主义运动中来,以特定的理论眼光,以“微观主义”的精神对事物本身及其运作环境进行深度刻画、精细描写,把描写不断推向纵深,以加深我们对语言本性的认识。认识无止,描写不停。
    引用文献
    
胡建华,2006,焦点与量化。汉语形式与功能国际研讨会,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胡建华,2009,焦点与量化。见程工、刘丹青主编,《汉语的形式与功能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83-91页。
    胡建华,2016,“他的老师当得好”与论元的选择——语法中的显著性和局部性。《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435-55页。
    Popper, Karl. 2002 [1935].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本文转自公众号“当代语言学”,已获得授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