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设经筵、学物理、懂解剖……这位帝王不简单

http://www.newdu.com 2018-10-30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设经筵、学物理、懂解剖……这位帝王不简单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历史上,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封建时代最后一抹亮光。在前期几位帝王的励精图治之下:顺治帝随八旗铁骑南下,定鼎北京;康熙帝外平藩乱,内修德政;雍正帝夙兴夜寐,一生勤勉;再到乾隆帝法先人之道,维持盛世常盛不坠,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使清王朝到达了封建社会的顶点。这些帝王在影视剧中多有出现,从而使大家耳熟能详,不过影视剧中的形象多为艺术加工,存在失真的情况。
     
    所以,为了让各位书友看到褪去艺术加工的帝王本尊,人民出版社读书会推出了“清朝的皇帝”系列文章,此前已为大家介绍了乾隆帝如何选人用人(傅恒靠什么一路“开挂”,成为乾隆时期的中流砥柱?),今天将为大家讲述一生励精图治的“千古一帝”——爱新觉罗·玄烨,他在位时期代表了中国封建王朝最为鼎盛的六十年,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而这一盛景的背后,与康熙一生勤勉读书是分不开的。自五岁发蒙开始,他早出晚归,无论严寒酷暑风霜雨雪从未中断,每每读书至深夜,而不知倦怠,在十七八岁时读书过劳,至咯血也不肯罢休。
     
    今天,人民出版社读书会为各位书友梳理了康熙读书的故事,看爱新觉罗·玄烨如何在读书中成长,如何从八岁稚童成长为盛名长驻的一代帝王。
     
     
     
    爱新觉罗·玄烨,顺治十八年(1661年)即位,时年8岁,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共辅政,取年号康熙。康熙天资聪颖,智慧非凡,除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征漠北、抗沙俄,将从先辈手中继承下来的江山又重新打造了一番,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政通人和、空前统一、经济与文化繁荣昌盛的新时代。他曾自评其人生:“数十年来,殚心竭力,有如一日。此岂仅‘劳苦’二字所能该(概)括耶!” 
     
     
    其实,康熙不仅“劳苦”治国,就是读书,亦达到“劳苦”的地步。其幼年时不论读书、骑射,都很认真。他“日所读书,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而且“凡事留意,纤悉无遗”。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询之左右”,并经过自己“反复探索,必心与理会,不使纤毫扞格,实觉义理悦心”,方肯罢休。《清实录》说他“读书十行俱下,略不遗忘,自五龄后,好学不倦,丙夜披阅,每至宵分”。“凡帝王政治、圣贤心学、六经要旨,无不融会贯通,洞彻原委”。
     
    自即位起,康熙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博览群书,将中西文化融为一体;一方面继承历代传统,开设“经筵”,即由当时的博学硕儒给他系统讲授经史。他把“经筵”作为一项典制而明确规定下来。康熙六年、七年,著名理学大臣熊赐履先后两次上疏,建议皇帝请选耆儒硕德、天下英俊于左右,讲论道理,并强调说:“讲学、勤政,在今日最为切要。”因受权臣鳌拜阻挠,讲学之事,迟未实行。康熙十年(1671年),在保和殿隆重举行“经筵礼”,即“开学典礼”,告祭先师孔子。康熙时年18岁,首次即以熊赐履等16名儒学之士为老师。自此,每年分春秋两季,在规定学期之内,皇帝按规定“上学”读书。讲课的老师,名为“经筵讲官”,简称“讲官”。还有的称为“日讲起居注官”,除了讲课,还负责记录皇帝每天的活动。开始时,在弘德殿听课,每隔一天,一早进讲一次。自康熙十二年二月,改为每天讲读一次,以后天天如此,年年如此。
     
    图为讲官为康熙帝日讲
     
    康熙每天到乾清门听政,处理政务后,即到懋勤殿听课。天气渐寒时,老师讲课可是件苦差事,康熙不仅特赐貂皮、缎匹制衣御寒。为进讲方便,又设一南书房,命各讲官分别轮流入值。于是,南书房就成了皇帝专门读书、日讲官传授知识的专门场所。南书房为内廷机构,在此任职的官员,还负责给皇帝起草谕旨,或备咨询。并且,为了方便自己能朝夕问学,还让他的讲官搬到内城来住,不参与外面的事情,以保证专心专意尽到讲官的责任。“经筵”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
     
