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书笔记及感悟4000字: 最近我读了《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这本书,有一些感想。 曾国藩被称为圣人,与孔子不同,他所处的时代离我们比较近,这使我们能够了解到他的一些生活细节。 曾国藩的大量书信和日记被保留了下来,这使得后人能够了解他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所思所想。 这本书写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详细交代了曾所处的环境,让读者到现场感受曾的无奈。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曾国藩的事迹偶有耳闻,知道他很了不起,但没有深究。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曾国藩有了一些跟世人不同的观点。 一、要成大事必须学会妥协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天平天国运动肆虐,官场腐败、清军腐败无能。 他写信给皇帝,直言不讳地指出皇帝的错误,结果差点被皇帝杀掉。 他以个人之力对抗整个腐败的官场,结果使自己被排挤,事业处处受阻。 受挫之后,他大彻大悟,改变了自己。从刚正不阿变得外圆内方,以前瞧不起的虚伪、圆滑、机诈也开始用起来。也不管官场的腐败了,只要有利于自己的事业,能团结的力量都尽量拉拢。 他统帅的湘军攻下城池之后,在城中大肆烧杀抢掠,他却不闻不问。这种做法,对他这样的大儒,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这也是他学会妥协之后的结果。 那时候当兵风险极大,若不是有利可图,谁会参军?腐败的朝廷解决军费很有限,且被层层克扣,不得已才放任军队自己解决军费。 要解决太平军屠杀百姓,糟蹋国家的问题,就必须有一只战斗力强的军队。要有一只战斗力强的军队,就必须保证军队的给养和高收入。百姓参军不是因为道德高尚,而是想建立军功,想发财,想出人头地。 湘军的一些做法与土匪无异,但为了更宏大的目标,一些事情只能妥协。曾国藩本人不从抢掠中获利,一生俭朴清贫。 曾国藩一生中做了很多不符合儒家道德规范的事情,甚至很奸诈、很“小人”,但大多有苦衷,为了大目标不得已而为之。 二、不当的政策会危害社会 清朝官员的腐败,其中的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朝廷的小算盘。 清代对官员实行的是“低薪制”、“薄俸制”,为的是节省国家财政开支,或者说皇帝抠门,不愿意给官员高薪水。 清朝官员的薪水低到什么程度,曾国藩在当七品京官的时候,正规途径的收入每年约为124两。而一个七品京官的每年的开销为300两,也就是有近200两的赤字。 官员们入不敷出,那就得另寻收入渠道,也就是贪腐。在清朝贪腐成了普遍现象,国家只能对贪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官员贪腐肆无忌惮。 “低薪制”表面上给国家节省了财政开支,其实是惩罚的是奉公守纪的清廉官员,方便的是贪官污吏。国家在看得到的表面上节省了开支,在看不到的地方要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 清代士兵的薪水也少,迫使士兵普遍在搞第二职业,有人种地,有人杀猪,有人开茶馆……忙着做生意养家糊口,没时间搞训练。真到战事爆发,不得不上战场的时候,就吓得坐在地上哭。 政府不接地气,出台违背经济规律的政策,通常要出问题。就不说远一点的“大跃进”了,就近几年,有一些地方出台荒唐的限制购房政策,逼得老百姓到民政局排队离婚。 三、高薪养廉可行 在清朝的后期,整个腐败官场当中出现了一朵奇葩,一个廉洁高效的部门“大清国总税务司”,相当于今天的海关总署。这个部门的长官在晚清的近五十年时间,是由一个叫赫德的英国人担任的。因为清朝要用关税支付给英国的战争赔款,索性就让英国人把收关税这活干了。但正因为如此,居然让这个部门成了大清国晚期最高效、最廉洁的一个系统。 赫德1861年上任的时候,全年的海关税收,不过500万两银子。到他卸任的时候,已经每年可以给中央政府稳稳地创造3000万两银子的税收,而且还稳步增长。 除了赫德是英国人,这个“海关总署”还聘用了一千多名华人,这一千多华人也廉洁。 究其原因,一是因为这个部门朝廷基本不管,部门和大清的官场发生了隔绝,没有被卷进去。二是赫德引进了比较先进的英国式的行政管理系统。三是这个部门跟清朝其它衙门不一样,薪水很高。 可不要小看了这个“高薪养廉”。有了高薪,官吏们搞腐败就得多考量利弊了,冒风险贪污,丢了高薪工作不划算。再者,贪污腐败是要有同僚配合的,你愿意冒丢掉高薪工作的风险去贪污,同僚们不愿意冒风险啊,没人配合,做不了假账,这腐败搞不成了。 四、不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也不能施于人” 曾国藩立誓要做圣人,他自己的德行是很高。自己勤俭持家,努力治学,读书明理。他自己这么做也就罢了,非得要求家人也按他的道德标准生活。 当上一品大官后他还是让妻子和儿女过清贫的生活,要求他们勤俭谦卑。让妻子女儿们天天做各种家务,日日不得息,连妻子已经买回来的帮忙的奴婢都要送走。 为了让女儿们有艰苦朴素的品德,培养她们自食其力的本事,曾国藩要求从洗衣做饭腌制小菜,纺线绣花缝衣做鞋,都要亲力亲为。