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读后感心得体会

http://www.newdu.com 2019-01-09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读后感心得体会:
    逸爸在2016年读过这本书。近期,在家长群内与各位家长分享了此书中的要点,借此重新读了一遍。我把要点梳理一下作为读书笔记,分享给更多家长。
    为什么要分享此书?
    第一,作者伯恩斯坦在家庭教育方面经验丰富,曾帮助1000多个孩子和家庭修复关系。与有些西方学者的书相比,伯恩斯坦的语言相对接地气,符合中国家长的口味。
    第二,似乎孩子叛逆问题是家长们讨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也是家长们在教育孩子中遇到的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
    第三,我们对孩子的“叛逆”误解太深,需要重新认识。误解深,因为:1.千年来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成人们产生根深蒂固的观点:叛逆=不乖、不孝、不敬;2.儿童心理学和脑科学,刚刚进入现代家长的视野,缺乏这些知识的情况下,没有能力理解“叛逆”背后的原因。
    这本书里讨论的孩子,是4岁至18岁,也显而易见吧。3岁前,孩子自我意识很弱,谈不上叛逆。18岁后呢,如果再叛逆,那基本是很难再拉回到正轨了,18岁后的成年人,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
    作者伯恩斯坦,在书中介绍了一个10天计划,每个章节教述一天家长所需要做的是。是的,您没有看错,是指导纠正教育家长,正可谓家庭教育的核心:“孩子病了家长吃药”。
    
    第一天
    掌握你的孩子为什么会叛逆
    我们普遍认为,儿童时期、青春期都可能出现一段时期的叛逆期,是正常的必须经历的叛逆期,等过了就好。但是,作者指出,我们不能就这么被动的等待,等待可能会让问题变得更加糟糕。帮助孩子,学会恰当地表达自我,是我们作父母的天职,不要让孩子为其糟糕行为找到任何借口。
    先给大家一个测试孩子大概的叛逆程度:1至5分
    我的孩子常常发脾气
    我的孩子常常与成人发生争执
    我的孩子常常公然反对或拒绝遵守成人的要求或规则。
    我的孩子常常故意惹烦别人。
    我的孩子常常由于自己的过错而责怪别人
    我的孩子常常怀恨在心或者恶意十足。
    然后再问问自己:
    1.这些行为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2.在什么情况下这些行为会发生?
    3.是否有任何曾经发生的消极事件在影响着我的孩子身上正在发生的这些行为?
    4.如有可能,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处理好曾经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消极事件?
    5.我打算怎样应对孩子现在的这些行为?
    注意下面的思想你有没有,作者把它称为“毒害性思想”
    质疑为什么会要孩子
    你对孩子的叛逆怨声载道:抱怨孩子让你和家长精疲力竭。
    你对于如何才能控制局面一点头绪也没有。
    你感觉受到了操控。
    你感觉对婚姻生活失去了热情。
    你觉得内疚。
    你觉得自己做父母真是太失败了。
    如果有以上的负面感受,请在孩子面前作出些改变吧
    微笑、握手、拍怕孩子、多靠近孩子、说“我爱你”、交流时目光接触、拥抱、点头、给予表扬、给予奖励、鼓励参加活动
    糟糕的是,我们很多家长会习惯性地作出消极行为:
    吼叫、嘲笑、刺激挑衅、讽刺挖苦、撒谎、打骂、忽视、唠叨、说教、打断、羞辱、纠结于过去、批评、跟别的父母闲言碎语、威胁、贬低、扔东西、否定感受、没有耐心、不切实际的期望
    逸爸发现中国家长们应该或多或少有上述这些行为
    1.吼叫(这个作者在接下去的章节中会专门来阐述吼叫的坏处);
    2.唠叨:唠叨是常犯的“病”,是实在没有办法的表象。
