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中国》读书笔记800字: 我原本以为纪实类的书籍会没什么意思,更何况是一个外国人写的关于中国的纪实书籍,可是《寻路中国》却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彼得.海斯勒从一个非常客观的角度去描述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变革,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海勒斯这个旁观者眼光非常犀利,看完他的记录后很有感触。 开篇《城墙》中对于中国以前的纸质地图的描述就引起我的共鸣,分不清东南西北的我从来是看不懂纸质地图的,毛细血管似的小路名字都没有,如果进入偏僻地区,要想知道自己到了哪,除非问路人。问对了人还成,要是问错了人就要南辕北辙了。还好今天科技改变生活,现在我们去哪带上百度地图就好了,不用分清东南西北,知道左右就行。海斯勒出行的车是在国企租车店租的,主管人还不错,只是管理上不思进取、不求发展,哪怕是后来这样的租车店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家国企租车店却依然如故,丝毫感觉不到竞争的压力,这样的经营模式是注定要被市场淘汰的,就像以前农村卖小商品的合作社一样。 “榆林城北,长城正在一点一点的被掩埋掉。一个巨大的明代城堡---镇北台---孤零零地守在地平线上,城墙向西南蜿蜒进入了沙漠地带。”“中国人对长城所做的唯一研究,是在学术圈外进行的。由业余历史学家组成的小群体试图把田野考察和文本研究结合起来.....”读书笔记.读到这里有种酸楚感,长城,在没有起重机和运输机等建筑工具的古代,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战争年代抵御外敌,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而今有的地段光秃秃的城墙、杂草丛生的沟谷,感觉像个迟暮落寞的将军,没有多少人对它的历史和未来感兴趣。在改革开放初期,经受长期贫穷之苦的中国人急需发展经济,普通民众更是如此。而对于我们人类长远发展来说,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同样重要,这也是我们今天读书的目的,不为名利,只为精神富有。 这本《寻路中国》我还没有全部看完,上面是看完第一部《城墙》后的一点体会。作者:李璐 « 上一篇下一篇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