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台港文学研究的学术勇气和发现能力——访台港文学研究者古远清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樊星 参加讨论


    问:你在大陆和台港三地出版了《台湾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香港当代文学批评史》《台湾当代新诗史》《香港当代新诗史》《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近期又出版了《台湾新世纪文学史》,你受老师刘绶松的影响,写“史”似乎上了瘾。
    答:鉴于我写的境外文学史之多,有人建议我改换门路,因为这些不成为“史”的著作,很容易被他们用后现代的非中心论进行解构。我不赞同“当代事,不成史”或否定当代文学史写作的必要性。我的台港文学史写作,均是基于自己的史学意识和文学观念,对台港文学存在的一种归纳和评价,它们都富有强烈的当下性与现实感,这除了与学术勇气有关外,还由选题所决定。
    问:有人认为《台湾新世纪文学史》用“史”命名,不如用“现场”一类的词好。
    答:这是很不错的建议,不过,我后来考虑了一下,“史”并不神秘,何况《台湾新世纪文学史》前面有整体勾勒,有史的线索,有不少地方阐明了新世纪台湾文学与上世纪末文学的不同之处。不敢说已全面总结了台湾当下文学发展的规律,但起码描述了新世纪文学发展轮廓,其中不乏“两岸”框架下文学对象的经验总结。
    问:你企图在新世纪的节点上,以历史文化的视角书写“台湾新世纪文学”,是否能得到台湾文学界的认可?
    答:我认为,如何认识“台湾新世纪文学”这一概念在“文学时间”中的意义,比意识形态层面上的讨论更为复杂。作为大陆学者,我更愿意把“台湾新世纪文学”中的“文学”看成关键词,只有这样,才能探讨中国文学的重构与解构、分流与整合,以及全球化视野下台湾文学的本土立场究竟有哪些变化,所谓“激烈本土”与“包容性本土”真正的内涵是什么。
    问:《台湾新世纪文学史》反映了台湾社会剧烈变化中作家们的心路历程,特别是勾画了2000年到2013年台湾文坛的风云变幻,它除了开掘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新研究领域,也对台湾新世纪文学首次作出厘清和定格。
    答:《台湾新世纪文学史》包括“文学制度的裂变”、 “诠释权争夺的攻防战”、 “风烛残年的中文系”、“各具匠心的‘后遗民写作’”等板块,希望树立独特理论品格。此外,对于陈映真新世纪的左翼叙事、以王鼎钧为代表的回忆录,还有“在台的马华文学”以及 “数位文学”、少数民族文学的论述,我均以求是、求真之精神辨析,尽可能给读者展现一个不同于大陆的文学新天地。
    问:能具体介绍一下《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这部学术著作吗?
    答:《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以台湾文坛为主,把主要目光放在对岸,站在大陆立场、用大陆视角写作。该书鲜明的主体性还表现在它以年鉴的方式,引领读者从宏观视野了解两岸文学关系所走过的波峰浪谷的历程。我力图从文学关系史切入的另类历史叙事,写作的着力点不在为作家作品定位,不以作家作品分析评价为主。在评述两岸文学关系时不局限于文学思潮的更替,还包括文学制度、文学生态和文学传播等项。在写法上,用整合方法将两岸文学融合到一块,而不是把台湾文学“吊在车尾”。
    问:叙述历史、评说历史难免受到时空的制约,理解历史、书写历史,更与语境有着极大的关系。这也许就是台湾学界对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为什么总是认同的少批判的多的一个原因吧。
    答:的确,这是两岸研究台湾文学所采取的不同立场、视角、方法所致。现在经过20年的努力与开拓,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已进入沉潜期。我以搜集、记录、整理、保存、研究台湾文学为职志,从不满足于快节奏、“赶场式”的写作,但仍将以笔耕不辍的实际行动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