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层级结构和线性顺序之新探(3)

http://www.newdu.com 2018-09-29 《外语教学》 程工 参加讨论

    4.层级结构和线性顺序中的非句法因素
    上节我们简要回顾了生成语法对层级结构和线性顺序的研究历程,并对其做出了积极评价。尽管如此,我们认为,两者间的关系极其复杂,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而以Chomsky为代表的主流生成理论本质上是句法理论,即使最简论也以层级结构派生线性顺序。如此,它涵盖的范围还不够宽阔,存在一些理论上的盲区。限于篇幅,本文集中讨论最简论中未能涉及的两种因素。
    第一,形态因素。前文提到,最简论认为线性化发生在音系式中,是一种句法后操作。然而,它从词库论立场出发⑤,认为无论句法还是句法后操作均以形态完备的词为对象操作。正如Hornstein et al.(2006:222)所说的那样,线性对应定理“不在词以下层面运作;比如,它对语素排序不产生作用。”这实际上是把句法后操作当成了一种特殊形式的句法操作,既有损于其理论的合理性,对相关现象的解释也有负面影响。
    当前,以分布式形态学(Distributed Morphology,以下简称DM)为代表的非词库论理论对句法后操作性质的理解似乎更为清晰、合理(参见程工、李海2016及其所引文献)。DM把发生在音系式中的操作,即为满足发音—感知系统要求的操作界定为形态操作,这就为句法的和句法后的操作做出了明确的区分。换言之,DM把负责构造层级结构的合并认定为句法性的,而把负责线性化的音系式操作认定为形态性的。这化解了词库论最简方案的一个缺陷,使得分析模型更为流畅、自然。不仅如此,DM对线性化的分析也更为细腻。它假定,句法操作的对象是抽象语素,即无语音内容的语法特征(如[时态]或[数])的丛集。音系内容在句法推导结束后才进入计算的(参看Halle & Marantz 1993,1994)。这个以“迟后填音(late insertion)”而称著的概念,为层级结构和线性顺序各自的来源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解释,同时也为相关现象的分析提供了基础。从已知的现象看,线性顺序有一部分确如最简方案所言与层级结构相关,但也有一部分与之没有明显的关系,相反却是建立在居前、邻接等线性关系基础之上的。为此,DM以语音插入为分界,把形态操作分为两种。具体到线性顺序,词项填音之前存在“下降”(Lowering)操作,可以把某个词缀性的语素移动到下层的某个位置,从而使线性顺序与层级结构偏离。该操作最典型的代表是英语过去式时态词缀(-ed)向动词的嫁接。众所周知,时态在层级上高于VP,但其词缀在线性上却出现在动词之后。这种层级结构和线性顺序的不匹配,就是下降操作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正如Myler(2009)所指出的那样,下降受句法结构的限制,只能落到其补足语的中心语位置。
    另一种可以改变成分间线性顺序的形态操作叫“局部变位”(Local Dislocation),发生在词项填音之后。它不再受句法结构的限制,而依托线性上的邻接关系进行,可使节点变换位置。例如,根据音节数量,英语形容词的比较级可能是分析式的,如more intelligent;也可能是综合式的,如smarter。其中,综合式中的程度语素-er正是通过局部变位操作才与形容词结合在一起,如下图所示⑥:
    