    3.打断,否认孩子的感受:部分中国家长习惯于傲慢,总是认为,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完全不理会孩子的感受,独断专行。交流时,不给予尊重,喜欢打断孩子的表达。
    4.尖酸刻薄的挖苦:也是相当擅长的部分。它阻断了和孩子之间的有效沟通。
    5.说教:带着高高在上的姿态,与孩子灌输道理。
    第二天
    理解你的叛逆孩子
    哪个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但不幸的是,很多家长不知道要去理解或如何去理解孩子。
    作者给出如何试着理解孩子的方法:
    倾听是关键
    学者M.ScottPeck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中对倾听的价值进行了探讨。他说:如果我们倾听孩子的专注程度和认真态度,就像听一位伟大的演讲家演讲一样,就等于赠予了孩子一件珍贵的礼物。
    那么有如何做到倾听孩子呢?作者也给出了建议
    1.保持目光接触
    2.消除分心:有些家长和孩子沟通时相当敷衍,你管你说,我管我玩手机或做别的事。
    3.倾听时切忌开口:不要打断孩子,可以微笑和点头来回应
    4.让孩子知道你确实在认真听
    5.不要一味地批评孩子
    孩子需要你的爱和认同
    孩子的叛逆行为可能引起家长的质疑:孩子到底有多重视家长呢?在过去与叛逆孩子打交道的20年中,作者告诉我们:几乎没有孩子否认他们爱自己的父母。就是那些把门关得砰砰响的孩子、从商店里偷东西的孩子、与父母恶语相向的孩子、拒绝上学的孩子、打破窗子的孩子、对父母进行人身攻击的孩子,他们也承认是爱父母的。
    要记住的是,孩子太渴望爱和被家长认可。可是,他被锁定在消极行为之中,使得我们懒得想办法向他表达爱。不管孩子表现得有多生气、有多拒人于千里之外,千万别忘记让我们的孩子知道:我们是多么珍重和关爱他。
    误解会引起更多的叛逆行为
    在父母和孩子的沟通中,往往会出现误解对方的情况,从而导致叛逆升级和恶性循环:孩子的叛逆行为——家长缺乏理解——更多的叛逆行为——家长感到沮丧。
    引起你误解孩子的九大陷阱:
    1.期望你的孩子能够做他并没有准备好的事情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有些家长们的急功近利体现在教育孩子身上。家长总是要求过高,或者不切实际地要求孩子做不符合年龄段的事情。
    2.对偶尔的不良行为上纲上线(青少年有表现叛逆行为的自然倾向,这并不意味着他总是会叛逆)
    3.阻止你的孩子表现得像个孩子
    逸爸认为这点作者提出的非常到位!现在的父母,太容易忘记孩子到底是什么样子了,从而期望孩子表现得像个小大人一样。一个健康的孩子可能非常人性、吵闹或者注意力不集中。
    正是我们这个社会及其对完美行为的期望有些不正常,才使得我们不容易把孩子当孩子看。以前我拿动画片小猪佩奇举例,其中一集讲述了:小猪佩奇和弟弟乔治,在泥巴水潭里玩耍,佩奇妈妈没有阻止,并让他们穿上靴子。当他们玩得浑身是泥巴回到家时,读书笔记.猪爸爸并没有责怪,而是答应了孩子们吃完饭一起去玩。结果全家都在泥巴水潭里玩耍,都弄脏了。这就是让孩子尽情地在他的年龄段玩耍的典型例子。我们中国父母,很多时候摆出正经严肃的样子,限制了孩子太多本应该属于他们的快乐。
    4.期望孩子满足我们的需要
    5.把孩子的错误归咎于他个人
    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成人经常犯错,何况孩子呢?
    6.忘记了责备和批评会带给孩子多大的伤害
    许多父母已经知道体罚是有害的,但却忘记了言语上的责备、侮辱也同样会造成伤害。
    7.忽略了充满爱意的行为疗法
    8.忘记了我们是孩子的学习榜样
    如果孩子因为打人而被我们打了,这只是向孩子证明了打人是可以解决问题的,至少在有权力的情况下可行。
    9.只看到外在行为,而没有注意到孩子内心的爱和善良动机。
    第三天
    避免掉入大喊大叫的陷阱
    大喊大叫的问题非常严重。
    作者给出一个将心比心的例子:
    想象当你的配偶、老板或者其他人对你大喊大叫时,你会做出怎样的回应?
    当你被大喊大叫后,你会热情、积极地做出回应并急切同意每个要求吗?
    你会在心里谋划如何对向你大喊大叫的人报复吗?
    你觉得特别无能为力吗?
