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图书推荐 > 人文 >

《核铸强国梦》:为中华民族复兴唱响强国梦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人民日报 张海鹏 参加讨论

    为中华民族复兴唱响强国梦
    ——读《核铸强国梦——见证中国“两弹一艇”的研制》
    拿到《核铸强国梦——见证中国“两弹一艇”的研制》这本新书,我被吸引着很快看完,给我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从书里得知,我国最早的原子能研究所就设在北京东黄城根甲42号,而我所在的研究所也在东黄城根边上,这是一种联系,也让我有了一种联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那时我正在开往河西走廊的火车上,去参加甘肃张掖地区的“四清”。我们当时从列车广播里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非常兴奋。那一刻我切实感觉到祖国开始变得强大了!正如原子弹研制的指挥者张爱萍同志所说“再穷也要有根打狗棒”,我们深刻理解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在我们国家生活中的启迪意义是难以形容的。
    我几乎用一生的时间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曾有过辉煌的过去,但是我们在近代落后了。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受到东方、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他们的军队、大炮、飞机、军舰可以肆无忌惮地在中国领土上横冲直撞。落后就要挨打,这话真是一语中的。当新中国刚刚建立,当国家百废待兴,当我们还要抗美援朝的时候,党中央就做出了要发展核工业、发展原子弹的英明决策。1964年,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在刚刚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我国科学家经过艰苦的研制,终于实现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随后两年又完成了氢弹爆炸, 1970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1年第一艘核潜艇下水。“两弹一星”、“两弹一艇”,这是一个典型的历史切面,反映了新中国工业体系的初步建立,以及工业体系中的人才培养和成长,这是我们国家在走向民族复兴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1997年我曾因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西宁召开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之机,陪着台湾学者朋友到青海金银滩的原子弹研究基地参观。青海基地1995年已不再保密,但当年的铁轨、厂房和干打垒宿舍都还留在草原上,只是研究人员离开了。斑斑遗迹,令人感慨万千。在那里,矗立着一座纪念第一次原子弹爆炸的纪念碑,看到这座纪念碑,在场的台湾朋友们最为兴奋。当时我与他们在纪念碑前合影,看到他们的兴奋劲儿,觉得中国人可以在世界上抬起头来了。
    我的学术研究也涉及历史地理,很长一段时间我在青海地区的地图上没有发现“金银滩”三个字。20世纪70年代我在研究中国地图的时候,从明清到民国时期每一张青海地区的地图都找来看,都可以找到“金银滩”三个字,50年代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青海地图上还有“金银滩”,但60年代以后的新版地图就找不到这个地方了。我当时曾心生疑惑,这个地名怎么没有了?我知道,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就是在金银滩创作的。实际上我很早就猜想金银滩可能会蕴藏着某个秘密,当然只有在原子弹研制基地解密以后才知道真相。到金银滩重温我们科学界前辈在那里开辟了我国核工业与原子弹研究的新纪元,我非常感动,对隐姓埋名、以身许国的前辈们的艰苦奋斗心生景仰之情。
    这本书是用纪实文学的笔法写的,同时我也把它看作是一本历史书,是一部我国核工业发展历程的史书,是我们原子弹事业发展的史书。它以生动的笔触、丰富的史料,记录下中国核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艰难历程;记录下那些决策者、研制者、发射者和工人、解放军的感人事迹,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国的脊梁。他们的事迹理应永久地载入史册,为我们后人代代传颂。今天的青年一代许多人崇拜歌星、影星,这些明星有他们一定的社会作用,但若是青年人只知道他们,恐怕不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中国今天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与成就,但是我们的社会中弥漫着一种拜金主义,这也不是一种很好的现象。我们应该让青年一代,让我们的后人牢记我国核工业、“两弹一星”、“两弹一艇”研制者们的事迹,牢记他们为国家强大付出的艰辛、做出的贡献,要崇拜他们,敬仰他们。只有一代一代青年铭记历史,成为热爱祖国、立志报国、以身许国的人,我们的中国梦、强国梦才能实现。(张海鹏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
    《核铸强国梦——见证中国“两弹一艇”的研制》 孙勤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