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宋型文化人格与唐宋转型艺境的一体生成(4)

http://www.newdu.com 2019-01-03 《中国文化研究》 韩经太 参加讨论

    ①这里刊发的是《宋型文化人格与唐宋转型艺境之一体生成》一文的前半部分。论文后半部分的小标题分别是:“活法夺胎换骨”的诗学方法论和“不烦绳削而自合”的艺术哲学观;“士庶放荡不羁”的大众娱乐文化和“道在谐谑”的新型文人意识,待刊。
    ②王水照:《情理—源流—对外文化关系——宋型文化与宋代文学之再研究》,《文学遗产》(网络版),2009年8月31日,原载《<文学遗产>创刊四十周年暨复刊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年。
    ③如张思齐:《宋代——东方文艺复兴》,《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7卷第1期。
    ④宫崎市定著:《宫崎市定全集》第2卷,东京:岩波书店,1992年。
    ⑤王钰:《从“文艺复兴”到“东方文艺复兴”——中国高校“文艺复兴”研究的当代价值》,《艺术教育》2015年第11期。
    ⑥吴承学:《“九能”综释》,《文学遗产》2016年第3期。
    ⑦《孟子·离娄下》有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⑧王瑞来:《南面而王,北面而问——宋代士大夫的政治精神资源》,《文汇报》2015年8月28日。
    ⑨[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1。参见马端临《文献通考》卷12《职役一》,有删节。
    ⑩《关于“道理最大”——兼谈宋人对于“祖宗”形象的塑造》,《暨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25卷第2期。
    (11)[宋]程颢、程颐著,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003、1004页。
    (12)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第219页。
    (13)吴钩:《宋代中国有没有公园建制?》,《随笔》2016年第1期。
    (14)王启伟:《论北宋庆历士大夫诗文中的“众乐”书写》,《文学遗产》2017年第3期。
    (15)张雷宇:《论宋代文人对“晋宋间人”之接受》,《西南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6)张世南:《游宦纪闻》,见《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3年。
    (17)譬如黄庭坚评王安石书法:“斯文既高妙,而王荆公书法奇古,似晋宋间人笔墨。”(黄庭坚:《山谷集》卷25《跋王荆公书陶隐居墓中文》,见《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3年。)张拭评王安石书法:“金陵王丞相书,初若不经意,细观其间乃有晋宋间人用笔佳处。”(张拭:《南轩集》卷35《跋王介甫帖》,见《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3年。)黄庭坚评苏轼书法:“此字和而劲,似晋宋间人书。中有草书数字极佳,每能如此,便胜文与可十倍。盖都无俗气耳。”(黄庭坚:《山谷集别集》卷11《跋东坡蔡州道中和子由雪诗》,见《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本1983年。)黄庭坚评蔡襄书法:“君谟渴墨帖,髻鬓似晋宋间人书。”(《山谷集别集》卷10《跋蔡君谟书》)。
    (18)曾枣庄、舒大刚主编:《三苏全书》第14册《苏诗文集》卷92《跋秦少游书》,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第49页。
    (19)《旧五代史·契丹传》,《四部备要》本,第137卷,第2页。
    (20)《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四部备要》本,第72卷,第1—2页。
    (21)李裕民:《宋代“积弱积贫”说商榷》,《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月,第33卷第3期。
    (22)钱穆:《国史大纲》上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
    (23)陈寅恪:《邓广铭宋史职官志考证序》,《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277页。
    (24)陈寅恪:《论再生缘》,《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162页。
    (25)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之《结束语:宋代文学思想发展中的几个理论问题》第4节,《世俗化文学思潮的崛起》,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26)据曾巩《元丰类稿》卷49知,淳化二年进士一万七千三百人,可见卷入科举的人群将有多么庞大,其影响于社会文化素质是可想而知的。《历代名臣奏议》卷267载苏辙《请去三冗疏》称:“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知识阶层之庞大化由此可见一斑。
    (27)[日]谷川道雄:《中国社会构造的特质与士大夫的问题》第192页,见上引《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2卷。
    (28)林继中:《文化转型与宋代文学》,《长江学术》2006年第1期。
    (29)叶梦得:《避暑录话》卷1,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0年。
    (30)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卷149《与梅圣俞书》之四,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2445页。
    (31)同上,《与焦千之书》。
    (32)王安石:《王安石全集》卷2《与龚舍人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33)苏轼:《苏轼文集》卷51《与李公择书》,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34)黄庭坚:《豫章黄先生集》卷25《书嵇叔夜诗与侄榎》,四部丛刊本。
    (35)黄庭坚:《豫章黄先生集》卷25《书赠韩琼秀才》,四部丛刊本。
    (36)陈傅良:《止斋先生文集》卷39《温州淹补学田记》,四部丛刊本。
