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网络文学 >

梁鑫:南京何以成网文之都

http://www.newdu.com 2018-11-12 中国文化报 梁鑫 参加讨论

    古老、遥远、神秘的敦煌“C位”菩萨;会唱歌、会卖萌、爱搞怪的故宫古画……近日,在江苏南京举办的2018年中国(南京)文化科技融合成果交易会上,这些沉睡千年的“国宝”重现生机,新时代的文化表达令科技与文物不再是冷酷和高高在上的。文化科技的融合正在以一种十分有趣、平易近人的呈现方式为中华文化延续着温度和活力。
    科技文化进一步融合
    如果说传统的文化科技融合的认知,更多地基于科技手段对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提升,新一轮的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无论在广度、深度上都更胜一筹。2017年,南京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继续保持6.1%的高占比,文化科技已成为南京经济增量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南京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为了更加深刻地把握文化与科技的关联性,充分发挥当地科教资源优势,在科技与文化融合上创新举措、持续发力。
    随着精神需求日益增长,大众文化接受的方式将进一步向文化消费和文化市场延伸。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界限将进一步打通,文化事业单位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丰富的文化内容素材和资源。
    从“天下文枢”到“文学高地”
    南京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古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传统精粹与时尚活力融会贯通。50万年的人类史、2500余年的建城史和450多年的建都史,串起了南京文化的浩瀚辉煌,形成了南京文化的独特基因。1700多年的佛教兴盛、800多年的贡院文化,让南京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诗赋之都”“佛教之都”,素享“天下文枢”的美誉。
    金陵自古多文豪,南京申报“文学之都”也融合了各方优势。从古至今名家墨客流连于此,从一代山水大家谢灵运到千古诗仙李太白,从汤显祖到曹雪芹,从鲁迅到巴金,这些文学大家都与南京结下不解之缘。尤其在当代的节点上,网络文学兴盛了20年,涌现出了以萧潜、跳舞、天下归元、天使奥斯卡等为代表的诸多南京网络文学作家群体,创作了一大批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网络文学作品。
    在拥有着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学人才重镇双重身份与责任的条件下,南京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学涵养,构成了其独特的资源禀赋。在南京“文学之都”促进中心看来,“申都”符合南京建设“全国重要文化创意中心城市”的新定位,将为南京建设成为辐射长三角、带动中西部、面向泛亚的“文化创意之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文学和阅读已经成为南京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遍布全市的15家公共图书馆、14家文化馆、100个文化站、300多家实体书店……在“文学高地”崛起的过程中,科技对文化的共振作用日趋强盛,网络文学的社会价值在凸显,发展前景也在进一步开阔。事实上,科技使得网络文学的自我驱动性被赋予了更多角色,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成为网络文学的重要功能。
    “古都文脉”借力“文化+科技”
    曾经,工业革命令科技与文化的分野日益明显。但进入新世纪,随着信息革命的深入,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日趋紧密,城市化正进入一个由创新引导时代变革的新阶段。
    一方面,文学生产的新活力、新机遇加速南京文化进程。众所周知,互联网带来了文化内容生产模式的根本性变化,由“传统的专业文化机构生产内容然后受众消费内容”这样单一的结构,转变到“大众生产内容大众共享内容”的有机互动。多形态的内容开发意味着有机遇也有风险,面对一些活跃的网络题材的运用,以“南京分布文化”为典型的许多优秀企业在推动文学创作多元化的同时,做到了“内核有文化,笔下有乾坤”的文化守望与文化担当。在“一进一守”间,把握住了数字出版演化的动态平衡。
    另一方面,科技赋能的新姿态、新格局加速南京文化进程。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中提到技术与艺术融合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赤裸裸反映功能”的始生代、二是“对伪艺术致敬”的古生代、三是“更积极审美享受”的新生代。在第三进程里,南京主动适应了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把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运用到文艺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比如以溧水区江苏(国家)未来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高淳区桠溪影视基地等为主要载体和技术支撑,依托影剧联动的多产业跨界交叉,来焕发网络文学的活泼生机,拓展出网络文学特有的格局。
    同时,传统文化的新空间加速了南京文化进程。在网络文学成果转化方面,南京以融合为手段,实现提质增效,在重导向、抓精品、搭平台三方面发力,抓住了网络文学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逐浪、红薯、有柴等著名网文站点总部实质性落地;“江苏网络文学谷”在秦淮区正式成立。南京坚持以IP、媒体技术融合转化为途径,继续推进国家文化信息共享和数字文化建设工程。
    这种形式是“中国故事”走向世界的创新,未来,南京文学作品将建设更好的国际传播渠道,为文学作品的外译和海外出版提供可靠保障,逐步提升文化产业的全球竞争力,讲好中国的“创新故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