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王士禛中晚期诗风“亦唐亦宋”特征新论(4)

http://www.newdu.com 2018-09-12 《贵州社会科学》 刘畅 郑祥琥 参加讨论

    四、追求独创:王士禛“亦唐亦宋”诗风形成之主因
    王士禛早期诗风,确实非常接近唐人。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盛符升编选刊刻了十七卷本《阮亭诗选》,这是王渔洋出版的第一部合集。书前附了除王士禛自序之外,还有由钱谦益、林古度、张九徵、叶方霭、施闰章、冒辟疆、魏学渠、陈维崧等人写的26篇序文,其人皆为一时之名士。这些序文很多都会谈到王士禛的诗歌风格,很多都认为王士禛诗风趋近唐人。如赵士冕的序中说:“贻上又出其游西山近作见示。近体清新,与王、孟伯仲;五言古森秀精卓,似常建、岑参,而本乎康乐,参之以杜陵。”[3]509这就是认为王士禛的诗风吸收了王维、孟浩然、常建、岑参、杜甫等人的特点,当然是典型的学唐。
    但纯粹的学唐,并不是王士禛的诗歌理想,因为他非常强调诗歌创作的独创性,强调不模仿古人,更不能让自己的诗歌跟古人“像”。他多次以各种形式阐明这一基本观点。顺治十八年(1661年),王士禛在《阮亭诗选》的自序中就表达的这个观点:“士君子生千百世之后,指乎千百世之前。代之升降不同,遇之感兴又异,乃必欲取古人偶然之言,规摹而仿像之,何其不智也。”[3]501后来在《跋袁海叟集》一文中,王士禛又进一步认为,善于学习前人,就要学前人的实质,而不蹈袭前人的语言:“故予谓:从来学杜者,无如山谷。山谷语必己出,不屑裨贩杜语。”[3]2310而汪琬在《渔洋诗集》的序文中也谈到了王士禛诗歌绝不模拟前人“贻上之诗……不蹈袭前人一言一字。”[3]137
    正是有这种试图独出一格的理念,才形成王士禛学唐,却不像唐;学宋,又不像宋的状况。早在康熙元年的《阮亭诗选》时期,作序者之一韩诗圣就发现了这个问题。韩诗圣在序言中认为虽然王士禛盛赞宋元诗,但他个人的创作风格,无疑也是盛唐的:“贻上居恒论诗,不薄中晚,不卑宋元,其自为者,又嘉其不似中晚、元宋,能入古唐之室,故为奇耳。”[3]512可知韩诗圣有所奇怪,一方面王士禛也推崇宋元,但是他的诗歌风格,却与宋元无关系,而非常接近初盛唐作品,所以称之为“奇”。从韩诗圣的分析来看,此时王士禛的诗歌已经在酝酿“亦唐亦宋”的未来路径。
    可见,这种“亦唐亦宋”风格形成的动力,正在于王士禛的师心自用,不蹈袭古人。所以中晚期的王士禛,一方面盛赞苏轼,盛赞黄庭坚,在诗文、笔记中大量谈到苏黄,其次数多于谈及李、杜、王、孟、韦、柳等唐人,甚至《渔洋精华录》的取名也是模仿《山谷精华录》。然而他的诗风却与典型的以瘦硬、奇崛为主的宋诗完全不一样,乍一看比较接近唐诗,接近王、孟、韦、柳山水田园一派的唐诗。然而学唐并不是他的最终目标,他又在自己的诗歌中掺入了宋人特有的清雅气质、文人趣味、学问特征,吸收了苏轼的清远、清旷诗风。最终融合了唐宋两种风格“亦唐亦宋”,但又既不完全像唐人,也不完全像宋人,这大概就是他所希望的自己独创的诗风吧。
    最后,王士禛“亦唐亦宋”诗风的形成,正在于将唐诗风、与宋诗风中的有价值的元素进行了有机融合,吸收了唐诗中“清”的一面,“禅趣”的一面,扬弃了唐诗中“慷慨激昂”、“感情奔放”的一面;吸收了宋诗中“文人雅趣”的一面,“清”的一面,扬弃了宋诗中“瘦硬”、“峭拔”的一面。这才形成了他独特的“亦唐亦宋”的神韵风格。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