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传播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强调爱国主义的立场,认为爱国主义是文艺作品“常写常新的主题”,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古今中外许多文艺作品的精神力量,都与对爱国主义这一主题的成功表现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古至今,中国文学不乏表现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佳作精品,这些作品传达出时代的召唤、人民的期盼,激励中国人民奋发图强、英勇前进。但也有一些作品在错误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的影响下,表现出“去中国化”、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在文艺作品中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其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如果任由这些作品传播蔓延,势必会起到瓦解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作用。而表现历史真实,反映历史前进的规律,鼓舞人们积极进取、创造新的生活,才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精髓。在文艺作品中尊重本民族的历史传统,特别是尊重那些推动民族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与社会进步力量,正面表现和热情颂扬他们,是每一个严肃的、具有强烈历史责任感与民族自信心的文艺工作者在创作中应有的基本态度。当代文艺工作者要正确看待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及中国当代社会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弘扬主旋律,表现正能量,在自己的作品中树立和传播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 在创作新的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如何对待本民族过去形成的文化传统与艺术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必须面对的另一个重大理论问题。一个时期以来,在某些文艺作品中,确实存在着“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对自己民族文化缺乏自信的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艺创作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对文艺创作来讲,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因此,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在文艺作品中弘扬正确的文化观,积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当代语境中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厚滋养。 第三,注重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深刻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艺,特别需要平衡好文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如果只盯着市场,市场的趋利性就会导致文艺创作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丧失精神操守和艺术原则。比如,有些文艺作品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还有的作品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过度包装等。这些作品败坏了社会风气,侵害了读者的思想精神。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广大文艺工作者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坚决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作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广大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是格调健康、内容积极、形式活泼、具有人性的深度与生活的厚度,并能够给人以思想启迪与情感陶冶的文艺作品。把追求商业利润当成最高目的,不讲品位、格调,不问立场对错,不顾及社会影响的文艺作品,对读者和社会是不负责任的,与人民群众的真正需要也南辕北辙。尤其是涉及青少年这一具有极大可塑性的群体时,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对他们的正确引导与积极影响上。在青少年群体的成长过程中,艺术作品是最容易对他们产生影响的一个文化场域。改革开放以来,几代青少年在优秀文艺作品的熏陶下成长起来,其中许多思想积极、艺术精湛的作品对其人格的养成、人生目标的选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注重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避免低俗庸俗媚俗的作品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是文艺工作者对祖国未来高度负责的创作态度。 第四,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用高尚的情操引领时代风尚。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当下,一些人价值观缺失,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促进中国社会的道德建设。这就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尤其是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文艺创作者,珍惜自己的社会形象,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生活中做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崇高的精神追求,从而努力成为社会的道德模范。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文艺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人们的尊重,做到德艺双馨。 文艺与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涉及文艺本质的问题。艺术作品中传达的真善美,必须发自艺术家的内心,才能产生感人的力量。艺术要想健康发展,必须注重与道德的关联,而艺术家对社会道德建设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否则很难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必须努力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切实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团结人、激励人,做时代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作者系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