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蔷在长篇小说《野沙》中出场次数不多,没有占用作家过多的笔墨,但是,读过这部作品的人会记住这位穿着“一条月白色半截袖旗袍”,身姿妙曼的女子。她悲剧人生里,暗流有作家希望个体生命觉悟的初衷,也以说,沈蔷以自我的陨落,为作家反思人性慧命,进行了一次凄惨深刻又不乏警醒透彻的言说。沈蔷的成功刻画,再次证明一个道理:好作品中的次要人物也同样出彩,或者说,好作品里可能压根就没有次要人物,每个人在她的位置上,都是气质丰满的主角。 为叙述方便起见,笔者再次简要梳理一下围绕沈蔷命理所延展开来的故事脉络:私定终生而违背母命。为感情和爱人庞文军逃至天龙谷过上自食其力的新生活。小两口画梅、教琵琶谋生的日子因政治风波被叫停。饥饿难耐的文军偷菜被打死后其失身于罗光宗,终因儿子宗宝的死亡,饿毙自绝。 若把上述故事脉络机械地融合,我们也许只能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沈蔷是一个冲破家庭牢笼、追求爱情自由的奇女子、烈女子。然而,如前述,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显然是在人性指引的层面上延展与落笔的,故此,唯有进入人物心灵深处,滤去浮在文本局部的“风景”,才能真正认清沈蔷形象的美感价值。 一个人物,一层境界。对沈蔷的描摹虽寥寥数笔,可是,作家为其多层次的铺垫则皆成伏笔,相印相生,这些“藏锋”之笔既还原了沈蔷情性及其显赫的家世背景,又进一步丰富了天龙谷相关人等的性格气质,形成一曲个性辉映的多声部共鸣。在排斥与接纳交织的矛盾关系中,沈蔷义无反顾地拉着爱人,从容、淡定地来到七个星村定居生活,在七个星村烟云四起、险象环生的“多情”世界,执着地期待理想中的生命际遇,至此,这位颔首低眉、如泣如诉的女子开始了她的人生旅途。 与“四女性”形象塑造不同,沈蔷是在他人眼中逐渐饱满可感的,这既是作家“四两拨千斤”的人物赋形技术,也是“写人物就是写家族”创作观在《野沙》中的又一次纵深拓展。对沈蔷家族境况的宏观勾勒先于对她个人的叙写,由作品我们知道:她是天龙谷七大家族之穆家的远房亲戚,是汉口豪绅之家的爱女。母亲是得了专宠的九姨太,这让沈蔷“是以长得纵情任性”。值得注意的是,在对沈家背景不着声色的旁白里,九姨太其人便成为沈蔷一生福祸荣辱命运之缩影与“判词”。 沈蔷与家人的首次正面“交锋”是婚姻问题。作为即将到了婚配年纪的豪绅之女,门当户对是沈蔷婚姻的自然法则。侯门官宦世家可能是沈母,这位富而不贵之姨太太择婿的目标,也表征了沈家的体面。可惜,沈母一腔美意沦为一声叹息。追根溯源。凭借家世背景、成长环境,或家风家教、族群礼仪,沈蔷完全可以长成静雅温婉、贤良大方的女子,这种如钻石般的坚毅品质,正是应对人生不测的法宝,即便面对困境的苦厄也很难消磨其质洁的光泽,然而,沈蔷非但没有分享闻道修身、诗书礼仪的福分,甚至走到了其对立面,全然颠覆了大家之女的行事做派。其行为举止乖张叛逆、个性张扬不饰收敛。16岁私交异性庞文军,“母亲不同意”,逼她嫁给陆专员的公子时,她“一气跑出家门,当晚做了庞文军的新人”,无知者无畏。与家族分庭抗礼后,这位既无应对人际关系能力,又缺乏最基本生存手段的大小姐,丢下母亲,带着文军前往七个星村,这个年幼时自己造访过的“桃花源”以图个人的快慰,有点无情无义。 沈蔷离经叛道、自私愚钝的性子由来已久,私奔只是她多年积习的一次总爆发。不可思议的是,缘何她能在这样一个家法森严、长幼有序的大家族里,丝毫不受礼法约束,做事出格,不计后果。其实,作家为沈蔷“性格代命运”的点睛之笔已交代过,“是以长得纵情任性”,这句话可以折射出几层意思,其一,沈蔷自小被溺爱,家族的家风、家训与家规,她可能没有接受过,即便有,也是“水过地皮湿”,没有对她日后人格的养成起到显著的作用;其二,“母以子贵”,反之亦然。母亲九姨太专宠,沈蔷无疑是沈父,这位家族集权者的掌上明珠,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母女置身于豪绅之家权势的巅峰,既可率性而为,又能为所欲为;其三,家族对沈母的角色定位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她艺名“九天仙子”,因弹一手好琵琶、色相姣好而入了沈府,是青楼女子进入豪门的一次华丽转身。