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我们现在普遍用《拟咏怀》这一题目指称庾信创作的二十七首诗。然而初唐类书《艺文类聚》在载录这些诗时仅称之为《咏怀诗》。见《艺文类聚》(台北文光出版社)卷26,468页。 ②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论点,本文限于篇幅,无法深入展开讨论。虽然我在本文中着重强调了解诗人“文本经历”的必要性,但在书稿中也会论述诗人生活经历中的细节是理解某一些《咏怀诗》的关键。将阮籍(210-263)和庾信进行对比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观点:学者们经常将阮籍诗放置在诗人生平背景下来解读,他们阐释的前提总是这些诗歌是在某些历史事件发生后所创作的,但对此我们其实并不能确定,因为我们并不确知这些诗的创作年代,因此,由此得出的结论只能是没有办法实证的推测。此外,人们猜测阮籍诗歌中所指射的事件都是当时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而非个人的生活细节。 ③关于庾信诗歌文本,本文征引出处均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北周诗”卷三,页2367-2370,下文不一一注明。关于批注,笔者参考了清代倪璠的《庾子山集注》(以下简称《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和葛蓝(William T.Graham,Jr.)与海陶玮(James R.Hightower)合著论文“Yü Hsin's ‘Songs of Sorrow’”(《庾信的<咏怀诗>》,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43.1(1983):5-55页),这篇文章包括《咏怀诗》的英文翻译和详细的评注,是葛蓝去世后由其导师海陶玮在其译文遗稿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文章主体的评注皆由海氏执笔(以下简称海文)。关于庾信诗歌中的典故,倪注和海文是最好的起点,尤其是后者,参考征引了当时可见的古今中外注本,包括倪注、吴兆宜注、余冠英选注、林庚选注,谭正璧、纪馥华选注,以及查赫(Erwin von Zach)的德文全译和傅德山(J.D.Frodsham)的英文选译,等等(见海文第6页注三)。笔者也参考了海文发表之后出版的庾诗注本,包括舒宝章选注《庾信选集》(中州书画社1983),许逸民选译《庾信诗文选译》(巴蜀书社1991),杨明、杨焄编注《谢脁庾信及其他诗人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杜晓勤选注《谢脁庾信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但就本文所讨论的这几首诗来看,后人注本在标识典故方面都没有超出早期注家的范围。下文对典故的解说,凡经前人指出者皆一一注出,不敢掠美。 ④倪璠引枚乘《上书重谏吴王》:“[秦]北备榆中之关”(233页)。榆中也称榆林塞(今内蒙古境内)。这里泛指北部边塞。 ⑤用“束素”指女性的腰肢为常见的文学表达。该句意为腰身消瘦以至于比一束素绢更纤细。“孀”,一作“纤”。 ⑥参见海文23页;《谢脁庾信及其他诗人诗文选评》98页。杜注认为诗人在此诗中以张骞或李陵自况,但也承认第三、四联“此四句皆以闺怨况己之边愁”(《谢脁庾信诗选》,178页)。 ⑦据陈代智匠《古今乐录》所载,梁武帝天监(502-519)年间,宫廷乐工在晋宋旧曲的基础上创作了新的王昭君舞乐。见宋代郭茂倩撰《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卷29,425页。 ⑧以《王昭君》或者《明君辞》为题的乐府被收录在郭茂倩《乐府诗集》卷29。这组乐府较为著名的南朝作者包括鲍照、沈约、何逊,萧纲、萧纪、沈满愿等。 ⑨第一首的尾联为:“别曲真多恨,哀弦须更张。”第二首的尾联为:“方调琴上曲,变入胡笳声。” ⑩同上,2656页。孙万寿(约六世纪晚期),北齐灭亡后自东归西的士人,在其诗作《庭前枯树诗》中,也用“枯树”来表达齐亡之后的漂泊感。同上,2641页。 (11)海陶玮以为青山指华山,华山据称曾因阻隔了黄河水而被巨灵神劈开,故此句言女子盼望华山再次隔断河水,表示她在徒劳地希望过去的一切可以重新来过(24页)。《庾信选集》有相似的解释:“希望用青山遮断河流,这是不可能的事,比喻回乡无望。”《庾信诗文选译》、《谢脁庾信诗选》与此说法近似,称“南归的希望如精卫衔木填沧海,除非眼前的青山能够斩断东去的黄河”(177页)、“谓己之南归、就如希以青山阻断黄河东流一样无望”(179页);《谢脁庾信及其他诗人诗文评选》也以为“望”表示“希望”,因女子“南归之途为黄河所阻,故盼望青山能将其截断”(97页)。 (12)郦道元《水经注》卷10:“[衡漳水]又南屈,东径窦氏青山南,侧堤东出。青山即汉文帝窦后父少翁冢也,少翁是县人,遭秦之乱,渔钓隐身,坠渊而死。景帝立,后遣使者填以葬父,起大坟于观津城东南,故民号曰青山也。”见陈桥驿《水经注校释》,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189页。 (13)这两句铭文的灵感或来自左思《吴都赋》,其中有把精卫和鳐鱼联系在一起的句子:“精卫衔石而遇缴,文鳐夜飞而触纶。北山亡其翔翼,西海失其游鳞。” (14)该诗题为《明君词》。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1913页。 (15)海文,40页。 (16)潘岳和谢灵运的诗都录入《文选》,是中古读者熟悉的名篇。 (17)海文40页。事实上,公元575年北周征伐北齐,就曾派遣战船从渭水进入黄河。《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卷6,93页。笔者也并不认为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初到长安时的印象,第一联暗指梁朝的灭亡”。在笔者看来,诗歌描绘的图景是雄心勃勃的北周王朝对统一天下怀有的强硬冷酷的决心,是对中亚、南陈、北齐不断的军事征战。但我们已无从考证这首诗歌创作的具体年代和背景。 (18)“阳云台”自然令人想到《高唐赋》中楚王与巫山神女的梦会。见《集注》249页。 (19)“鸡鸣”指垓下之围时汉军所唱楚歌,让被围的楚军以为汉军已尽得楚地。“鹤唳”则指淝水之战东晋部队大败后秦,秦军在逃亡时,连风声鹤唳都以为是追兵。这里,庾信对这些典故作出带有讽刺意味的翻转:对于失败的南朝部队来说,鹤唳似乎意味着北人的到来。“秦”在庾信的作品中常用来指称西魏。见《集注》249页。 (20)倪璠于此句惟注“礌”字。然此句用典实出潘岳《马汧督诔》。见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9,1994页上、下)。西晋大臣马敦(?-297)曾组织将士奋勇反抗狄人的围城。潘岳在马敦诔文的序言中生动描绘了守城者的策略:他们用铁索系住梁栋从城上投下去打退敌人,随后再用铁索把栋梁拉上来重新开始下一轮攻击(“于是乎发梁栋而用之, ![]() ![]() ![]() ![]() (21)关于这句的典故,倪璠引《后汉书》杨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卷38,1288页):杨琁在皮囊(“排囊”)中装满石灰然后向敌兵扬洒,使敌兵暂时丧明。