    你被人大喊大叫后产生的消极想法和消极感受,是不是很久都不会消失?
    答案我想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当你想对孩子大喊大叫时,请做到将心比心。
    为什么不要大喊大叫?
    #大喊大叫不会让你孩子的行为所有改观
    #会妨碍处理正在发生的事情
    #对有些孩子而言,也是一种“关注”。他们会用捣蛋的方式引起你注意,因为他知道你会大喊大叫,进入失控状态
    #孩子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别人大喊大叫
    #会传递信号给孩子:你不值得我心平气和与你说话。你挨骂是自找的
    #降低孩子对你的信任,他不会再敞开心扉和你交流。
    可家长说,我就是控制不住,有时候都不知道什么原因大喊大叫...那请你看看是不是以下这些原因:
    1.因为大沮丧了,没有其他办法处理这个情形
    2.因为我小时候父母也对大喊大叫,我就学会了这个方法
    3.因为这已经成了我的习惯
    4.因为我相信这是唯一让孩子听话的办法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好:未经反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反省一下:
    你大喊大叫的频率是多少?
    你通常会为什么样的事情大喊大叫?
    你的孩子会对你的大喊大叫做出怎样的反应呢?
    在你大喊大叫之前,你是怎么想的?
    大喊大叫之时,你是怎么想的?
    大喊大叫之后,你是怎么想的?
    第四天
    避免权力争夺
    没有什么事情会比你与叛逆孩子进行权力之争更糟糕的了。权力争夺通常非常激烈、很情绪化,甚至丑态百出。你们往往两败俱伤,你甚至会更惨。权力争夺会产生报复心。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报复形式通常是顶嘴和扔掉食物。五六岁孩子的报复行为可能是拒绝收拾玩具。10岁可能是用咒骂你,破坏东西。等到十六七岁,报复行为可能是抽烟饮酒、疯狂购物、早恋、辍学、夜不归宿甚至自杀。
    现在来评估一下你和孩子处于权力之争时你所起的作用:
    如果我放弃控制孩子,我会害怕发生什么?
    在和孩子处于权力之争时,我在想些什么?
    当我拒绝孩子作出的选择时,我一般会想什么或什么感受?
    有时候为什么我会对一点小事不依不饶?
    如何避免权力之争?
    改变你的心态
    #应对叛逆孩子,不是要操控他,而是要让他自我感觉良好
    #当你心平气和表达你的想法时,孩子会听
    #没有哪个成人会说,当时父母太理解我了所以渡过了一个可怕的童年。
    在中国家庭中,权力之争是十分普遍的。旧社会,孩子是没有选择的服从,因为社会价值观如此。如果敢与父母争夺权力,那就是大不孝!而今社会,很多家长还是会有家长权威不可动摇的思想,常常把“我是你老子就该听我的”挂在嘴边。如今的孩子思想活跃,追求自由民主,对这种思想除了鄙视还是鄙视。所以家长们必须改变,改变思维,改变心态。
    第五天
    加强孩子的积极转变
    叛逆的孩子们想要自我感觉良好,但他们并不总是知道怎么做。所以,常常提醒他们保持自我感觉良好,就是家长要做的工作。最简单的方法是,去夸奖、奖励孩子。通过给予奖励来加强孩子的行为,这个过程叫做“正强化”。
    不过,作者提醒,奖励和贿赂要区分开来。最好的奖励往往是口头的,非物质的。现在的孩子被物质包围。你给出所谓的奖励,未必能打动孩子的心。中国父母太吝啬自己口头上的赞美,比如“我们为你感到骄傲”、“我的很佩服你最近所作出的努力”等。
    那么,怎样表扬你的孩子呢?
    态度要真诚;
    表扬要适可而止(有些家长要么不夸,夸起来没完没了)
    表扬体现对比(让孩子知道,现在做的比以前的要好)
    越快越好(一发现进步的地方,就要表扬)
    表扬要多样化和见机进行
    家长们不妨试着把一些可以表扬的点写下来:
    比如,孩子会叠被子、自己刷牙、会关心别人、非常独立、会道歉、友好、完成作业、有创造性、有兴趣爱好、有良心善良等等...
