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汇学 >

冬至说“冬节”

http://www.newdu.com 2018-12-25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洪晓婷 参加讨论

    冬至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传统习俗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冬至》:“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宋代京师最重视冬至节,即使再穷的家庭,到这一天也要换新衣服,准备饮食,祭祀祖先,官府设置博戏,百姓往来庆贺,如同过年。《清嘉录》亦有言:“冬至大如年。”
    “冬节”源于冬至
    冬至日过节之俗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尤其闽地等处仍十分重视。“冬至,所以休兵不举事,闭开商旅不行何。此日阳气微弱,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静,不复行役,以扶助微气,成万物也。夏至阴气动,冬至阳气始萌。”(《白虎通义·谏诤》)“明年,幸泰山,以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日祀上帝于明堂,毋修封。”(《汉书·郊祀下》)“上辛,命典馈渍曲。曲泽,酿冬酒。必躬亲絜敬,以供冬至、腊、正、祖荐韭卵之祠。”(崔寔《四民月令》)冬至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古人认为冬至这天阳气最弱,应当静养生息,所以这天朝廷上下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皇帝祭天,群臣朝贺,百姓祭祖。
    冬至过节习俗起于汉代,而“冬节”一词指冬至节,则始见于南朝文献。“冬节”一词为定中结构,节即季,“冬节”原指冬之节气,即冬季。“阴阳更相用事也,故夏节昼长,冬节夜长。”(《白虎通义·日月》)“方涉冬节,农事闲隙。”(《后汉书·马融传》)“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三国魏曹操《却东西门行》)
    “节”又有“节令”“节日”之义。冬至日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因而又以“冬节”名之。南朝文献开始出现用“冬节”指冬至节。“近因冬节,暂诣其舅。”(《全宋文》卷五十七乔道元《与天公笺》)“冬节问讯,诸王皆出,晔独后来,上已还便殿,闻晔至,引见问之。”(《南齐书·武陵昭王晔传》)“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晋时庾亮诛陶称后,咸康五年冬节会,文武数十人忽然悉起向阶拜揖。”(颜之推《还冤志》)
    历来多用“冬至日”解释“冬节”,但指“节气、时令”义时,南朝仍旧多用“冬至”,因此,“冬节”更准确地说是“冬至节”。“冬节”指冬至节,主要见于南朝语料,北朝语料中几乎不见用“冬节”称呼冬至节的。如《魏书》《齐民要术》中就全用“冬至”,而不见“冬节”,如:“是年冬至,高祖、文明太后大飨群官,高祖亲舞于太后前,群臣皆舞。”(《魏书·高闾传》)“冬至日先后各五日,寝别内外。”(《齐民要术·杂说第三十》)
    南朝前后时期的文献更多使用的也是“冬至”。“十一月,燕王上表贺冬至,称臣。”(《三国志·魏书四·陈留王奂》)“周伯仁母冬至举酒赐三子曰:‘吾本谓度江托足无所。尔家有相,尔等并罗列吾前,复何忧?’”(《世说新语·识鉴第七》)“南人冬至岁首,不诣丧家;若不修书,则过节束带以申慰。”(《颜氏家训·风操第六》)
    “冬节”在汉语通语中衰亡
    在表示冬至节时,隋唐没有继承南朝的“冬节”,而用北朝的“冬至”。从《六臣注文选》中李周翰需要对南朝齐沈约《冬节后至丞相第诣世子车中作》作注:“冬节,冬至日也”,亦可见该义在唐代已然式微。
