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阐释的“界”线——从盲人摸象谈起(2)

http://www.newdu.com 2018-10-24 《文艺争鸣》 丁国旗 参加讨论

    二、对“开放”与“封闭”的本原解读
    从文学自身的生产逻辑来看,文学创作即文学生产本身在其创作之初,作家的创作意图或试图蕴含在作品中的情感倾向和思想价值或许是明确的。但是,在创作过程中,由于作家反映生活的方式、语言叙述的风格、塑造形象的差异等原因的限制,创作出来的作品可能并不完全与作者创作之初的意图相一致,加之不同的阅读者在生活阅历、艺术修养、理解能力、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差别,从而也造成了他们在鉴赏和评价作品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获得不同的美感,有时甚至会有截然相反的理解。这样,也就造成了对于同样一部作品,在阐释方面的千差万别。但是不管怎么说,作为文本的作品的客观实在性才是最终决定这种千差万别的阐释的根本原因,并不能随心所欲,无限发挥。也就是说,对于合理的文本阐释而言,它必然受到客体、整体和主体共同限定的边界的制约。所谓文本的开放与封闭,也必然要在这种限定之中来讨论。文中自身的特性决定了这一切。
    (一)文本“开放”的原因探析
    文本“开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于一部作品而言,表面上看,作为艺术创造的物态化成果,它的一切都应该是稳定的、明确的。但由于艺术所使用的介质形式,无论文字、线条、色彩等,本身都有着象征性、抽象性、多义性,这就使作品常常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而存在。另外,文本在消费过程中要面对不同的读者,而这些读者又有其个体的、时代的、地域的或民族的差异,从而也会造成文本与消费者之间往往会有较大的张力,无形中也就增加了作品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使其“开放性”进一步增强。一部作品之所以能吸引不同个性、时代、地域或民族的读者产生共鸣,就是作品本身所呈现的开放性使然。造成文本开放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从创作者、阅读者、时代、地域等几个方面略作陈述。
    创作者的原因。文艺创作不是筑屋搭桥,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不会过分执着于表达上的科学性、准确性,反而为了艺术的需要,他们常常更加重视语言的张力作用,喜欢点到为止。我国古代绘画中有“计白当黑”的技法,也就是“留白”作用,目的在于给观赏者提供更大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用当代西方文论接受美学的观点,我们可以称之为文本的“召唤结构”。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给作品留下很多模糊的地带,给观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读者的原因。就文艺创作的机制来看,任何文艺作品一旦创作出来,便具有了独立性,可以不再受制于创作者的原有意图,对作品的认识很大程度上也由读者(观赏者)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理解来决定。读者的个体性差异较大,每个人自其出生以来所接受的教育程度、所接触的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世界认识与价值取向以及审美能力、审美趣味等,都会影响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读者的差异性,使作品在不同的人那里会有不同的呈现,从而形成不同的意义阐释,这是文本在消费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现象,也是文本开放性的重要体现。
    时代的原因。社会是向前发展的,作品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呈现出新的面貌和意义,一些经典的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得到不同时代人们的喜欢,除了作品本身描写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世态人情、普遍适用的价值情感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同的时代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阅读理念、欣赏习惯、审美心态以及认知水平。作品还是那个作品,但时代变了,对作品的理解就会被赋予新的视角、新的内容,对作品的领悟也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当然,时代的变迁最终是通过读者的阅读体验来体现的,一代有一代的风气,不同的时代所表现的差异性,必然会影响人们对于作品的阅读和认识,增强作品的开放性。
    地域的原因。文学作品开放性的地域原因,主要表现为不同地域人们文化方面的差异。虽然在“全球化”时代,尤其是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的普及运用,不同地域人们之间的文化认知差距越来越小,文化容忍程度越来越高,但对于文学阅读而言,一来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对某一地域、某一民族或某一具体社会人群的生活叙述,二来处于不同地域和文化之中的人们无论交往的程度有多高,其相互之间的了解和理解、文化方面的认同都无法达到完全一致。经济可以一体化,但具有极强的人文精神内涵的文化却很难一体化,这也就意味着,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阅读同一部作品时,必然会表现出其文化上的差异性。文化差异会使作品呈现出开放性的一面,从而接受不同的文化人群的阅读。
    由这些分析可知,文本阐释的开放性,除了文本自身的原因外,还有阅读、时代、地域等方面的原因,从而使文本在与不同读者的互动中呈现出多样的形态,使作品的内容与价值不断丰富。
    (二)文本“封闭”的原因探析
    在阐释活动中,文本是开放的。但文本无论怎样开放,无论读者、时代、地域怎样不同,其作为一种物质性存在,对其所做的任何阐释都必须限定在文本自身所限定的边界和框架之中。作为一种客观性存在,文本的这种限定决定了对它的任何阐释都不能随心所欲,而要受到它的客观条件的制约。从这个角度说,文本又是封闭的,决定文本封闭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文本、作者、读者等。
    文本方面的因素,主要指文本的语言、结构、内容等的相对稳定性。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工具,而它之所以能够用于交流与沟通,就在于其字词、句式、修辞等意义的相对稳定性,它受制于语言产生的历史传统、民族习惯以及语言发生的自然环境与生活环境。这些方面的稳定性也就决定了以语言为介质的文学作品所传达出的人物环境、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的相对明晰性。对作品的阐释离不开文本的语言、生活、情节、人物这些因素,离不开这些因素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作品整体所呈现的基本思想及情感倾向等。阐释什么,怎样阐释都要以这些因素为依托,由文本所决定。
    作者方面的因素,主要指作者作为文本的创作者,他所创作的作品多少都要带上他个人的色彩和局限,从而使作品具有与作者之间难以割舍的关系。每位创作者的生活阅历、知识教养、性格习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审美观等都是不一样的,这些不一样的东西必然要在作品中显现出来。“文如其人”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文如其人”对创作者而言,既可以作为创作风格成熟的肯定,也可以作为创作局限的评价。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生活的局限、时代的局限、表达的局限、认知的局限,如此等等,这些都会使对作品的阐释受到制约。
    阅读方面。由于文本自身的客观性存在,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在基本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总会对同一部作品有着大致相同的理解,这也就从读者这一层面印证了作品的封闭性这一事实。而读者的阅读作为文本封闭性的一种证明,也必将对文本阐释的基本方向和内容有所规约。阐释者或许比一般的大众读者要站得高一些,但无论站得多高,也绝不能违背对于作品应有的常识性理解。离开了这一点,再高妙的阐释怕也只能是痴人说梦,无人问津。
    由以上所论可以看到,文本一定是开放的、“敞开的”,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经受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的反复细读与体悟,从而展现其更加丰富的内涵价值与意义;同样,文本也一定是封闭的、自足的,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作为“一个文本”被人们反复认识,并与已经发生的不同评价与理解形成一种互文与对话,从而使之成为经得起时代考验的经典之作。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