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近百种报刊,文学家纷纷发文号召抗日 9月13日,在渤海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刘广远的书房内,记者看到,抗战时期报刊、书籍堆积如山——1931年在上海创刊的《御侮周报》、1931年在江西创刊的《抗日特刊》、1931年在河南创刊的《抗日血钟》、1931年东北旅京同乡救国会创办的《抗日救国》、1932年在北平创办的《九一八周报》、1932年在四川创办的《国难》…… 刘广远对记者说,据不完全统计,“九一八”国难直接催生的断刊、短刊及油印刊、手抄刊有近百种,在卢沟桥事变后,又有大量抗战报刊诞生,为救亡图存大声疾呼。 “这些报刊的出现,是一种激烈、勇猛的反击,也是一种悲愤的反抗!”刘广远说。例如,1931年11月16日创刊的《铁血周刊》在发刊词中说,这是一群在沈阳被日军洋枪大炮打到北平来的逃难的青年用生活费创刊的。创刊号上的《恐怖之夜》一文细致地描述了日军进犯沈阳所带来的巨大灾难。1931年10月10日创办的《民众半月刊》则在文中表明:“抗日杀敌是我们的第一要义。” 这些沉浸着悲伤、集聚着愤怒的新生报刊,承载着滚烫的文化抗战的力量。其中,郭沫若在《抗战颂》一诗(发表于《抗战三日刊》第一号)中写道: “我们的武器或许不如敌人,但我们的民气和士气要超过敌人无数倍,我们并不怕氯气,不怕细菌,我们要以肉弹把敌人摧毁。同胞们,我们大家振作起来,一点也不要失望,不要惊惶,我们要抗战十年、八年,抗战到日本帝国主义的灭亡。最后的胜利是属于我们的,同胞们,我们要放声高呼:高呼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高呼我们民族斗士的英武。” 1937年8月23日的《抗战三日刊》上还有一篇为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而作的短文,公开发表抗战誓言:“我们的团结已像金刚一样坚强。我们誓为人道、正义、自由而战,我们誓将暴力与蛮横,扫荡出火地之面。任凭你机械队、化学阵、轰炸机、主力舰,休想冲破我们的阵线!我们要把我们的尸体,供后继者作砂包,我们要留我们的血迹,让后继者去剁践,谨此立盟。” 研究生一年级的张淑坤,跟着老师刘广远查阅抗战时期报刊,深有感触:“这一段历史,对我们来讲,真的太久远、太陌生。但直接翻阅这些老报纸、老刊物,就好像看到当时的抗战情景。我们一代一代人要不断回顾历史,记住历史,才能走向未来。” 刘广远注意到,在1931年9月22日的《民国日报》上,曾经发出停发赴钱塘江观潮旅游车的呼吁,国难当头需对娱乐加以摒弃的舆论态度可见一斑。 与当时报刊上对时局的分析、对日寇的策论相比,抗战文学无疑具有更持久的生命力,“九一八”又是抗战文学挥之不去的主题,文学界掀起文化抗战热潮。 郁达夫在《今天是“九一八”》中写道:“时间过得很快,今天又是‘九一八’九周年的纪念日了……我们要特别于每年的这一个日子,不得不站起来说几句话的,是世界上的被压迫被侵略的民族,都应该存一个自力更生的心,联合起来,自己来解放自己。” 1941年9月,萧红在《给流亡异地的东北同胞书》中写道:“抗战到现在已经遭遇到最艰苦的阶段,而且也就是最后胜利接触的阶段。在杰克·伦敦所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上,描写两个拳师在冲击的斗争里,只系于最后的一拳。而那个可怜的老拳师,所以失败了的原因,也只在少吃了一块‘牛扒’。假如事先他能吃得饱一点,胜利一定是他。中国的胜利是经过了这个最后的阶段,而东北人民在这里是决定的一环。”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这是端木蕻良为“九一八”事变10周年作的《土地的誓言》中的文字。 刘广远介绍,名家名篇之外,当时还有大量的文学作品聚焦“九一八”主题,近年来,辽宁社科院研究员高翔聚力于“‘九一八’国难文学文献集成与研究”课题,探讨特定历史事件与文学文体生成之间的因果关系,将“九一八”国难文学分为国难小说、国难戏剧、国难诗歌及散文、报告文学等类别进行细致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