    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云仙杂记》中都记载了冬至节的习俗,皆用“冬至”,不用“冬节”。“北朝妇人常以冬至日进履袜及靴。”(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冬至,煎饧,彩珠,戴一阳巾。”(冯贽辑《云仙杂记·洛阳岁节》)
    《全唐诗》《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亦不用“冬节”,只用“冬至”。日本僧人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详细地记载了寺庙中过冬至节的习俗:“廿七日,冬至之节,道俗各致礼贺。在俗者拜官,贺冬至节。”(卷第一)又“出家者相见拜贺,口叙冬至之辞,互相礼拜。俗人入寺亦有是礼。众僧对外国僧即道:‘今日冬至节,和尚万福。传灯不绝,早归本国,长为国师。’云云”。“廿六日,冬至节。僧中拜贺云:‘伏惟和尚久住世间,广和众生。’腊下及沙弥对上座说,一依书仪之制。沙弥对僧,右膝着地,说贺节之词。吃粥时,行馄饨、果子。”(卷第三)冬至节,寺庙里僧俗要互相祝贺,说一些祝福话,吃粥时,还吃馄饨和果子。
    可见,“冬节”一词在南朝出现,而在近代汉语官话中逐渐消亡,但在不少方言中得到保留。《全唐诗》中不见“冬节”一词,宋代南方文人的诗文中倒颇喜用“冬节”。
    “俚语‘徽人三日饱两社,一年朝不重冬节也。’”(宋代黄震《黄氏日钞》卷六十七)“陡觉今年好冬节,朝来红日为谁长。”(宋代陈造《江湖长翁集》卷十八《谢两知县送鹅酒羊面二首其二》)刘宰《漫塘文集》卷二十六有《代弟冬节祭妻文》,强至《祠部集》卷十有《依韵奉和司徒侍中冬节筵间喜雪》诗,宋代杨万里《诚斋集》有《谢周监丞冬节馈海错果实启》《谢周丞相送冬节羊面》《谢周丞相冬节送十鸠四兔启》诗。互赠饮食和祭祀是冬至节传统习俗。陈造高邮人,刘宰镇江金坛人,强至杭州人,杨万里吉州吉水人,均为南方人,这也是南方方言保留更多古语的又一证。
    “冬节”在闽语中遗留
    明代闽南语文献中有记载:“值遇冬节,家中诸事,尽缺。”(《金花女戏文·夫妻乐业》)《金花女戏文》出土于广东潮州,潮州话亦属闽南语。冬节是大节,潮州人亦十分重视,家贫,缺少东西,难以过节。清康熙年间琉球人编的官话课本《官话问答便语》也详细记载了福州人过“冬节”的习俗。
    闽语中至今仍称“冬至”为“冬节”。《方言大词典》没有单收“冬节”一词,而收了“冬节丸(元宵,糯米做的球形食品)”“冬节圆(过冬至节吃的汤圆)”“冬节冥(冬至前夕)”,均出自闽语。《福州方言词典》:“冬节,冬至节,福州风俗,这一天家家户户要吃(米时)。”《闽南方言大词典》:“冬节,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2月21、22日或23日。在这天有吃汤圆的民俗”及“冬节圆,冬至这天吃的汤圆”。《台湾闽南语辞典》:“冬节,冬至,台湾人的习俗在冬节这一天搓汤圆。”《雷州方言词典》:“冬节,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在12月21、22或23日。旧俗,这一天全族的人都要到祠堂祭祖。”《海口方言词典》:“冬节,指冬至这一天,习俗多在这天祭墓。” 广东潮汕一带亦过冬节,吃冬节圆。
    可见,在闽语分布的地区,不管是福建、台湾,还是广东潮汕、海南,冬节都是家人团聚、祭祖的重要节日,过节习俗与古代冬至节大体相同。闽南民谚:“冬节大如年。”“年夜没返没某(妻),冬节没返没祖。(年夜不回家心中没老婆,冬节不回家心中没祖宗)”“吃了冬节圆添一岁。”北方习俗元宵节吃汤圆,而闽南习俗过冬节吃汤圆,郑重其事地名为“冬节圆”。
    综上,闽语中的“冬节”指“冬至节”的用法,继承自南朝通语,可以看出闽语词汇中确有六朝语言要素,特别是南朝的语言要素,这些要素的存在并不是唐代语言中六朝语言遗留的反映,而是确实来自于唐代以前。闽语区,包括福建、台湾、广东、海南的闽语分布区,普遍重视冬至节,用“冬节”称呼此节,亦是闽语的一个共同特征。
    (本文系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基于语料库的《南齐书》词汇研究”(FJ2018C091)、华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基于语料库的琉球官话课本词汇研究”(HW201703)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