    之前说口头奖励很重要,不是排除一切物质奖励,但是最好遵循以下几点:
    1.了解你的孩子会看重什么
    2.与你的孩子有关
    3.不要让物质奖励完全代替口头奖励:就是即便你给予了物质,也要加上口头奖励。
    4.要在遵守在行为后给予奖励,不是在行为前,那就可能变成贿赂了。
    5.物质奖励掌握好度,比如小朋友喜欢糖,家长如果给她一大包就不合理了。
    好了,奖励孩子的行为结果很重要,但也不要忘了孩子努力的过程
    @表现出你对孩子无条件的信任
    @表现出你对孩子有信心
    @寻找以前有力的例子鼓励孩子去采取下一步行动
    @引导孩子把大任务分成小任务
    作者在第五天里,提出了“正强化”这个概念。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正能量”。经常给孩子正能量的同时,也要给自己输入正能量。
    先是和自己积极的对话:
    “虽然我犯了一些错误,但我仍然能够尽最大努力去做我认为最好的母亲/父亲”
    “我可以留一些时间给我自己,而且不会觉得很内疚”
    “在我教育孩子时,即使他们不会立即接受,我也会非常冷静、坚决和非控制,我感觉自己很棒”
    “虽然被感激真的让人觉得很不错,但是,我没有必要让自己在获得孩子赞成时才感觉良好”
    然后也给自己一些奖励:
    抚养孩子不易,调教叛逆的孩子更不易,也该给自己一些奖励,不是吗?
    做一个美甲~
    做一个SPA、泡一个温泉~
    买一件新衣服~
    出去和闺蜜逛街~
    去一次旅行~
    读一本好书~
    第六天
    依靠纪律约束
    什么是纪律?
    你会用什么方法来管束孩子?
    孩子对你的纪律约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在你用纪律约束之前、之后有什么感想?
    作为家长,你有没有想过以上这些问题呢?
    在英语中,纪律是Discipline,词根disciple是教学的意思。所以,纪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教育和支持孩子的方法,而不是惩罚作为目的。
    可靠的纪律是关爱和理解
    举例:一个8岁的孩子偷妈妈的钱,因为妈妈拿走了自己的游戏机,妈妈拿走游戏机是因为孩子在学校表现的不好。
    妈妈是不是需要更多的理解孩子为什么在学校不好?来取代只是简单的没收孩子的游戏机。如果妈妈不去理解第一个问题,她可能会对孩子偷钱的问题又暴跳如雷,结果采取新惩罚,恶性循环不幸地开始了......
    什么时候必须进行惩罚呢?
    指导方针:
    你的孩子打破了你们共同制定的规则吗?如果孩子没有打破,让他承担后果就不合理了。
    你对孩子的期望是现实的吗?
    家长往往对孩子期望过高,然后一旦孩子达不到要求,就失望至极,乃至惩罚。
    你的孩子意识到错了吗?若果没有意识到,就向他解释为什么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给予纠正的机会。
    如果孩子知道是错误的,还是会去犯错,那么就需要孩子承担“后果惩罚”。
    言行要一致
    很多家长口头上已经把惩罚错失或者奖励方案说出了了,但是真正要实施的时候,自己却忘了或故意不执行。这种言行不一致的做法,会大大降低你的孩子的管束效率。孩子觉得你的话是儿戏,不值得信任,所以也不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六个有效纪律的秘诀:
    1.以身作则
    2.设定限制,但别设定过多规则(设定纪律前,多问自己一些问题,多过大脑)
    3.在制定规则时,必要要让孩子参与。(父母制定了很多规则,孩子却不知情,或者被动接受,很多时候孩子会觉得不公平)
    这点老顾很有体会,我在制定很多规则时,经常让孩子自己先说,然后我进行修正。
    4.帮助孩子理解规则以及破坏规则的后果
    5.告诉你的孩子你多么爱他。
    有效的纪律不是为了证明你是掌控者
    作者在此强调了非控制态度,家长总是以“纪律维持者”自居,陷入“专制型、权威性”家长的误区。有的家长甚至期望孩子犯错,然后觉得自己制定的规则派的上用了,我想说,“这是什么心态?”