沈府上下对这位来自市井、曾做过艺妓的姨太,并不抱以多高的德行期望。色相是立足的资本,懿德只是附着的衍生之物,即使沈父,喜好的也仅仅是她的美貌以及因岁月生发的单纯情感,她有美色而无仪容;其四,沈母对自己认识的局限。风月场里打情骂俏、名利池中摸爬滚打,“九天仙子”练就一身本领,既会察言观色、见风使舵,又能克制情敌、弄权要强。那抱琵琶是勾魂的利器。由此可见,她入主沈府,靠的不单单是外貌,还有征服男人的高妙手段。但是,她可能同样了然于心,自己只是沈府豢养的一个小女人,人生在她眼里只是欢愉的片刻,故此,她不会以慈善稳重之做派来要求与标榜自己,也不会以其言行旨归来约束自己,尴尬之境成为她放弃心性修为的借口。不过,她唯一的希望是爱女沈蔷,逼女儿嫁陆专员公子,可谓用心良苦,满怀爱意,悲哀的是,除了为女儿传授一流的琵琶技艺之外,她并没有在人际与伦理方面,给女人教授更多东西。虽然我们不能求全责备,让这个看惯世态炎凉的风尘女子有多高的思想水平,但是,她只求步步为营而放弃对女儿的教育是不争的事实。 九姨太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她可能因专宠不择手段,有阴狠毒辣、冷漠无情的一面。沈蔷初到七个星村,就连诡计多端、私密他人玉佩的穆成林也“老大不高兴”,这一笔应引起注意。尽管穆成林的个人品行出了问题,可是,面对私奔而要暂居穆家、并寻求庇护的沈蔷,他是极为反感的,他的态度也是极其反常的,他对沈蔷这个弱女子没有丝毫的包容心,依据文本的蛛丝马迹来看,他应该曾“碰壁”九姨太。“为富伤亲”。是不是也说明扶摇而上的九姨太是个六亲不认的主。 进一步分析。 沈蔷做了庞文军的新人,庞竟然“不敢把沈蔷带回家”,可以想见九姨太的权势,她不是任何人都能随意攀缘的厉害角色,像庞文军这种出生平常、酸腐的书香人家子弟压根就不在九姨太的视线范围之内。与母亲不同,沈蔷是温室里的花朵,打小娇生惯养,不曾见过世面,不懂人世险恶,没有母亲强力求生的铁腕,固执愚痴而不较后果,“纵情任性”只是果,她自己的妄想执念以及由此招致来的祸端才是因,断然,家教缺失在意识层面则加速了她人生崩盘的过程。 来看沈蔷的一系列虚妄之念。 首先是执妄于理想的情爱,缺少理智。沈蔷心仪的庞文军是什么人,除知道他很早寄居教堂,想留洋学习绘画深造,父亲是画家外,作家没有过多交代。他性格如何,在与沈蔷私定终身后,他想“找个地方藏起来过日子”,一“藏”字写出了他的懦弱。他气象如何,“一股子艺术气不识红尘恶浪的穷书生”、“一张细皮嫩肉女人样的白脸”,是眉清目秀的文弱青年。小两口关系如何,“两个远处繁华城市来的青年让这块古老土地上人们见识了从没见过的人间恩爱”,两个人在七个星村筑起爱巢来大秀恩爱,吸引眼球,高调异常,这一不加掩饰的、赤裸裸的爱情举动,天龙谷众人稀奇,却并不在心里接受。以上可知,任性的沈蔷遇上了没有多少主见的文军,在富贵人家,这样的夫妻搭档或许能安稳过日,可是,一旦独立谋生,再加之外界动荡,生活就是一个危机四伏的“战场”。 沈蔷结交文军时日不短,她对文军是有一定了解的,相比于陆公子,文军过于寒酸,体貌过于柔弱,缺乏男儿的担当。比如在天龙谷,他连自己都保全不了,又怎奢谈保护沈蔷母子呢。陆公子显然是沈蔷更为合适的夫婿人选,为什么沈蔷会选错人还不惜错上加错地与文军私奔呢,原因其实很简单:欢爱有余,灵魂背离。世间多男欢女爱的情欲宣泄,少心心相印的白首夫妻,沈蔷重相貌而轻责任,贪求视觉美感,不懂真实的生活。两人是俗世欲望之躯,不是灵魂相知的忠诚伴侣。婚后,文军依然我行我素、不知生计,沈蔷更是任性成瘾,个性洒脱,在彼此身上,没有学习到任何改善自己的东西。爱情的根基不牢,爱情美梦必要破灭,沈蔷一厢情愿地臆测出爱之圣境,随着文军与儿子宗宝的相继死亡,“如梦幻泡影”。 其次是执妄于美满的生活,不晓人事。生活状况更为集中地指向人际环境与时事形势,需要人的智慧与理性来研判。沈蔷到七个星村是最先在人际交往中载跟头的,“穆庄子夫人穆程氏娘家攀过来”后,沈蔷坚信穆家能像多年前一样热情款待自己,谁知,穆成林生硬地将她和文军撵出穆家。