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儒道融合 秉承劝善惩恶 在元明清道教文学思想中,包含为数不少的儒家文艺观的元素。比如元代全真教的诗学理论,就把儒家文艺思想中温柔敦厚的诗歌观融进其全真保性、曲直相寓的诗歌创作原则之中,形成修善修诚的宗教伦理与劝善惩恶的文学原则。 在小说理论领域,小说评点作为明代小说思想的重要表述方式,其所看重的仍然是小说主题对于儒家仁义道德、伦理真善美的宣传。受此影响,道教小说尤其是道教神魔小说在创作宗旨等理论问题上,也从儒家仁爱、慈善的道德伦理观出发强调度脱、庆贺等仙道神魔题材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有清一代,满人入主中原,经过与汉文化思想的磨合,最后还是选择儒家思想作为主导思想。受此影响,清代无论是小说理论、戏曲思想,抑或是传统的诗文观,仍然围绕孔孟儒家文艺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探讨文学创作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以方苞“清正古雅”的文章理论和姚鼐义理、考据、词章三结合的古文理论为典型代表。在这种儒家文艺思想影响下,清代道教文学思想也表现出重视事功政教与伦理纲常的倾向。清代道教戏曲、传奇、散文、诗歌等各类文体的创作主旨和题材意义都离不开儒家文艺思想的导向作用,这也是道教文学发展到清代在儒道融合方面作出的抉择。 吸纳佛教思想 强调清静无言 蒙元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如唐宋时那样广泛和深入,但佛教思想中一些关于心性论、修持方面的成分还是被当时知识分子阶层吸收和接纳。以全真教为例,其中心教旨强调全真保性,这除了与道家、儒家性命论、心性论的理论颇具渊源之外,其主静、参静的操持炼养与唐代以来中国化的佛教提倡的参禅悟道,以及渐悟、顿悟等多种方式在内的静心修养也有密切联系。由此而催生的全真七子的文学思想,如马钰、谭处端、丘处机都强调清静之修与无言之文的相互关系,这与佛禅的清静论、参悟论关系紧密。 佛教在明代出现了一次跳跃性的发展,其趋势表现为世俗化、义理化、解行双修。这些佛理佛义对明代兴起的一系列文学思想和理论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如唐顺之等人提出的“心源”说就与佛理中的“真如”“创生性本源”“哄然以为禅”等观念密切相关。李贽的“童心”说除了与王阳明心学密不可分外,亦与明代佛学中的“一念(灵明)”“初心”“即事是道”等关系密切。公安派的“性灵”说除了继承传统性灵思想外,还受到佛教中的“智慧”“本觉”“灵知”等思想的影响。明代其他文学理论、批评概念如主情说、自适说、无法说也都与佛教关系紧密。 不仅如此,佛教对明代道教文学思想也有很大影响,例如张三丰是一位主张儒、道、释三教融合的隐仙派道者(创始人),他所提出的“灵性”说,首先是从道教尤其是仙学修炼的角度提出的,然后将这种宗教操持借用到诗歌创作中来,提出了“诗者,乃性灵之流露”的诗歌发生论、职司论等理论;另一方面,这种诗学主张也与佛教的“灵知”说、“本觉”论、“智慧”论有根本的一致之处。 佛教在清代的发展像道教一样也处于衰落状态,但其对于文学、文人的影响却仍然很大。举例来说,金圣叹的批点理论和使用的概念就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如他在批点《西厢记》时提出的“无字”说,在批点唐代律诗时提出的“忍辱心地”说,就与清代佛教中的“机缘”说有本质的一致之处。钱谦益是清代诗文大家,他的许多诗文理论就与佛教教理教义有很深的思想渊源。如他提出的诗歌批评理论“熏习”说,就与佛教的“去染返净”论密切相关;而他的另一个诗文批评观点“弹斥淘汰”说则融汇了佛教天台宗的理论。王夫之在论诗论文上的许多观点和思想与佛教思想有很大关系,如他关于评诗赏诗中的“现量”说就深受佛教“因明学”思想的影响。此外,佛教的许多教义、观念对道教文学思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或者说清代佛教与道教文学思想彼此产生过共鸣。如《长春真人西游记》的结构安排,显然与佛教的轮回报应观念关系密切,当然也与道教的“天—人—天”“神—人—神”结构原理比较一致,因此,佛道二教在这部作品的结构问题上是彼此融通的。又如清代仙道戏曲在主题风格上的谐趣取向,无疑也与佛教讲经故事中的幽默风趣倾向有密切关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道经集部集成、编纂与研究”(ZDA24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