他甚至还给家中的女人们制定了一个工作清单。曾国藩连女儿们的嫁妆都给得很少,少到他弟弟都不相信,开箱确认后,惊叹不已。 然而,最后的结果是,几个女儿的命运都很惨,其它亲人的日子也不好过。 他的每个女儿择婿都是千挑万选,然而女儿个个命运悲惨。长女纪静之婿放荡凶暴,嫖娼酗酒。纪静受尽冷落,二十九岁就去世了。读书笔记·二女纪耀之婿平庸懈怠,了无生气,纪耀郁郁寡欢,终身未育。三女之婿是花花公子,不务正业,婆婆刁悍刻薄。刚出生一个月的儿子,在南京被炮声惊吓而死。四女纪纯之婿其它方面不错,但身体羸弱,二十一岁就死了,纪纯早早的就开始守寡,三十五岁也去世了。 几个女儿的不幸遭遇或许是命运,真的跟曾国藩的所作所为没有关系? 那个时代的女性,地位低下,不能上学,没有受过专门的教育。而曾国藩强行的将她们也推向成为圣人的道路,用儒家那一套道德去严格要求,好比赶鸭子上架,有虐待嫌疑。非自愿的被一套严格的道德标准绑架,生活一定是压抑的。 在我看来,你的妻子嫁给你又不是准备跟你一样去当圣人的。同样,儿女也不是要去做圣人的,人人能成圣人,那还得了?尽力给妻子儿女一个富足的,衣食无忧的生活才是一个男人应该做的事情。 晚年的曾国藩突然醒悟:之前找女婿,看重门第,自以为龙生龙,凤生凤,其实不然。所以,当最小的女儿纪芬谈婚论嫁时,曾国藩决定不再顾忌门第,只要人品端正,好学上进,身强体壮便好。还好,小女儿成婚后,夫妇和谐,幸福美满。 虽然曾的小女儿获得了幸福婚姻,但是也不能说这是曾醒悟后的结果,或许只是因为运气。 直到到最后,曾国藩也没想过,女儿的婚姻可以由女儿自己做主。 五、“穷养好、富养坏”的道理站不住脚 曾国藩说“收积银钱货物,固无益于子孙。”曾国藩认为,奢侈的生活环境不利于子孙发展。穷人家的孩子才有奋斗精神,富人家的孩子往往不争气、因为富人家的孩子有依靠、有指望。 曾国藩还说“断不蓄积银钱为儿子衣食之需。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就是孩子有出息,不给他钱,他也能生活得不错,如果孩子没出息,给他钱,是帮他造孽。 以上的这些话,现在已经成为了司空见惯的道理,我却不以为然。 现代的人说“曾氏家族遵循曾国藩的遗嘱,一百多年没出败家子。”我在了解一些事实后感叹:曾家,还不如那些出过败家子的家族呢。 曾国藩一生总共有3个儿子,5个女儿,其中一个儿子叫曾纪第,早年夭折,长大成人的只有2个儿子。儿子曾纪泽长大后成为一名外交官。儿子曾纪鸿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中,备受打击,后成为数学家,因日夜钻研学问,33岁就死了。 除夭折的那位以外,曾国藩7个子女中有5个命运悲惨,3个早死,直到孙辈,才出了一些体制内的教授、学者。就这么个情况,现在还有大量的人在总结、学习曾国藩的教子方法,我很无语。 我不认同曾国藩对子女教育的观点。这个世界不是二元的,不是说富养的子女就一定没出息,穷养的就一定好。 就我的观察,富养跟孩子是否有出息没有必然联系。一个人变得好吃懒做,奢赌成性,未必就是富养的结果,穷人家的孩子一样有懒惰、好赌博的。败家子出现的比例也不见得富有的家庭就高。 世人对富人家的败家子印象深刻,是因为其能败的财产多一些。其实那些穷人家的败家子,对亲人的杀伤力和对社会的危害同样大。 我认为,家长要做的,是让子女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懂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懂常识,懂社会规则,不会说出“何不食肉糜?”这样的荒唐话。至于是富养还是穷养的问题,根本不该考虑,顺其自然就好。 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因为见识太少,认知不足。 曾国藩的小儿子,如果少年到世界各国游历一圈,有更多的见识,他就会有更多人生目标,不会拘泥于一定要考上科举,也不至于早死。 六、命运无常,人不能胜天 家人的种种不幸;自己用尽一生精力换来的“同治中兴”不过是一片虚假繁荣,大清已到末路;他遵循圣人之道,一丝不苟地苦学苦修,却并没有达到“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眼看神州被列强践踏,无能为力;自己又疾病缠身。曾国藩前半生相信人定胜天,后半生却越来越相信命运。 对于命运,他认为人不管做什么都是徒劳的,人生不过一股水流,流到哪里,完全由地形决定。他说“人生才力之所能办者,不过太仓之一粒耳”,也就是把心胸放大到宇宙尺度,人间所有的事,不值一提。 曾国藩一生像苦行僧一样坚守儒家的各种道德规范,每天用楷书写日记,每日反省。 他恪守养生规则,一丝不苟的执行,节欲、戒烟、制怒,限制饮食,修身养性,起居有常,保真养气,日食青菜若干、行数千步,夜晚不出房门,防止精神耗损…… 现实是,他疾病缠身,体质日渐衰弱,终致心力交瘁,有一天在花园中散步,突然中风倒地,只活了六十一岁。 你看,曾国藩如此费尽心思,虔诚克己,不过想延年益寿而已,然而毫无作用。 关于曾国藩,能聊能说的东西还有很多,如他“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法,又比如他的“外圆内方”“外王内圣”,又如他的识人用人之道,等等。但那些讨论的文章已经很多了,我想说的就是以上这些。作者:先完成一个小目标 « 上一篇下一篇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