    综上,从形态的角度,最简方案有关层级结构和线性顺序关系的看法存在一些不足。概念上它对句法操作和句法后操作各自的性质缺乏清晰的认识,没有阐明两者的区别。经验上它坚持词库论,以词为操作对象,而不涉及语素之间的线性顺序。然而,从例(11)-(12)不难看出,形态操作可以改造句法计算的结果,从而使层级结构和线性顺序之间出现错位和偏离。在这个方面,DM的理解更为深刻,对事实的解释也更为合理⑦。
    第二,(广义)认知等因素。前文提到,以层级结构派生线性顺序的理论是建立在不对称成分统治基础之上的。然而,仔细的研究似乎显示,这种不对称关系并不总是存在于成分之间。至少有以下三种结构在成分统治方面是平等的,属于姊妹关系。第一个是连接结构(conjunction)。无论包含显性连接词,如“又…又”(她 ),“边…边”(小张 )等,还是隐性的连接结构(他的全部生活就是 ),连接项间不存在层级的高低问题。第二个是附加语(adjunct)的叠用,即不止一个定语或状语修饰、限定同一个中心语。按通常的分析,附加语是一种比较边缘的成分,可以迭代使用而不影响层级。因此,在叠用的附加语之间也没有不对称的结构关系。例如,“一个 ”和“一个 ”在句法上是等值的。第三个是复句,如“他要赶路,没有时间吃饭”等。子句之间不存在成分统治关系,因此也无法通过层级结构安排线性顺序。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句法操作不可能派生出所有的线性顺序。借用音系学的术语,句法对语序是“不充分赋值的”(underspecified),即当成分间无法确立不对称成分统治关系时,句法就无法安排它们的线性顺序。这也意味着,线性对应定理,无论是Kayne(1994)的还是主流最简论的版本,都不足以完全确定语序。
    当句法的作用缺失时,语序自然依靠非句法因素排列。其中最主要的是广义上的认知因素,包括时间、因果、信息结构,等等。根据语义组构原则,复杂表达的意义是完全由词和句法决定的。这种完全组构性的观点蕴含着语义和语用的截然二分,把语言看作是一个独立于其他认知能力的自足体系(周红英2010:17)。认知语言学者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深入细致的研究,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认知因素对线性顺序的作用,本文不再展开讨论。需要指出的是:认知语言学一般不区分底层语序和表层语序,所以在概念上跟上面讨论的生成语法研究有很大不同,这就使对这两个研究传统的比较非常困难。无论如何,我们认同认知在线性顺序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当成分之间无法形成不对称的层级关系时,比如说在上面提到的连接结构、附加语叠用和复句中,认知是决定线性顺序的主要因素。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交际以及修辞等方面的因素对语序的选择也发挥着一定作用。限于篇幅,在此仅举一例说明。大家熟知的“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两个表达,无论在句法结构还是概念意义上均无差异,但前者突出“败”字,重在描述心情的沉痛,后者则突出“战”字,重在表达不屈不挠的气概。选用哪个,无疑取决于交际的目的和表达的效果。
    以上我们讨论了语言中层级结构和线性顺序的相关问题。围绕这一问题学界分歧严重,争议颇多。我们在仔细评估各家言谈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结合自己的研究,认为最为合理的思路可能如下:层级结构由句法的核心操作—合并—所形成,是语言成分间的基本关系。正因为如此,它构成句法操作和语义诠释的基础;线性顺序则是为了满足发音—听觉系统的需要而出现的,属于语言外化机制的一部分,因此其地位相对次要,作用比较有限。层级结构不言而喻是在句法中生成的,而线性顺序则属于形态范畴。通常情形下,两者有映现关系,即层级结构派生线性顺序,亦即当α层级上高于β,可以对其不对称成分统治时,则α在底层结构中居于β之前。然而,这种映现并不完美,也并不完备。不完美是因为形态操作往往会改造句法计算的结果,从而导致层级结构和线性顺序的不匹配。不完备则是因为句法并不总能生成不对称成分统治关系,因此也就无法安排线性顺序。因此,在层级平等的连接结构、附加语叠用和复句之中,语序是由非句法因素决定的,主要是广义上的认知因素,也可能是交际或修辞方面的因素。
    我们认为,上述观点如果合理的话,对当代的理论可能有一定启示。无论是完全通过层级结构派生线性顺序的(词库论)最简方案,还是脱离层级结构安排线性顺序的其他一些理论,都有偏颇之处。应该对句法、形态和认知等各种因素进行区分,厘定各自的作用范围,这样才能得出更加优化的理论,从而对层级结构和线性顺序的理解臻于完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