    康熙读书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儒家经典及各学派著作,几乎无所不包。历史也是他学习的一门主课,如《史记》《资治通鉴》《春秋》等,都是必读之书。记述先辈的实录,如太祖、太宗实录,也是每日必读。甚至大臣的著作,他也要大臣本人亲自讲授给他听。熊赐履著有《学统》《闲道录札记》,康熙便要求他拿来讲给自己听。听完课后,康熙还会与讲官开展讨论。有时,君臣之间也讨论些很有趣的问题。有一次,康熙戏问:“天下何物最肥?何物最瘦?”有一大臣抢先说:“莫瘦于豺狼,莫肥于牛羊。”康熙转而问张玉书:“你意思如何?”张玉书不慌不忙,说:“臣以为莫肥于春雨,莫瘦于秋霜。”康熙不禁感叹:“此真宰相之言也。”
     
    康熙在正统学说方面的才华,是帝王之林中无与伦比的,而他在偏门杂学方面的才识,也同样出类拔萃。只是,他的杂学才识,历来是秘阁深藏而鲜为人知的。比如:康熙写有《蒙气》,记太阳在空气中的折射影像。写有《方音》,记七省地方语言的差异。写有《雷声不出百里》,记声、光、黄钟之间的关系。还写有《南方物性》《海鱼化唐》《山气》《雷楔》《潮汐》等,真是举不胜举,无法统计。
     
    除此之外,通过与西方传教士的交流,康熙在天文、历法、物理、数学、医学等领域潜心西学,很好地把中学与西学的精华融为一体。历法之争,是明末清初中西文化激烈冲撞的一个带有政治色彩的学术问题。康熙尊重科学,不以种族与国籍相排斥,更不掺入政治是非问题,他只用严谨、科学的实验方法,去证明历法是哪一方更为科学合理。反复实验的结果,与西方传教士的历法不差毫厘。于是,康熙纠正中方历法的失误,重委南怀仁主钦天监事,并将举止失措的杨光先、吴明烜等从宽处理。这样,自始至终,康熙既信服了西方科学的深奥,又成功地将这一复杂的、带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历法之争,严格限制在学术范围之内。
     
    南怀仁
     
    南怀仁,不仅精通历法,而且也有深厚的数学知识。他用满文编译《几何原本》,康熙借助此书,学到了不少东西。南怀仁死后,康熙又向法国传教士张诚、白晋、安多,葡萄牙传教士徐日升等学习天文、数学、机械、制图等,并了解、熟悉、研模、组装各种仪器。康熙于养心殿辟专舍,每天召进传教士入宫进习。因此,养心殿的讲习所,实际上是康熙与传教士实施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小天地,大舞台。
     
    同时,康熙也喜欢医学,深谙中医。他对中国古代的医学大家,如张仲景、华佗之流,很为钦佩。康熙三十二年,由于传教士用金鸡纳(奎宁)治好了康熙的疟疾,康熙遂对西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康熙为了表示感谢张诚、白晋等治病之功,特于皇城西安门内赐厦一所,并随后拨给银两,建造大堂,赐匾:万有真源。另外,康熙专辟实验室,召传教士制造西药,以备出巡和行军之需,他还曾将这些西药慷慨赐给病中臣僚与军士。康熙在吸收和研究药物药性的同时,还让传教士传授解剖学知识。解剖学在中世纪的欧洲是被视为异端邪说的,在当时的中国更是禁忌重重。康熙以帝王之尊,率先研究解剖,这不能不说是气魄夺人而难能可贵的。罗雅谷等曾述译《人身图说》,邓玉函述译《泰西人身说概论》,法国的巴明多精通满文,将法国皮理的《人体解剖学》,应诏译为满文。康熙就从传教士和这些书籍中,获得医学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中西融贯,博览群书,即使在科学发达的今日,他的渊博学识与专深学问,也是同样令人由衷敬佩的。
     
    康熙的一生刻苦读书,绝不“自欺”,这使得他不仅精通中国古代传统的各学科知识,也深悉兴文教、重教化为治国之根本。与此同时,他还努力学习掌握西方近代自然科学,诸如数学、物理、天文、地理、医学等。他为什么如此辛苦读书呢?有一次他读《尚书》时,道出了其中缘由:“观《尚书》内,古来君臣,无不交相劝勉。如此,何忧天下不治?”这一切,都为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理念,并付诸于治国的实践中。
     
    (以上内容摘编自《读一点清史》,图片来自网络)
     
     
    推荐阅读
     
     
    《读一点清史》
    李洪峰 主编
    人民出版社
    2013年3月
    注: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编:李倩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