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战国是一部改革史》读书笔记4500字

http://www.newdu.com 2019-01-09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战国是一部改革史》读书笔记4500字:
    文:彭加勉;本书作者顾伯冲,现任公安部情报中心党委委员、副巡视员。顾伯冲在从政之余,还是著名的历史学者,时事评论员,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很多评论文章。
    序言: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改革,2500年前战国时代的改革,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且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改革。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要困难。改革,既是一个永恒的历史主题,也是让当政者如履薄冰、生死抉择的重大课题。
    全书共十章。
    第一章,波澜壮阔的变法大潮。战国时期的战争目的在于兼并,并将兵以诈立的思想用到了极限。公元前341年,也即是马陵之战后的20年,比如商鞅把个人的交情当做武器,俘虏其旧时的好朋友公子卯,从而赢得战争。战国之前征讨别国,不杀小孩,不捉老人,被认为是人道主义,到了战国时期却被看作笑话。整个战国时期,大概有260万人死于战火,约170万人死于秦国之手。战争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战争艺术的发展,比如长平之战,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尤其诞生了一批关于战争经典著作。周王朝成为名存实亡的家长,秦楚齐燕赵魏韩七个身强力壮的儿子和宋、卫、鲁等二十多个小儿子也是各行其道。战争催生了一大帮文人们,社会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学派,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成为中国文人的成才动力和追求的最高境界。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和学术成为无法超越的经典高峰,之后的2000多年,除了印度佛教闯入,为中国人的大脑贡献了一些营养外,其他各朝各代所谓的思想创造,从根本上说都没有跳出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巨人的圈。天下大乱的春秋战国尤其是东周是最富有思想的时代。中国的额百家争鸣结果强化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从而使中国人失去了一次从自然中解放出来的良机,而希腊思想启蒙运动唤醒了人们的自我意识和理性精神,从对自然崇拜中解放了出来,中西方走上了不同的发展方向。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是中国变法、新政、革新的母本,也是后来政治家和改革家的蓝本。魏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国家,迅速成为中原霸主长达百年。韩国、齐国、照过、楚国、燕国等国家均在改革方面推出了很多措施,改革成效也各有特点,其中秦国的改革最彻底、最坚决、最全面、全持续,其中商鞅在变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战国是人才的春天,任何地位很低的人士,都有可能被赏识后迅速成为执政大臣,如张仪本。战国既是血腥风雨、战乱频繁的动荡时代,也是怀抱理想、渴望成功的列国游士们实现自身价值最好的时代。
    
    第二章,殊死变革为哪般战国七雄征战不休,弱肉强食,都在寻找使国力强盛的变革,各个国家被逼着变革。秦国作为当时最弱小的国家,东方六国已经走向强盛,秦孝公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彻底最伟大的一次改革,他发掘了商鞅,从而使真正勇武战士走上了最重要的位置,占尽血缘关系的官场裙带渐行渐远。赵武灵王,英武一世,遗憾却因为提前退休引起各个儿子争权夺位。
