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徐兴无:寻找最江苏的文脉经典

http://www.newdu.com 2018-12-04 现代快报 白雁 参加讨论

    
    《江苏文库·精华编》主编徐兴无   牛华新/摄
    徐兴无的办公室里,纸墨笔砚俱全。如果当天的时间被琐事切割成小块,他会利用小块时间来写上一幅字。写的是碑体,一幅字写好,心思瞬间沉静。
    2016年,“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启动,徐兴无和他的老师莫砺锋教授一起,受命担任“精华编”主编,他有一种使命感,“江苏的文脉,就像一个人身上的血脉一样,是很丰富的,但每个人的血脉、经络当中,都有主脉络。主脉络就是江苏文化最显著的精神传统和最高级的文化成就。把住主脉,标出高峰,这是精华编最重要的任务。”
    1
    古往今来,江苏人的著述极为丰厚。据统计,1949年以前,江苏人的著述就超过十万种,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江苏文库·文献编》要做的事,是从中选取5000种左右展示出来,而《江苏文库·精华编》则是在5000种的基础上,精选其中200种展示出来。
    作为《江苏文库·精华编》的主编,徐兴无深感精选不易。
    “从这么多江苏人的书里选200种,其实让人比较为难。从我们江苏人的角度选,很多好书只能割爱。但是,作为学者,当然应该从学术史、文化史的脉络当中,选择重要的来编辑,这个筛选的过程也很艰难。选好以后,我们从全国学界请了一些专家,包括台湾的专家来看。大家都是从整个中国文化史和学术史的角度来审视这些书。在200部的框架下,大家比较容易形成共识。”
    经过多方的学界的评估、多轮的评审,以及编纂团队和地方文史专家之间的商讨后,“精华编”最后定下来200种左右。
    究竟什么样的书会被选入“精华编”?
    徐兴无说,有三个标准。“第一个,全面系统,以经典为主。第二个,著述兼顾,以著为主。第三个,版本从善,但是以通行为主。”
    第一个标准强调,要从历代的江苏人创作的文化典籍中去选,在这个基础上,要优中选优,把那些已经成为中国学术史、文化史和人类历史中重要经典的江苏文化典籍选出来。
    “江苏文化典籍里,有一部分已经成为中国的、甚至世界的一流经典,其中一些,大家耳熟能详,比如说刘安的《淮南子》、刘向的《说苑》、葛洪的《抱朴子》、唐代刘知己的《史通》;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学的一些奠基性理论著作,像《文心雕龙》;还有一些著名的小说,比如《西游记》《水浒传》。”
    2
    中国传统的典籍有两种,一种是原创性的,可以称作“著”,比如刚才说的《淮南子》《文心雕龙》《史通》《西游记》等等;另一种,是很学术性的,是对古代学术或经典的整理与研究,可以称作“述”,有些“述”的文献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经典。《江南文库·精华编》不仅收录著,也收录述。
    “从中国的传统来看,一流的经典往往都有一流的学者在各个时代对它不断地进行重新的解释、注释,甚至校勘。举例说,《说文解字》是东汉学者许慎的原创,但是如果没有江苏学人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那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都不能彰显,它作为一个伟大文化典籍的意含和内涵都不可能得到阐明。事实上,大多数人读《说文解字》,都不是从原文入手,而是依靠阅读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这样的解释性的文本。段玉裁的《注》,就属于‘述’。”
    其实孔子谈到自己的治学方式时就曾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意思是说,他只是整理阐发先王留下来的六经,而不创作自己的思想。孔子开创的这种治学方式,一直影响着后世,“在中国文化里面,恰恰是通过‘述’,就是对前面的文化传统不断地更新和解释,来建构自己这个时代的新思想,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传统。”
    徐兴无认为,就江苏文脉来看,江苏学人在“述”的部分,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极大。无论是魏晋南北朝,还是明清时期,江苏的地方文化,都能够占领中国的学术高峰。
    “所以留下来的一流的经典当中,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还有清代吴派、扬州学派的学术成果,像惠栋、阮元、焦循这些一流的学者留下来的书,基本上都是以学术研究著作的面目出现的,在中国古代文化里面,它就归为‘述’。当然,我们要注重原创性,所以是著、述兼顾,尽量地以‘著’为主。”
    3