公公的态度让穆程氏始料不及,当初,穆程氏示好沈蔷,又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从穆家权力结构中,不难察觉。穆成林抑长扶幼,偏爱小儿子穆非子,没有给长子穆庄子理应享有的地位。穆成林用险计拆散吉娜与东方白玉,逼迫吉娜嫁给穆非子,可见穆成林对小儿子的爱,也见出他对吉娜秉持穆家家业、拓展家族势力的意愿。其实,穆非子在婚前已然掌权穆家,其为人豪狠残暴,性生冷孤僻,颇有经营头脑,深谙经商之道,各方面都像父亲,所以,得到穆成林的溺爱便不足为奇。反观穆庄子,从作品中,没有看到他在家族里的任何作为,事事都是妻子挂帅,相比于温和得体的吉娜,穆程氏抛头露面、大操大办的行为更显碍眼,穆成林心有不悦是可以理解的。雪上加霜,吉娜生了儿子穆天权,穆程氏产下女儿穆摇光,情理中,穆成林会更加偏袒小儿子一家。作家可能以“冰山理论”原理,隐藏了“庄非之争”,可是,依据文本是完全可以推断出来这点的,沈蔷是在这个事件白热化后到来的,穆程氏或许是要利用远亲沈家平衡与缓和穆家内部现有的对立与紧张,促使自己小家庭的利益最大化。她不知情公公与九姨太曾有的过结,沈蔷更是抱着美好生活的憧憬,接受穆程氏递来的“橄榄枝”,不假思索地开始了寄居生活。 穆程氏还未开战便首告失利,安顿沈蔷、文军成为她最大的困扰,此刻,吉娜出面解围,接走沈蔷两口子,“把自己当年的闺房收拾出来”给她做新房,安排文军到娘家的玉坊做工谋生,润物无声地既照顾了沈蔷,又感化了穆程氏,暂缓了穆家面临内部分裂的惨境,是一大善。 穆家与苏家这两个大家族,对沈蔷的态度可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沈蔷不细细察觉一系列内在人事纷争,反倒窃喜于自己和文军的浪漫才情。文军笔下的老梅遒劲苍然、沈蔷的琵琶哀婉清越,小情颐性,自我赏玩即可,两个人却出尽了风头,卖画、教琵琶,非要弄的人尽皆知。性格决定命运。沈蔷两口子在七个星村沿袭了惯有的生活方式,不作些许调整,不能适应这个特殊环境。行动上,两个人卿卿我我,把他乡作为实现艺术理想的沃土,小资情调浓郁。衣着上,沈蔷旗袍蔽体,身材高挑挺拔、凸凹有致,是一个集结着美的流动旋律,成了七个星村男人眼里的“大众情人”。更可怖的是,她很快幻化为掌权者罗光宗色猎的对象,是他在理性克制与欲望决堤间博弈的砝码,后来,正是因这件旗袍,被罗光宗侵犯。沈蔷的美也是导致文军死亡的重要诱因。文军偷菜受刑,按理来讲,他不是被镇压批斗对象、不是恶霸地主,没有干过任何坏事,而且是得到范新生组长口头赦免的,为什么他还是没有逃离死亡的魔咒呢?是妒忌,妒忌之火倒逼在了文军身上,沈蔷的美貌唤醒了人们的爱欲,文军令大伙心有不平。导火索是乱了阵脚的沈蔷哭闹刑场事件,这才使罗光宗下定决心,坚决要除掉文军。 最后是执妄于来世,不知变通。生活容不得半点假设,假设却常能警醒于生活。假设文军听从家人建议,留洋学画,等待他的将是什么样的未来。假设沈蔷领受母命,嫁入陆府,过的又是怎样的日子。七个星村遭罪受饿,家破人亡,自己也落得香消玉殒,丧命他乡,可怜、可叹、可悲。土改之后,天龙谷政治春潮浪涛翻滚,小两口求生艰难,假设沈蔷能舍下面子、放低身段,请罪九姨太,一家三口又何至于相继暴亡。假设文军死后,沈蔷能多为儿子宗宝考虑,尽快召唤沈府,逃离苦海,母子终将能得以善终。惋惜的是,沈蔷就是沈蔷,不是别人,一切世间法,敌不过她的“纵情任性”,她的结局也就是注定的了。文军埋葬还不到一个月,罗光宗便挟宗宝而逼迫了沈蔷。宗宝因病死去后,再无俗世羁绊的沈蔷,抱着心中对来世朦胧又不乏坚定的希望,怀揣着对文军的愧疚,以死解脱,以死来完成对现实生活的最后“注解”与对抗。 沈蔷是一个悲剧人物,她真实的让人觉得作家太过残忍。沈蔷何罪之有?她只是纵情任性了些,执妄不明理了些,于人无害,何以落得如此下场。其实,作家塑造沈蔷,在强烈的同情之心下,满怀对人性的期望。作家正是要把沈蔷的气质缺陷艺术化的彰显,作伦理道义的审视,以命运庄严的名义,告诫我们,生活是一场修行,不容丝毫亵渎。明白这点,沈蔷形象便有了赎罪的美学价值和哲理意义。沈蔷是美的,她的谢幕同样美丽,但愿我们在赏析沈蔷的美时,品读出更为深切的命运思考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