    关于体罚
    研究表明,体罚是没有效果的。为了避免体罚,孩子会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但如果没有管着时,孩子又会随心所欲了,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行为正当和不正当之间的区别。而且,体罚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过分纵容
    与体罚形成对比的是过分纵容,宠爱,对孩子的叛逆行为不管不问,逐步失去家长的威信。很多家长还得意洋洋的说,我在家里扮演的是白脸,和孩子就像朋友一样,不听话了就让妈妈/爸爸管。
    第七天
    调动家人的支持
    兄弟姐妹的力量
    叛逆孩子行为不良,那家里其他孩子做了什么?
    其他孩子对叛逆的孩子的行为有什么感受?
    千万不要拿叛逆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问题孩子”,然后与所谓的好孩子产生距离
    婚姻越牢固,孩子的叛逆行为越少
    把孩子的重要性放到你的配偶前并不明智。照顾好自己的婚姻生活是教育好孩子的基础。有些妈妈或爸爸会理直气壮地说,我爱我的孩子多过于我的爱人。
    经常吵架的夫妻,会给孩子十分强烈的不安全感。
    而且记住,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
    吵架往往是为了孩子的事情,应该双方都要保持学习的心态,多学习教育孩子方面的知识,从而达成更多共识。
    夫妻之间应该有一些除了亲子活动外,属于自己的活动、兴趣:
    比如一起做个按摩;一起做晚餐;看个电影;一起上课充电;一起健身;参加艺术活动;参加书友会等等...
    第八天
    减少孩子在学校里的叛逆行为
    老师对孩子的重要影响
    如果老师应用不正确的方式对待孩子的叛逆行为,可能会使得孩子的叛逆行为更加严重。
    教学风格影响孩子的自尊心
    父母应该留意老师如何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如果老师肯定、支持学生,他们就能帮助学生,让学生对自己以后的生活充满信心。叛逆孩子需要能帮助他们的老师。老师会深刻影响孩子的自尊心:
    1.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尊心与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成绩有关。
    2.老师可以通过他们讲话的语调、表扬、关心和善解人意的倾听,来帮助学生提升自尊心。
    3.提升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尊心是老师教学技能的一部分。
    4.如果能提升学生的自尊心,就能帮助他们觉得自己是被接受的。这让他们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作为家长,需要支持学习工作而不只是一味抱怨,老师一般都会很开明地与你合作来帮助孩子。
    第九天
    克服顽固性障碍
    辨别顽固性障碍
    -注意力确实多动症
    -学习障碍
    -抑郁症
    -酒精/药物滥用
    -健康问题
    如果孩子的叛逆,是由于有这些症状导致的。需要家长多了解这些症状的原因,然后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灌输些相关知识给孩子,然后寻求更多专业人士的帮助。
    第十天
    从长远减少叛逆行为
    作者在最后一天里,基本上总结了之前9天我们家长所需要努力的做的事情。
    逸爸尝试用几个关键词来总结一下:发现问题、理解、将心比心、耐心、自我学习、自我意识、情绪控制、良好沟通、制定规则、自我调整。
    作者写此本书的初心:
    其实每个人,包括小孩子都会“永远于乐接受真正成为人是什么样子的呼唤,并且留心这种呼唤,在生命之旅中与其他人同行”。但是,我知道,真正成为人的样子就是不断修炼一颗助人、助己的心,并不断努力增加助人、助己的能力,从而能够更多地付诸助人、助己的行动。一旦接受了这个样子的人的形象的呼唤,在生命之旅中就会与他人风雨同舟、携手前行。喜欢研究与孩子生命成长相关的家庭教育,喜欢撰写和翻译家庭教育的著作,缘于我的“助人就是助己”的人生信念,缘于我“助人为乐”的幸福体验,更缘于我的个人兴趣和专业追求。
    逸爸要分享的下一本书是,《宝宝也是哲学家》。通过大量的观察以及同很多的家长交流后,我发现一个育儿过程中我们家长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是——看不懂孩子。于是,我不断挖掘一些能让我们看懂婴幼儿和青少年的书籍,并分享给家长们。这本书就是其中一本。
    作者是儿童学习和发展研究的领军人物,首位从儿童意识的角度深刻剖析哲学问题的心理学家。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本书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充满情感与智慧的角度,从一种崭新的角度去欣赏童年的丰富性与重要性。作者:逸爸
    « 上一篇下一篇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