    江苏历代学人丰硕的著述当中,有许多已经成为经典,越是经典,越是有多个版本传世。“精华编”需要从中选出最适宜的版本,“我们首先考虑具有学术经典性的版本,能给学界研究提供一个好的基础。其次,这个本子要适合大众阅读,特别至少要适合一般知识界的人来阅读。再次,这个版本要点校得好,它的版本要精要好,也就是我们说的版本从善。这里说的善本,有别于一般古籍上的善本。”
    以中国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为例,从明代至今,不断有人进行校勘、注释、讲解,名家辈出。徐兴无和他的同事们把《文心雕龙》出世以来,所有的点校、注释版本都统计了出来。结果发现,《文心雕龙》居然有近六十种校注或注释本。经过讨论挑选,最终从中选出一种。
    前辈学人为江苏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但“精华编”在整理过程中,并不唯古是尊,也不唯旧是尊。徐兴无介绍说,在选定的200部当中,有一些,到目前还没有令人满意的整理本。其中有一些经典,是大家都知道的,但还没有被整理过,没有被点校过;还有一些,虽然在历史上被学术界整理点校过了,但是和“精华编”的体例有一些不合。这两种情况,都需要在学界约请相关的专家进行修订或重新点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精华编”有编有作。
    作为江苏文化最显著的精神传统和最高文化成果的代表,“精华编”不仅要呈献给汉语世界的读者,也要向海外传播,提供给非汉语世界的读者。
    “200种书定下来以后,先把它们所有的外文译本、特别是英语译本,在世界范围内做了一个搜索。搜索下来发现,大概有二十多种在英语世界已经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译本,有的已经具有相当的影响。我们在这些已有的译本当中进行选择,看看是否还有一些补充和调整,最后希望能定下来十二种。”
    对话
    如果有硬伤名家的书也要进行修改
    读品:《江苏文库·精华编》是以影印方式呈现吗?
    徐兴无:“精华编”的200种左右,不是采取影印,是以读本的形式排印呈现。选择这些经典最好的整理本,或者注释本,来呈现给大家。
    读品:从“精华编”书目看,江苏北部所占数量较少,为什么?
    徐兴无:我们和江苏的地方文史专家多次讨论,发现大家的乡土情结特别浓厚,对家乡文化有认同感、自豪感,都觉得各自家乡的典籍很重要。江苏在历史上是南北文化交通的地方,但实际上,它自己的文化面目的出现,要到晋室南渡以后。在此之前,它或在齐鲁文化圈,或在吴、楚、越等文化圈。从数量上看,属于齐鲁文化圈的徐州地区、淮阴地区的文化典籍,进入这200部的数量远远低于长江流域。但大家当然知道,中国第一流的典籍,早期大多产生在齐鲁文化当中。东晋以后,中国文化才往南移,所以秦汉时期的书,作为中国文化中的早期原典,也就是古人说的三代秦汉的“古书”,就江苏而言,像《新语》《淮南子》《战国策》《说苑》《新序》这样的经典,一本可以抵得上明清时期的十本。各地的专家都希望“精华编”能够更多地体现各自地区的文化,彰显他们的文化特色,但最后还是要按照江苏整个文化脉络的历史走向来定。
    读品:如果选定的善本当中有错误,怎么处理?
    徐兴无:每一本书,不管它是哪位名家做的,我们在下厂之前,都要请专家进行审读,都有审校意见。如果觉得里面有硬伤,还是要改的。今年,为了推出第一部分,第一期成果,暑假当中就请了六七个专家,把我们第一批推出来的几种书审校了一遍。
    读品:2018年“精华编”推出的首批成果有哪些?
    徐兴无:赵翼《陔余丛考》(上下册)、《廿二史劄记》(上下册)、《瓯北集》(上下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中下三册)、焦循《孟子正义》(上下册),计五种、十一册,都是清代学者的著作。
    读品:谈到《江苏文库》,离不开“文化”二字,您怎么理解“文化”?
    徐兴无:据说学术界有160多种关于文化的定义。定义多,是因为文化的内涵太丰富了。其实,所谓“文化”,是相对于“自然”而言的,在中国古代的观念里,自然属于“天”,文化属于“人”,只要是人类的活动及其成果,都可以归结为文化。文化根源于人类的创造能力,文化使人类摆脱了自然,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每一个生长在人群中的人都是有文化的人,并且凭借我们的文化与自然界进行交换,利用自然、改变自然。
    徐兴无
    《江苏文库·精华编》主编,南京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著有《谶纬文献与汉代文化结构》《刘向评传》《经纬成文—汉代经学的思想与制度》等。
    “江苏的文脉,就像一个人身上的血脉一样,是很丰富的,但每个人的血脉、经络当中,都有主脉络。主脉络就是江苏文化最显著的精神传统和最高级的文化成就。把住主脉,标出高峰,这是精华编最重要的任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