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重建》第二章读后感1500字: 第二章的标题——你有什么问题,它的副标题是——我能够看清自己的内心。我一直在思考,这两个标题有什么关系。联系作者在本章说的:“问题”很少是真正的问题,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平时在生活里都觉得自己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觉得自己这不好那不好,但是我们并没有抓住根本,没有看清自己的内心到底是在追求什么。 这几天我在做书里的“应该——可以”练习。有些事情当想到“我应该”的时候,转换一种思维,把它换成“我可以”。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自己的主动权。“应该”总是有被要求、被强迫的感觉,而“可以”往往代表着有很多个选择,我只是从这多个选择中选择了一个我愿意接受的,或者说我想接受的方式。这让我非常愉快。(检查的过程中,发现“愿意接受”和“想接受”某种程度上重复了,但是内心里又不想删掉其中一个,于是就这样两个都在吧。) 这个转变让我想到了与人交往中表达方式的转变。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用“应该”要求自己、要求别人,表达出来的东西可能自己不舒服、别人也不舒服,导致我们在沟通中埋藏了很多的障碍。如果“我/你可以”这种主动选择、主动承担的情绪与行为占了主导,那么,它可能会成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润滑剂。 另一个练习——照镜子,这个我感受特别深刻。在前些年里有几年我是不照镜子的,虽然经常站在洗漱台前的镜子面前刷牙、洗脸、梳头,经常站在穿衣镜前更衣,但是我一直都不敢直视镜子中的自己,每次都是匆匆忙忙。所以,那个时候我是看不到自己的,也是不愿意看到自己,躲在黑洞中自怜自艾,人活得灰头土脸。现在我经常对镜子中的自己微笑,对她进行肯定,又因为现在技术的先进,手机可以自拍,所以我把自拍当成了一种照镜子的行为。有时候我会把前几年拍的自拍照,跟现在的自拍照进行对比,从面相上可以看出来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的变化,这也给了我信心和继续前行的力量。 我觉得这里边的镜子有一个镜映的隐喻。最初的镜映,来自于父母对儿童的正向反应,它可以维持我们的自尊和自我肯定。如果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多的正向反应,儿童可能会觉得“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并将这种自我暗示延续。我们通过这个照镜子的练习,又是在当下的生活里,能够帮助我们修复这一部分残缺,提升自尊和自我肯定,从而坚定:我——值得被爱。这也是一个帮助我们寻找、提升自我价值的途径。 这章里提到了一个减肥的方法,说到:“节食并不管用,真正管用的节食是精神的节食——减去消极思想”。这一点我也是身体力行。现在的我已经比一年前瘦了十几斤,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改变是思想的改变。有时候我们乱吃东西,或者吃得太多,并不真的是因为肚子饿了,有的时候是精神饿了。读书笔记·我常常为了对抗焦虑,通过吃这种不停的运动,来转移注意力,从而把焦虑的水平降下来。我还会在特别难过、吃的很多的时候,通过感受胃痛,来觉得自己还活着。肥胖只是一种结果,而它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只有当我们看清它背后的心理因素,把这些心理因素疏通、解决了,肥胖就会自然而然消失。 任何时候开始改变,任何时候开始自我觉醒,都不算晚。这章里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我们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按照适合我们自己的方式,来改变自己。”天下没有灵丹妙药,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就像这一章副标题说的:我们需要看清自己的内心。人从生下来是具有天生的智慧,可以让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一部分天生的智慧往往丧失了。如果能在自我觉醒中,把这一部分智慧找回来,那么,我们就可以活成自己的样子。作者:清泉与远山 « 上一篇下一篇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