    第三章,道路是核心。战国时期,儒家没有什么市场,墨家在诸侯国也行不通,战国时期使用法家思想作为指针。比如秦国以法家为指针,变法取得空前成功,经济总量迅速上升,军队的战斗力骤然增强。然而,由于法家崇尚暴力、做事比较极端的文化,在乱世是容易奏效的,但在和平年代,注定将引向灾难,秦国后期,秦始皇时代,仍然实施商鞅当年的变法,导致国家走向灭亡。东方六国也是这样,开启变法之际,相信法家,用这一理念进行大刀阔斧改革,但由于很快改弦易撤,慢慢走上灭亡之路,只有秦国始终坚持法家变法道路,持续六世之强而统一华夏。秦始皇统一天下,秦人津津乐道的是对国计民生津津乐道的事,而不屑于仁义礼乐的哲学论证,对人伦关系的要求也远远不如东方六国那样严格,这种事功主义文化,适应了优胜略汰的自然法则。而楚国,敬畏鬼神,屈原满腹经纶,推动变法无奈满朝百官不当一回事,认为他是精神病或患了抑郁症,无奈投江自尽,这一切归于楚国的落后愚昧文化,没有变法所需要的社会环境。齐国威王也曾变法,但缺乏战略眼光,没有统一天下的远大理想,光富国不练兵,骄傲自大,孙子兵法作者孙武在齐国得不到重用,最后只好投靠吴国。
    第四章,既得利益,变法不能承受之重。越是古远,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知识分子,往往不是平民,而是贵族。战国时期,变法从来都是自上而下,较少考虑民意或不考虑民意。很大程度上,变法只要是处理老世族集团和新兴势力之间的利害关系,在政治稳定和国力发展之间取平衡。战国变法的锋芒直指贵族的致命基础土地,比如秦国的甘龙,曾在秦献公时代推行新政,读书笔记·但后来主张有度复辟,阻止变法,生怕变革会损害自己利益。中国古代数千年政治制度变更,但权力家族化却绵延不绝,原因在于利益。变革是用革命性手段还是改良的办法,这一争论持续了数千年。归纳这一时期的变革,悟出几个道理:做事不能犹豫不决,做人不能悠游寡断;智慧和道德高出常人的人,命中注定要被非议或污蔑,不必在意;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敢于坚持真理的人才有力量;大多数人才智平平,这些人不是我们事业依靠的力量;做小事,可以和众人商量,做大事,只能自己决断;法也好,道也好,其价值在于背后的志国利民价值,价值永恒,条文和制度随时可变。
    第五章,人才行,则变法兴。纵观战国变法史,君王对于变法的成败承担着无可推卸的主体责任,人治社会就是这个道理。世界各国文明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比拼的就是领导集团性格与力量的竞争。比如秦国后代七代君王,无一不是英君,开疆拓土,千军万马,何等豪迈。家有犟子不败家,国有诤臣不亡国,秦国历代君王敢于担当,成就大业。而东方六国均未能做到一以贯之秉承开拓精神,导致国家灭亡。周武灵王,梦见女子,于是吴广把女儿孟姚献给他,并听从孟姚遗言,最终红颜祸水。战国的变法在于比拼头头们,而变法的关键在于人才。秦国在选拨人才时出身不限,国家不限,于是很多平民读书人纷纷投靠秦国,比如李斯,秦国重用人才体现态度端正,注重拴心留人,最终东方六国大量人才流入秦国,为秦国统一天下赢得了基础,靠外国人打败了外国人。自商鞅之后,秦涌现出了大量的名相名将,并且都是舶来品,比如张仪、蔡泽、吕不韦,李斯等,大胆启用外籍人士,真正实现了用对手击败对手。
    第六章,治病除病根。战国变法的鼻子在于体制,变法彻底的程度,就在于对旧体制的触动。商鞅变法关键在于精准找到变法关键环节,国家体制,并且找到了切入点,军事变革,紧紧抓住名和利两大关键词,不断深化变法,建立了最管用的中央集权制度,最大程度地集中国内资源和财富,最大程度地激发民众的生产力和战斗勇气,从而使秦国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而起初最有资格统一天下的齐国,在春秋时期就有齐桓公、管仲等良好基础,只因为没有发挥优势,不敢出动改革。变法是个系统工程,各个诸侯国之所以失败在于变法的活动停留在修修补补,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最终导致失败。尤其是政治清明,才能成就霸业,诗经中的《无衣》就是秦国的军摇,反映了秦国军民团结友爱,共御强敌的精神。
