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童年时代的“手指旅行”:高山大海里想像世界

http://www.newdu.com 2018-11-01 澎湃新闻 陈赛 参加讨论

    小虫一岁多的时候,我决定带他踏上人生的第一次旅程。但没想到,在五天的时间里,他被旅途中各种不快困扰着,舟车劳顿、骄阳似火、水土不服,还拉了几天肚子。我想带他欣赏青城山的美景,他却在山脚下哭个没完。我带他去海洋公园看海豚表演,他却固执地蹲在门口看蚂蚁打架。唯一一次见他喜笑颜开,竟是在旅馆对面一个小小的街心公园里吹泡泡。那真是一次糟糕透顶的旅行,严重挫伤了我带孩子一起看世界的宏愿。
    后来,我读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突然明白了问题出在哪里。德波顿说,旅行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我们得带着自己沉重的肉身随行,而最好的旅行其实发生在期待中,或者说,幻想中。所以,旅途中多出一个孩子,大概就意味着肉身的烦恼翻倍,而幻想的愉悦减半?
    难怪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人类不幸的唯一原因,就在于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呆在自己的房间里。”
    所以,那次旅行之后,我选择更多的学习如何与他一起安静地呆在自己的房间里“神游”,而不是舟车劳顿的去远方受罪。
    《地图》就是我们经常一起神游的书。我采访过这本书的两位作者亚历山德拉·米热林斯基与丹尼尔·米热林斯基,他们告诉我他们自己童年时代的“手指旅行”——“我们小时候喜欢读大开本的百科全书,里面难得有一些插图版的章节,比如‘不同国家的传统服装’‘世界上的蝴蝶’等等,这些画面一定是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想要在《地图》里达到同样的效果:古旧的,泛黄的,有点脏脏的莎草纸,带着时光的重量,就像在阁楼里躺了很久刚刚被人翻出来一样,那种会让人抱着做梦,醒来后又想周游世界的感觉。”
    只有孩子最懂得孩子。不知道未来会有多少成年人,回忆起他们今天在《地图》里的“手指旅行”,以及那些被足球、轮船、火车、城堡、衣服、棕熊、蓝鲸、蝴蝶、树叶……串联起来的五彩斑斓的世界。
    有了谷歌地图,我们似乎再也不需要在手里拿一张地图了,因为你永远都不会再迷路。对小朋友来说,永远不会迷路这件事情对于他们未来心智的成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还真是一个挺有趣的问题。毕竟,在人类整个历史上,迷路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再迷路,是否也意味着独立、冒险与奇遇的消失?但至少在《地图》里,在这个纸上的大千世界里,孩子们仍然可以在一条条分叉小径上任思绪随意漫游、迷失,是一种很美妙的经验。
    肯德基这次随儿童套餐推出的《地图》(探索版)是从地形入手的。我很喜欢这个角度。因为今天孩子们生活在城市丛林里,举目所见都是一个人造的世界。从高山、大海、沙漠、大河的视角看世界,会让他们意识到除了人类之外,塑造世界的还有更强大的力量:风、雨、水、泥土、阳光……
    他们会好奇,世界上为什么会有沙漠呢?埃及是一个多么神奇的国家。他们的象形文字、木乃伊、金字塔、圣甲虫、鳄鱼,以及各种神灵,似乎都与沙漠有着某种神秘的关联。
    他们会惊奇于大海是如何形成的?对于世代生活在海边的人意味着什么?他们为什么会种这样的植物,驯养这样的动物,穿这样的衣服,吃这样的东西,建起这样的城堡,崇拜这样的神灵?
    去年,我在英国采访一位考古学家,她就提到英国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她认为,英国人之所以热衷于探险,是因为他们有海岸线,有好的造船技术,以及相对的贫困——需要找到新的资源。
    “我们对海有很多恐惧,同时又很敏感。因为它离我们很近,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重要。我们有很多关于海洋的传说与童谣。”她说,“英国的天气变化很大,这都是因为海洋——风来自海洋。”
    这段采访经历让我深深意识到自身一种目光的匮乏:我从来没有以这样方式打量过中国的大地与历史,也从来没有思考过,这样的大地与历史对于一个时空坐标中的个人意味着什么?
    后来,我采访北大地理系教授唐晓峰,他写过一本给《给孩子的历史地理》。他说,在很长的历史里,中国人对海洋是很不重视的。对于海洋,我们既缺乏现实主义的理解,也缺乏想像。海洋里的东西,要么是神仙,要么是最不值得关注的东西,海岛上的居民,被称为“岛夷”,是最下等的。但中国人与高山的关系却非比寻常,甚至可以说,“不懂高山文化,就不懂中国。”
    “展开一幅中国地图,你会看到许多山脉,纵横分布在中国大地。这些大山曾经是早期人类发展的障碍。但华夏祖先们没有被这些大山挡住发展的视野。征服高山、翻越高山,把高山变成自己的领地,令高山也闪现文明的光芒,这是中国独特的历史地理。”
    我们小时候学地理,无非是学会在世界地图上指出一个国家,或者知道每个国家的首都(当然,仅仅做到这一点,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但地理的价值远不止于此,而是了解我们所在的世界,以及世界上的各种各样的人,以及他们所创造的文化。如唐晓峰所说,“如果能对历史事件、历史知识都认真地加问一个地理问题,那是个好习惯。比如读鸿门宴的故事,可以问,鸿门在哪里?背《登鹳雀楼》的诗句,‘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一定要问,鹳雀楼在哪里?”
    翻开《地图》(探索版)中中国那一页,你就会意识到,两位作者对中国的了解远远不及他们对欧洲的理解。他们只画出了西边的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却完全忽略了秦岭、太行、甚至五岳(只画出了泰山)。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自己来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