    (37)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上海:上海人民的出版社,2008年,第19页。按1990年美元折算,唐代的人均GDP已达450美元,而宋代已达600美元。
    (38)黄庭坚:《濂溪诗序》,见曾枣庄,刘琳:《全宋文》,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104册,第249页。
    (39)[宋]陆九渊撰,钟哲点校:《陆九渊集》卷34,《语录上》,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401页。
    (40)王琳琳:《范仲淹与“孔颜之乐”》,《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第1—4页。
    (41)[宋]范仲淹撰:《范文正公集》卷3,北京:商务印书馆,1929年影印四部丛刊初编本。
    (42)[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93卷》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357页。
    (43)陶渊明《饮酒》诗名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早已成为超越时代而收获终极意义的千古名句。2016年中央电视台“中华诗词大赛”的竞赛题目以及专家点评,都有这家喻户晓的两句。然而,讲到顾全本诗完整意境进而顾全魏晋以来诗歌艺术哲学之整体进程而作阐释,大赛现场的专家点评和大赛之外的各种作品注释解读,迄今仍有未尽之意。“名句”的背后是作品全篇,就此诗而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心志抒写,已点出“心远”这一主题意象。接下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情景描述,生成了“目送归鸟”的潜在意象,此际,“言外之意”完全寄寓在“眼前景象”之中,此恰恰是刘勰所谓“窥情风景之上”,也恰恰是欧阳修引梅尧臣论诗语之所谓“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在有了以上主观陈述和客观描述的基础之上,全诗结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其“真意”似玄妙而有所确指,其“忘言”似无言而已有明言。如此这般的三段式结构,某种意义上不正契合于谢灵运的“山水诗”结构模式吗?不也正好折射出魏晋之际“言尽意论”和“言不尽意论”共同构成的“言意之辩”吗?再进一步,庄子那“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的玄妙吊诡意态,不也可以在陶渊明此诗的意境生成中得到印证吗?
    (44)在《思想中国的核心价值问题》演讲稿中,笔者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维模式概括为“艺术性哲学”,此间所说“哲理的意象化”可与之互相说明。一般来说,人们追询中国禅宗思维之源头的学术眼光,大都投向魏晋南北朝佛教大传播时期,譬如僧肇的《不真空论》《物不迁论》《般若无知论》等著作所阐发的佛学思想,深究其里,将会发觉,一些至为关键的“问题”,中国先贤如老、庄,其实已经有所思考。譬如僧肇说:“《中观》云:‘物从因缘故不有;缘起故不无。’寻理,即其然矣。所以然者,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岂待缘而后无也?”“欲言其有,有非真有;欲言其无,事象既形。象形,不即无;非真,非实有。然则,不真空义,显于兹矣。”其思辩所涉,分明通向《老子》的玄同之辩,而其所谓“是以圣人虚其心而实其照,终日知而未尝知也。故能默耀韬光,虚心玄鉴,闭智塞聪,而独觉冥冥者矣”,又分明通向《庄子》“圣人其用心若镜”的一系列论述。如此等等,结论有二:其一,当我们将禅宗确认为中国化的佛教派别时,有必要明确说明其“中国化”的思想根源和思想路向究竟是什么;其二,基于人类普遍的思维经验,僧肇“第一真谛”亦即禅宗“佛祖西来意”的实质,最终是要给人一个方法,使之有望将生活经验中的“眼见为实”和思想信念中的“思绪为空”有效统一起来,于是,“因缘而起”的说法,和教导世人“随缘自在”的生活原则相契合,自有一种“此岸与彼岸有条件通行原则”,禅宗话头里的“舍筏登岸”之喻,正是此义。而学问恰恰就在对此“有条件”的如何把握上。但凡可遇而不可求的“偶然机遇”,因此而被赋予“瞬刻永恒”的特殊意蕴。尽管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涵涉广泛而思理精深的重大问题,但要领所在,亦可简述于上。
    (45)[宋]朱熹:《向芗林文集后序》,见《陶渊明研究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77页。
    (46)[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140》第8册,第3327页。
    (47)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6,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112页。
    (48)朱谦之:《老子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7—41页。
    (49)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37页。
    (50)包恢:《答傅当可论诗》。见傅云龙、吴可主编:《唐宋明清文集》(第1辑:《宋人文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2503页。
    (51)[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3页。
    (52)[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第7页。
    (53)陈来:《朱熹哲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98页。
    (54)《文集》13。
    (55)[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15,第1册,第283页。
    (56)[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15,第1册,第288页。
    (57)[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140,第8册,第3333页。
    (58)[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140,第8册,第91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