    第七章,得民心者得天下。河南内乡有一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任何一长变革,首先要解决的是依靠谁,团结谁的问题,唯有藏富于民,让民众享受改革的成果,变法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商鞅变法值得反思,他将国富与富民对立起来,所以秦国一统天下,是以百姓的幸福为代价的,注定走不远,所以商鞅横死,百姓对其却没有任何的怜悯,而秦朝之后没有一个读书人由衷同情歌颂秦朝,没有一个朝代的意识形态肯定秦朝,没有一个暴君公开声明自己要仿效秦朝,秦朝几乎是被所有人抛弃。民心在战国时期,在执政者心里,就是一把扫帚,屋子脏了就拿出来用,平时谁也不会想起。商鞅对百姓严酷到了极致,为了达到愚民的目的,商鞅采取连坐制度实行严打常态化,任用奸人,等级尊卑化明显。以至于在战国时期,百姓整天盼望着打仗,原因是打仗能够改变身份,那时普遍实行军工爵制,这种赤裸裸的人头奖励政策,彻底将秦军打造成为毫无人性的野蛮之师。商鞅认为,战争是让国家强大和稳定的最好办法,也是检验变法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世界史最残酷的一种。
    第八章,战略,乱云飞度谁从容。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时而为友,时而为敌,利益决定立场,诚信和道义被彻底边缘化。秦国,对内,采取富国强民、农战基本国策,对外,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这是由范椎提出的。战略之要在于谋大事及兼及一隅,争千秋不争一时,首要的就是善于观大势,谋大事。东方六国一个接一个灭亡,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尤其是以土地换和平,割地求和,只顾眼前,不计长远,最终走向灭亡之路。战国中期,七国之间处在合纵和连横之间的对抗和较量,或扩张,或自保,合纵的代表人物是苏秦,连横的代表人物是张仪,是一种典型的冷战思维,是古代结盟的形式,企图借力打力。
    第九章,靠的就是眼光。战国时代的生产力发展,土地的开发利用,个体家庭的出现,为社会变革提供了基本条件。秦孝公在求变图存、变法强秦、雄霸天下的路线上,表现出了战场勇略,敢死敢言,救国勇略、明耻感变,冷静清醒,表现出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胆略,直达人生的巅峰,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看准了问题绝不拖泥带水,以超前眼光敢做敢当,看准了问题便以铁腕的执政手段改革,不求多变,而求精变,取得成功。成功的变法这总是用未来的观念做今天的事情,失败的变法这却用昨天的经验做今天的事情。六国输就输在眼光上。养成始终目视前方的习惯,不要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这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至为要紧之处。中国中后期,变法进入深水区,而秦国继续使用商鞅的变法,故而能够真正强大起来。而东方六国患上了变法疲劳症,不敢再变法,僵化思维,失去了求变创新的动力。
    第十章。历史并不如烟。秦国嬴政接任后,逐个攻破,把东方六国逐个消灭,统一了全国,并在帝前面加了皇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至此,秦孝公重用商鞅变法,赢得了胜利局面。中国千年历史的变革,属于社会转型式的变法,只有商鞅变法和戊戌变法,但成功的只有商鞅变法。战国变法运动是中国有奴隶社会向封建制度转变的改革,其兴起志强劲,历史之久长,根源之深厚,内容之丰富,成效之卓著,使命之重大,经验之深刻,为中外历史所少有,变法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方方面面,坚决而彻底,奠定了中国秦朝以后的2000年封建时代基本制度和发展模式。中国自夏朝以来五千多年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的分水岭,这一切,源于变法。此后的封建社会两千年,中国社会万马齐喑,死气沉沉,在没有出现一个可以与先秦诸子比肩的大思想家,社会制度也没有出现一次大的创新和变革。秦朝之后的历朝历代,包括张居正改革,王安石改革、永贞革新。庆历新政,康熙、雍正和乾隆等改革,都无法与商鞅变革相提并论。当然,也有人对商鞅变法取反对意见。然而,做一个看戏的人很容易,难的是做一个敢于上台的角色。
    中国历代改革家积累了很多经验:第一,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单打一的改革难以成功;第二,改革必须逐步推进,不能操之过急。第三,改革要有妥协精神,争斗到底不符合辩证法。第四,把改革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 上一篇下一篇 »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