见《集注》249页。笔者认为“杨排”(扬、杨通用)在诗中也可能是指杨木做的盾牌。庾信精通《左传》,据《左传》记载:“[乐祁]献杨楯六十于简子”(《左传·定公六年》)。据胡三省(1230-1302)《资治通鉴》注:“牌,古谓之楯,晋、宋之间谓之彭排,南方以皮编竹为之,以捍敌,北人以木为之。《左传》乐祁以杨楯贾祸,盖北方之用木也尚矣。”《资治通鉴》(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卷222,7134页。事实上,“牌”或者“彭排”的说法一直到唐代仍在使用,“牌”或写为“排”(如《周书》卷29《刘雄传》:“雄身负排”)。 (22)汉临江王(?-公元前148)有罪,被招往长安接受惩罚。在出江陵城北门时,他所乘车的车轴折断。江陵父老看到后泣言:“吾王不反矣”。临江王果然在到达京城后自杀而亡。见《集注》250页。 (23)萧绎的诗题为《登江州百花亭怀荆楚》。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2048页。和诗的作者有朱超和阴铿(约540年代-560年代)。 (24)“吹纶”是一种丝织品,此处也可用来指柳絮,如“吹纶絮”。 (25)“吹”指吹管,也可以指风。 (26)“春柳”一作“春椒”,但后者并没有出现在《艺文类聚》中(卷89,1533页)。虽然“春椒”在诗句中看起来似乎更为通顺,但诗的主题是“柳”而非“梅”,因此“春椒”并不合适。此外,诗的第二联明显在继续“春柳”的话题:第一句以“柳”为开头,第二句以“春”为开头。这是中古诗歌常用的创作技巧。 (27)西晋诗人傅玄(217-278)残诗有云:“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575页。 (28)《文选》中该赋序称此赋是为汉武帝陈皇后所作。《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卷16,712页。 (29)相同的记述还见于《三国志·魏书·袁绍传》(《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99页)。 (30)古人把葭灰置于律管中,放在不通风的密室里,据说某一节候到,相应律管中的葭灰即飞出,据此可占节侯。中古诗歌中可以看到很多如此使用“飞灰”一词的例子:唐阴行先《和张燕公湘中九日登高》:“重阳初启节,无射正飞灰。”或杜甫《小至》:“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31)庾信对萧绎的评价非常负面。在《哀江南赋》中,他指责萧绎拒绝出兵援救被侯景围困在京城的皇帝和太子,反而为实现个人野心或报复而屠杀兄弟子侄。 上一页1下一页 跳转分页阅读 原文参考文献: [1]Catherine Caruth.Unclaimed Experience:Trauma,Narrative and History[M].巴尔的摩:霍普金斯大学出版社,1996:11. [2][清]张大野.微虫世界[M].田晓菲,译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出版社,2014:译者引言16. [3]庾信.咏怀:其七[M]//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2368. [4]庾信.王昭君[M]//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2348. [5]庾信.昭君辞应诏[M]//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2348. [6]沈约.昭君辞[M]//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1614. [7]谭正璧,纪馥华.庾信诗赋选[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124. [8]挚虞.三辅决录注[M]//司马贞.史记索隐//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1973. [9]钱仲联.鲍参军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30. [10]庾信.咏怀:其十七[M]//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2369. [11]潘岳.河阳县作二首:其二[M]//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633. [12]谢灵运.南楼中望所迟客诗[M]//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1173. [13]王训.度关山[M]//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1717. [14]戴暠.度关山[M]//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2100. [15]刘孝威.骢马驱[M]//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1866. [16]庾信.出自蓟北门行[M]//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2348. [17]庾信.咏怀:其二十七[M]//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2370. [18]宋玉.高唐赋[M]//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9:73上. [19]江淹.休上文怨别[M]//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1580. [20]余知古.渚宫故事[M]//李昉.太平御览.台北:商务印书馆,1975:1075. [21]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21-1322. [22]萧绎.登江州百花亭怀荆楚[M]//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2048. [23]萧绎.咏阳云楼檐柳诗[M]//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2052-2053. [24]萧纲.和湘东王阳云楼檐柳诗[M]//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1959. [25]陶渊明.归园田居五首:其一[M]//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991. [26]司马相如.长门赋[M]//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北京:中华书局,1959:245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