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人: 李洪兴 本报评论员 谭 敏 广州日报评论员 李洪兴:广州素有“花城”美誉,因花闻名、别有韵味,又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广州,沿街察看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提出要“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要让“老城市”焕发新活力。 谭敏: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广州,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未关闭的通商口岸,无疑是一座“老城市”了。它的独特魅力在于文化积淀,岭南文化中心是广州贯穿古今的文化定位。以散发浓郁岭南文化味的花市为例,起于五代、闻名于明代,千百年来,虽然规模大了、元素多了,文化味始终如一。如今,“广州过年·花城看花”成为一张新的城市名片,买几朵迎春花,吃几道佳肴小吃,在文化氛围中感受的是美好生活、汇集的是城市活力。 老城市的文化魅力,蕴藏在城市的每一处肌理中。已有600多年历史的广州塱头古村只有3000余人,却保留着30多座书院。尊师重教的传统绵延至今,古巷处处闻书声,让人“听见”文明的传承。在发展中留住乡愁,地道“广州味”便历久弥新。 李洪兴:历史文化传统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参照系”,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就是延续根脉、留住特色、积淀韵味。北京的红墙黄瓦、上海的石库门,无不在岁月流转中凝固成了各自的城市风景线。如果说保护是唤醒城市活力的第一步,那么在保护中创新就是“关键一跃”。这是延续城市记忆的过程,也是注入时代血液的过程,正所谓“老树春深更著花”。广州在这方面有什么探索? 谭敏:的确,老城展新颜不能因循守旧,“新”“老”元素需要相互交融、相辅相成。就拿广州永庆坊来说,虽然汇聚诸多历史建筑,却一度挤满老房危房。经过社区微改造,建筑恢复了古朴韵味,业态更加年轻现代,咖啡馆、文创店鳞次栉比,成了年轻人争相打卡的“网红地标”,这就是从内到外的“活化”。 城市发展要立足现代化,强化文化引领;也要立足国际化,讲好广州故事、中国故事。举个例子,去年广州《财富》全球论坛期间,6位梅花奖得主联袂演出粤剧,珠江边1180架无人机编队在夜空同时起舞,传统与现代相融的这一幕让外国友人惊艳于多元魅力。可以说,我们保护并传承文化,没有关起门来孤芳自赏,而是自信地融进来、大方地走出去,在改革开放的前沿讲述一个悠久、自信、活力的广州,在世界面前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李洪兴:一座城市的味道,往往能折射出它的气质与品格。城市不仅应该是“有文化”的,而且应该是“有精神”的,因为城市精神代表了一座城的形象、凝聚着城市人的思想。改革开放40年来,敢为人先、奋力开创的广州,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不是完成时,而是现在时、未来时。 谭敏:兼容并蓄、开放包容,是广州文化的特色,也是广州城市品格的反映。改革开放后,人们喊出“东西南北中、致富到广东”,就是因为这里能更充分发挥出自己的创造力。全国首个可以自由议价的国营河鲜货栈,第一批服装个体户变身“万元户”,举办新中国首场选美活动,出租车大胆改革、市民打的“扬手即停”……正是走好了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广州在各个领域才能活力四射。 老城市焕发新活力,还要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广州下一步,要在综合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现代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出新出彩。面对新时代考题,始终打开思想解放这个总开关,继续弘扬“杀出一条血路”的闯劲,在新活力的滋养下,老城市一定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